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骤然陷入武装对抗状态。围绕克什米尔争端,印方与巴方爆发军事冲突。虽然目前暂时宣布停战,但是南亚地缘和政治从来不缺少出尔反尔,紧张态势既有可能反反复复。此次冲突有非常明显的一些特征。冲突本质上是一场针对我国的代理人战争,由美国主导策划、俄罗斯默许、印度具体实施。印度政府试图通过地缘政治冲突来谋取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战略投机的行为表现得过于明显。处于俄乌冲突持续影响下的俄罗斯政府,对印巴冲突事件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立场选择。
一、冲突定性:针对中国的“代理人战争”
种种迹象表明,此次印巴对抗远远超出了南亚次大陆的范畴,绝不仅是区域矛盾的简单放大。冲突带有明显的美印联合策划痕迹,战略矛头直指中国。美国藏身幕后操控全局,印度则在前线冲锋陷阵,形成了典型的代理人战争格局。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态度显得有些暧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了默许,甚至可能带有纵容。克什米尔地区的恐袭固然是冲突爆发的直接导火索,但更值得深思的是美国长期以来精心布局的战略意图。自2018年起,美国对中国祭出贸易关税制裁,试图遏制中国经济崛起,然而效果未达预期。于是,美国转而在地缘政治领域发力施压。近期,美国高层与印巴双方的频繁互动尤为引人关注。美国副总统的公开表态颇具看点:一边呼吁双方保持克制,一边又突出反恐合作的必要性。这种两面派手法,在国际舞台上早已不是新鲜事。归根结底,美国怂恿印度在南亚制造紧张局势,意图将对华博弈的战场从经济领域转向地缘战略层面。这盘棋局,显然早已超出印巴之间的恩怨。
美国推动这场代理人战争意在一箭多雕,服务其对华全面遏制战略,其战略目可以具体归纳为“三杀”:
一是切断“一带一路”西向通道: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中国西向战略通道。走廊通过巴基斯坦可直达阿拉伯海,极大缩短了中国通往中东和欧洲的能源与贸易航程。一旦印巴冲突升级,中巴走廊面临中断风险,我国苦心经营的西向战略通道将被迫中止。美方正是企图通过印巴冲突扰乱走廊建设,阻断中国“一带一路”向西延伸的要道,削弱中国与中东、欧洲的经贸联通能力。
二是制造中国周边不安全,引导资本外流:相比直接与中国发生冲突,在中国周边制造动荡更隐蔽、破坏效果更好。印巴爆发战争,就会在中国西部边邻造成不安全局面。国际资本一旦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产生疑虑,就可能加速从中国撤出,然后转投他国,从而削弱中国的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稳定。美国深谙“枪声一响,资本惊慌”的规律,利用地区冲突迫使资金出于避险考虑流向自身或盟友市场,以此转移中国的发展资源。
三是测试中国战略反应,为台海决策取经:要看到美国更深一层的目的。美国将印巴冲突视作了观察中国对“全天候伙伴”军事支援和地区突发事件反应的难得机会。你巴基斯坦不是中国的“铁杆”吗?美国让印度挑事,实际上就是间接测试中国的反应和底线。美国人想知道,中国会以何种力度在外交、情报乃至军事上支援巴方?中国军队是否会在周边冲突中直接介入?中国是否具备同时应对多方向安全挑战的能力?等等。美方把南亚当作试验场,企图通过收集这些情报,为其未来在台海等敏感地区可能采取的行动做准备,从侧面对中国“摸家底”。如果美方发现中国在巴基斯坦遇袭时反应克制,那么在台海问题上可能更趋冒险;反之亦然。
美国在此次事件中采取了“前台模糊、后台清晰”的操作方式:公开场合美国国务院等仅呼吁双方保持沟通克制,避免选边站队;但私下里,美方情报部门和军事顾问极可能向印方提供了支持。例如,美印情报共享和高官通话频繁。据报道,美国务卿4月末分别致电印度外长和巴基斯坦总理讨论克什米尔局势,美防长和印防长也紧急通话,美方高层在外交场合明确支持印度的“反恐行动”立场。可以推测,在美国的纵容和战略授意下,印度才敢于于5月7日凌晨越境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目标,从而引爆危机。
