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低空经济作为融合高端装备制造与智能经济的重要领域已被纳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体系,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产业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安徽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进行典型城市调研,初步总结出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安徽模式:“双核联动+产业孵化”型。安徽省低空经济的发展以合肥、芜湖为核心,合肥重点聚焦低空经济总部集聚与产业先导区建设,通过引进头部企业等措施完善低空产业链;芜湖则依托其在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的先发优势,集聚近200家涵盖研发、制造、维保、运营等全产业链的低空经济企业,形成完整低空制造产业集群。近年来,安徽省正以奋进姿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锐力量,在低空基础设施布局、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发力。
二是江苏模式:“高端智造+产业集群”型。高端智造引领江苏省聚焦低空航空器整机制造与关键配套领域,重点发展大中型工业级无人机、eVTOL、中型轻型直升机等高端产品,完善相关系统关键配套,推动低空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业集群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航空制造业为基础,打造贯通上下游的低空制造产业链,全省通过培育35家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低空产业规模进入国内第一梯队。
三是浙江模式:“市场导向+场景创新”型。浙江省低空经济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其在电商、物流、旅游等领域的优势,推动低空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低空+物流”“低空+文旅+体育+研学”等消费新业态,打造低空旅游“爆款产品”。浙江省积极拓展应用场景,积极拓展“无人机+”示范应用,在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短途飞行领域培育经济增长新模式。
四是上海模式:“国际接轨+开放枢纽”型。上海市基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和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的低空飞行技术、适航标准和运营规范,推动本地低空经济企业在各方面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低空经济标准的制定,争取在国际舞台发出“上海声音”,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海市着力打造低空经济开放枢纽,虹桥国际城际低空实验航线发布,连接了虹桥、苏州、嘉兴、芜湖等地,为长三角地区的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近年来,低空经济在三省一市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实现了从概念阶段向实体化运作的转变。然而,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要素配置、产业链整合以及创新协同等关键领域,三省一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衔接不畅现象。特别是在应用场景高度重合、制度创新呈现碎片化等深层次矛盾面前,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系统性变革的要求。因此,长三角地区的低空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从简单的“组合”向深度的“融合”转变,构建起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在深入调研长三角地区低空经济发展现状并梳理归纳出四种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创新。为此,提出了两种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优化模式,即“长三角‘四核联动 全域协同’低空经济生态圈”模式和“多维协同、上下联动”发展模式。这两种模式旨在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协同效率,推动长三角低空经济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以下是对这两种优化模式的具体阐述。
首先,为引导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高水平发展低空经济,提出长三角“四核联动 全域协同”低空经济生态圈模式,强调以合肥、苏州、杭州、上海四个城市为核心,通过政策协同、产业分工、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和区域合作等多方面措施,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该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政策协同机制: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区域协同机制,编制长三角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打破行政规划壁垒,建立常态化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
二是产业分工机制:上海重点发展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打造低空经济总部集聚区;合肥聚焦航空器制造和零部件供应,建设低空交通生态;苏州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零部件制造和飞行器整机高端智造;杭州依托市场需求,创新低空经济在物流、城市治理、文旅等领域的场景应用。
三是技术创新机制:整合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资源,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面向空域管理、智能导航等关键技术领域发布攻关任务,支持跨区域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长三角低空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人才库。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加速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的建设,建立重大项目联合审批机制,简化跨区域项目的审批流程,建立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区域内各类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调度。
五是应用场景拓展机制:建立应用场景联合开发机制,重点布局城市物流、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跨区域场景,建立场景评估优化机制,定期开展应用效果评估以动态调整场景拓展方式,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拓展。
其次,“多维协同 上下联动”发展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在多个层面上实现合作与创新,以此带动低空经济的高效和可持续增长。这种模式以充分利用低空空域资源为出发点,通过汇聚区域内的人才、技术、资本和空域资源,推动包括低空飞行器的制造、运营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飞行安全保障在内的相关产业共同进步。通过这种跨层面的合作,不仅加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以及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且还有助于构建一个具有独特区域特色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体系,供我国各省份参考,该模式具体表现为两大机制:
一是多维协同机制:该机制涵盖了产业协同、技术协同和区域协同三个维度。产业协同强调低空经济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间的合作,旨在通过紧密的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构建起产业集群,包括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上游生产、低空产品制造和系统服务的中游环节及多样化应用场景的下游部分。技术协同则聚焦于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融入低空经济,以此提高飞行的安全性、效率和智能化。区域协同旨在建立一个区域性的通用机场和垂直起降场网络,以实现低空飞行的互联互通,并推动区域内低空经济的协同进步。
二是上下联动机制:该机制涉及政策、政企合作和全产业链的联动。中央政府负责制定宏观政策,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战略规划;地方政府则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确保中央政策的有效执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措施,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积极参与到低空经济相关领域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中,推动产业创新和市场发展。在产业链中,上游企业为中游企业提供关键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企业负责制造高质量的低空飞行器和相关产品,而下游企业则将这些产品应用于实际场景,满足市场需求并通过反馈信息促进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本次研究提出了长三角“四核联动 全域协同”低空经济生态圈和“多维协同 上下联动”低空经济发展两大优化模式。其中,“四核联动 全域协同”模式着重破解生态位碎片化难题,“多维协同 上下联动”模式致力于突破体制机制瓶颈。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从“战略规划”到“具体实施”再到“成效检验”的完整推进体系,为长三角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其他地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投稿邮箱:zggybzk@cinn.cn,期待您的来稿)
(吴昕桐、张博单位: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张文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来源:中国工业报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