俄罗斯本次的默许态度非常微妙,耐人寻味。作为印度的传统盟友,俄罗斯在此次冲突中的角色比较复杂。虽然俄官方并未公开力挺印度的军事行动,但也没有站到巴基斯坦一边制止印度。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俄罗斯在事发前后都采取了默认纵容的态度:在联合国等场合并未谴责印度越境打击行为,反而通过外交辞令表示“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某种程度上印方行动逻辑由此获得变相认可。而且,俄总统普京与莫迪总理通电话时,不仅对克什米尔袭击中遇难的印方人员表示哀悼,还强调印俄关系的“特别优先战略性质”,明确表示两国合作“不受外部影响”。普京在通话中没有展现出哪怕一丝劝和之意,反而强调要“不妥协地打击恐怖主义”。这甚至被外界解读为俄罗斯默许印度在克什米尔采取军事行动,哪怕这种行动可能引发地区冲突升级。俄罗斯为何采取如此立场?背后原因在于其自身利益精密算计和对其国际处境的考量,对于这场印巴冲突,美俄两大力量的姿态形成了某种默契。大国之间心照不宣,无声合谋,让这场原本局限于南亚的冲突带有了明显的“代理人战争”色彩,其矛头直指中国的地区核心利益与战略生存空间。
二、印度的战略投机:以战争谋求私利
印度在此次冲突中扮演了进攻方的角色。印度的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投机”——利用大国博弈机会为自身攫取利益的一场豪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印度想尽快承接中国的产业链转移。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加剧,很多跨国公司为了确保供应链安全,开始推行“中国+1”策略,也就是在中国之外再找一个生产基地。印度总理莫迪嗅到了味道,大力推广“印度制造”计划,希望吸引从中国转移出来的产业。印度想通过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合作伙伴,从而就能争取到西方国家在投资和技术上的更多支持。然而,这两年国际资本对印度的投资环境越来越没信心,这让莫迪政府很着急。印度制造业的基本盘很弱:基础设施差、物流成本高、产业链配套不足、工人技能水平不够,各邦政策不统一,这些问题让企业在印度经营的成本变得很高。所以,印度到现在也没能成为制造业替代选择,因为就没什么吸引力。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印度决定铤而走险——通过制造局部冲突来吸引世界注意力。印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美国表忠心,争取更多的产业链转移机会。在新德里看来,只要能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形成牵制,美国就会更愿意把重要的制造环节搬到印度,帮助印度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第二,印度政府显然在打地缘政治牌,玩“两头吃”的把戏。一边对巴基斯坦摆出强硬架势,一边巧妙周旋,成功拉拢了美国和俄罗斯的双重支持。这背后藏着新德里的精明算计——他们早就看透了,美俄眼下都有求于自己,所以才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搞战略平衡,捞取最大好处。在美国的“印太战略”棋盘上,印度是个关键棋子,是用来牵制中国的核心角色,在美国人眼里是香饽饽。美国不仅明着偏袒印度,连官方声明都直接给印度的越境行动开了绿灯。这种外交保护伞撑腰,新德里的胆子自然越来越大。另一边,俄罗斯深陷乌克兰战争的泥潭,与西方彻底翻脸,如今需要靠对印武器出口撑场面。莫迪政府显然抓住了这个命门——行动前特意邀请普京访问新德里,还不忘通报克什米尔局势,这波外交操作可谓用心良苦。结果就是美俄罕见地同时给印度站台,让新德里产生了严重错觉,觉得自己已然是最大赢家。印度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响亮:反正美俄都不可能得罪我,对付巴基斯坦根本不用看谁的脸色。这种误判让印度政府连最坏的情况都不愿多想——他们认定,就算事态升级,美俄还是会争先恐后地拉拢自己。
第三,以“反恐”名义包装军事冒险。为了降低冒险成本、塑造有利舆论,印度刻意将此次对巴打击披上“反恐报复”的正义外衣。从4月克什米尔游客遇袭事件发生后,印方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称掌握“确凿证据”显示幕后黑手来自巴方。随后,印度毫不迟疑地祭出一系列硬核操作,包括单方面暂停印巴《印度河用水条约》、驱逐巴方外交人员等,以显示报复决心。5月初,印军越境空袭巴控克什米尔的所谓“恐怖营地”时,莫迪政府对内对外高调宣称此举是“外科手术式的反恐打击”,强调印度师出有名。精心设计的话语包装,让印度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反恐阵营的“模范生”,以道义制高点来冲淡自身主动发动攻击的事实。在美国等西方舆论场,印度的这一说辞多少赢得了理解,欧美主流媒体普遍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印度报复恐袭”“印巴冲突升级”,而非直接谴责印度侵略。显然,打“反恐”牌是印度战略投机的一部分:既能对内煽动民族主义巩固支持,又可在国际上争取同情分,为军事冒险罩上合法光环。
第四,莫迪当局所谓“以战促转”的算盘看似精明,其风险代价却被严重低估。试图通过军事冲突来转移视线,视线国内国际双重收益,这种战略构思存在着明显的误区——提振民族主义情绪也好,吸引国际资本青睐也罢,战争从来不是解决结构性难题的万能药方。停滞在15%-17%区间的制造业GDP占比数据就是明证,"印度制造"计划的高调宣传与实质成效之间存在着巨大落差。基础设施落后、营商环境欠佳,这些长期存在的顽疾不仅无法通过战争缓解,反而可能因地区动荡加剧其恶化程度。回顾印度政府针对中国企业的流氓措施已令国际投资者心生警惕:印度执法部门以涉嫌违法汇款为由冻结了中国小米公司近48亿元人民币资产,甚至打算没收;对OPPO、vivo等多家中国手机企业开展大规模税务和安全突查,追讨巨额税款。这些做法不仅引发中国外交部的严厉批评,也让印度的投资环境蒙上阴影。事实不容辩驳:印度近年来的投资吸引力持续下滑,中资企业规模缩减乃至撤离的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其他外国投资者同样对印度政策的不确定性心存疑虑。印度吸引外资已出现明显下滑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从2020年643.6亿美元的外资峰值,到2023年280亿美元的断崖式下跌,43.8%的降幅直观反映了资本对印度市场的信心流失。由此可见,莫迪政府企图借军事冒险改善投资环境的策略完全背离了经济规律——地区紧张局势升级只会加速资本外逃的进程。
图1:2019-2023年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额,呈现过山车式波动,2023年较上一年断崖式下跌43.8%。战争风险加剧了投资者对印度市场的不安,印方“以战促转”的设想面临打击。(数据来源:macrotrends,India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1970-2025)
印度不仅在投资领域风险潜伏,其贸易与产业领域亦难逃冲突波及。中印双边贸易呈现逆势增长态势,这一现象恰似照妖镜,将其内在机理清晰映现。尽管近年来两国因边境纠关系紧张,且印方接连出台对华限制性举措,但是,中印贸易数据却显示出截然相反的走向:2021年度突破1250亿美元大关后,2022年飙升至1359.8亿美元规模,2023年更实现1362亿美元的微幅攀升。细究贸易结构可见端倪:中国对印出口占据压倒性优势地位。2022年中国向印度出口额高达1185亿美元规模,同比增长幅度达21.7个百分点,我自印进口额仅为174.8亿美元水平,同比降幅却达37.9%之巨。这有力说明,印度经济对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依赖在短期内无可替代。倘若中印关系持续恶化至长期对抗状态,印度制造业必将面临严峻挑战。关键零部件与原材料的主要供应渠道将遭受阻断,同时重要出口市场亦将随之丧失。手机零部件、制药原料等战略性物资的进口渠道高度集中于中国,短期内印度很难得到替代方案。中印经济互补性特征明显的事实不容忽视。印度政府冻结中企资产、限制对华贸易的举措已导致经贸合作氛围急剧恶化。若印巴冲突持续升级,进而中印关系全面倒退,其苦心经营的IT服务外包产业与制药产业,也将失去中国市场或原料供应而遭受重创。莫迪政府一心用战争做赌注,此等后果似乎并未充分考量。
图2:2014-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走势(单位:亿美元)。尽管政治关系起伏,近年中印贸易规模总体持续扩大,2021年后更跃升至千亿美元以上高位。中国已多年位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这体现了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和黏性,也意味着印度难以承受与中国经贸脱钩的代价。图片来自对第一财经和中国日报相关数据的总结
概言之,印度此番选择军事冒险是一种高风险的战略投机行为,希望通过短期冲突换取长期战略利好。然而其收益判断可能过于乐观,而风险评估则明显不足。在印度决策层设想的剧本中,如果能迅速打击巴基斯坦并立于不败,美国将更坚定地扶持印度替代中国的产业链地位,国际资本也会把印度视作“更可靠的生产基地”而加大投入,莫迪政府国内威望上升,印度由此踏上大发展快车道。可现实中,这一系列因果链条极难成立:巴基斯坦并非软弱可欺,一旦深陷战争泥潭,印度自身经济建设将被拖累,国际资本更可能因为安全担忧而远离印度;美国固然希望印度遏制中国,但也绝不愿意看到南亚大战引发核风险甚至令印度元气大伤——那样的印度反而无法再抗衡中国。俄罗斯则只把印度当作可暂借一臂之力的伙伴,绝不会为印度的野心买单太多。一旦战争超出印度掌控,印度将面临进退维谷的险境。可以说,莫迪政府下了步险棋,这正是战略投机的两面性——在大国角力的夹缝中谋利,稍有不慎便引火烧身。
三、俄乌阴影下俄罗斯的实用主义外交
身为左右南亚地区格局的重要力量,俄罗斯在本轮印巴冲突中表面沉稳中立,实则暗藏玄机。它既未如美国那般高调介入,但也没公开明确站队巴基斯坦,而是奉行务实的“双轨平衡”:表面上呼吁克制,暗地里向印度倾斜。
首先,历史演进历程中,俄印双边关系既有传统友谊,也有现实利益。印度在苏联时期就被视作最为亲密的合作伙伴之一。冷战期间,苏联相对疏离巴基斯坦,却给予印度坚定支持。直到今天,印度仍然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武器买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0-2024年度统计数据显示,38%的俄制武器出口份额由印度所吸纳。构成印军现役主战坦克、战斗机及大型水面舰艇主体部分的,正是俄式或苏式武器装备,除此之外,双方还在联合研发如布拉莫斯导弹等武器装备亦。能源合作层面,俄印同样呈现紧密态势。借俄乌冲突之机,印度大量低价采购俄罗斯石油,使其一度跻身主要买家行列,极大缓解了俄罗斯面临的制裁压力。因此在国家利益上,俄罗斯离不开印度——无论是维持军工经济还是扩大外交筹码,保住印度这一战略合作伙伴都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印巴冲突爆发时,任何可能损害俄印关系的举措均被莫斯科方面刻意规避。俄方甚至高调宣称俄印关系具有“特别优先的战略性质,不受外部影响”。事实上,可以解读为包含中国立场在内的潜在暗示。由此可见,即便涉及中国利益可能受损的情形下,基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俄罗斯仍然会选择站在印度一侧。
其次,国际社会只有利益是永恒的,俄罗斯的算计很务实。俄乌冲突的胶着让俄罗斯在国内经济和外交方面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务实对于当下的俄罗斯来说最实际,所以俄罗斯避免卷入新冲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伙伴。俄政府不想在南亚树敌,相反需要拉紧像印度这样的传统朋友,以防止国际孤立。更何况印度在乌克兰问题上并未谴责俄罗斯,还持续大量采购俄能源,可谓“雪中送炭”。因此普京政府对印度近期在克什米尔的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俄官方表态看,一面呼吁印巴保持对话、防止局势外溢影响地区合作(如上合组织框架),另一面对印度越境打击未置一词,甚至附和印度的反恐说辞。普京与莫迪通话时的表态是耐人寻味的:除了强调反恐和印俄特殊关系外,还特意向中国“递话”,称俄中关系主要是共同应对西方,在提及多边平台时避而不谈包含印度的上合组织和金砖机制。这番话等于向中国暗示:俄在南亚的操作并非针对中国,中俄合作的大方向不变,希望中方理解俄罗斯在印度问题上的特殊利益考量。俄罗斯正试图在“联印抗美”和“联华抗美”两种战略之间寻找平衡:既不放弃拉拢印度,也不愿破坏与中国的战略协作,因此对印巴冲突采取相对骑墙的态度。
再次,默许印度,坐收渔利。俄罗斯实际上从印巴冲突中觅得了自身获利的机会。冲突令印度更加依赖俄制武器和补给。如战事升级,印度势必要向俄罗斯紧急增购军火,包括弹药、导弹、防空系统等,以补充消耗和武器损失。这对俄罗斯军工复合体是大生意。目前俄乌战争消耗巨大,俄国内军工生产线一部分正闲置或转为外销,正好可以趁机满足印度需求获取宝贵外汇。某种意义上,俄方对印度军事行动的默许,换来了订单和经济收益的可能。一旦印巴真的陷入中等规模以上冲突,印度将更需要俄罗斯的外交撑腰和能源供给,从而在国际事务上对俄立场更加投桃报李。例如在联合国场合为俄辩护、在对俄制裁问题上继续保持中立甚至帮俄规避制裁等。普京政府或许正是看中了这场代理人战争对削弱西方阵营和转移世界注意力有利,而自身又几乎无成本可付出,因而乐见其成。对俄罗斯而言,美国愿意借印度之手牵制中国,而印度乐于替美国火中取栗,俄则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既牵扯了美国更多精力在南亚,减轻对自己的压力,又不失去印度这个伙伴,一举两得。当然,俄罗斯也清楚不能让局势彻底失控——印巴都是有核国家,一旦爆发全面战争,后果将不可收拾,对俄也弊大于利。因此我们看到俄罗斯在支持印度反恐的同时,也保持与巴基斯坦的沟通,并未完全倒向印度。例如俄方同意伊朗外长出面斡旋、通过上合组织等渠道倡议对话。这说明俄罗斯的目标是在冲突可控前提下偏袒印度但不火上浇油,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
最后,中俄战略互信的考验。印巴冲突也从侧面考验着中俄之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舆论场上对俄罗斯此次偏向印度多有不满,担心“中俄战略协作”是否名不副实。但需要理性认识的是:俄罗斯的行为模式一贯以自身利益为依归,其在南亚的操作并不意味着会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背弃中国。例如在台湾问题、涉疆涉藏问题上,俄罗斯依然明确支持中国立场,不太可能与美合谋直接损害中国主权。此次事件更多体现了俄外交的灵活性和现实性。中国应冷静看待俄罗斯的立场:既要保持必要的理解,避免因为第三国问题破坏中俄整体合作大局;也要提高警惕,防范俄罗斯在个别问题上出于私利对华不够坚定。未来中俄在涉及彼此重大利益的事务中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增进战略互信。例如中国可以通过既有沟通渠道向俄方重申中巴合作的重要性和对地区稳定的关切,争取俄在关键时刻不要站到对立面去。总之,俄罗斯在印巴冲突中的表现再次说明:中俄合作虽紧密但并非同盟,双方政策取向有时会出现温差。中国应坚持以不变应万变,继续深化中俄战略协作,同时做好面对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的自主应对准备。
结语
印巴冲突背后,本质上是结构性力量与国家理性交织作用的产物。国际体系的权力格局、核威慑的存在,以及地区外大国的介入,共同塑造了冲突演变的边界。出于对相互摧毁的理性恐惧,双方每每在临近失控时悬崖勒马;几十年的宿敌对峙又形成了历史惯性,使得每一轮冲突都沿着类似的轨迹发生、收场,如同进入了一种半制度化的周期——可以爆发局部摩擦,但始终停步于全面战争的门槛。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而言,这种循环往复既是敌意积累的结果,也是彼此理性克制的体现。
在这一战略三角中,中国的角色尤为微妙:一方面是巴基斯坦的亲密战略伙伴,另一方面又与印度存在着长期竞争关系。这种双重身份意味着中国必须在介入与克制之间取得平衡。深度介入邻国纷争可能使中国陷入“代理人战争”的泥潭,既耗费国力又招致更广泛的对抗;但若完全袖手旁观,又可能默许地区力量对比被改写,放任印度在博弈中越过底线。因此,只能采取的是一种谨慎而智慧的中间道路:既不贸然卷入战火,也不容许任何一方破坏地区均势。通过有限而必要的介入力度来维持脆弱的平衡,以克制换取战略回旋空间,用稳定赢得发展的时间。从根本上说,我方清醒地认识到周边的和平稳定本身就是弥足珍贵的战略资产。这正体现出一种中国智慧下的区域稳定观。不同于西方的“阵营安全观”或“联盟安全观”,中国所倡导的秩序理念以共存共荣的稳定和平衡为基石。对于中国而言,周边稳定并非谋求自身安全的权宜手段,而是追求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本身。这一理念蕴含着超越零和博弈的哲思,不以对立取得安全,而以合作塑造未来的安宁秩序。
本轮印巴冲突看似只是地区的矛盾激化,其实牵动大国博弈的全局。美国的关税战收不到语气效果,转而火中取栗;印度怀揣野心铤而走险,俄罗斯见机行事谋利其中,种种动作直指中国周边安全与战略利益。面对复杂局面,我方既要胸有丘壑,沉着应对,又要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在短期内,中国应尽最大努力促成局势降温,稳住周边局势不失控;从长期看,此次事件也凸显中国推进周边外交和安全布局的紧迫性——只有自身更加强大并善于运用智慧,才能在类似危机中掌握主导权。应进一步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机制建设,提高对周边安全事务的影响力和塑造力。同时,加快打造面向未来的信息和舆论引导能力,揭露和反击针对中国的各种“代理人战争”阴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难免会遇到来自外部的干扰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处理好发展与安全这两件大事,任何以邻制华的企图都终将徒劳,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不可阻挡。
(作者:大谁缉事,昆仑策研究院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转编自“思想引力场”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