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从“文二代”到“学阀二代”——现代门阀的形成与危害 - 昆仑策
-
周忠:从“文二代”到“学阀二代”——现代门阀的形成与危害
2025-05-03
当代中国社会,“门阀”这一看似属于历史课本的词汇,在“与国际接轨”的喧嚣中,正以新的形态悄然复苏。从贾浅浅的“屎尿体”诗歌入选作协引发的舆论风暴,到董袭莹凭借家族背景在医疗界的“弯道超车”,再到柳青、胡佳佳等各行业“二代”群体在商界与新闻界的快速崛起,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争议,更是一种结构性权力垄断的现代门阀逻辑。这种逻辑与古代门阀制度、美西方上层规则一脉相承,其形成机制与社会危害值得深入探讨。
一、现代门阀的形成带来资源垄断与身份世袭
1. 权力与资本的代际传递。中国古代门阀制度的核心特征是按门第选拔官员,形成“累世公卿”的家族垄断。在当代,这种垄断则更多表现为“学阀”“商阀”或“行业阀”的世袭化。贾浅浅的晋升路径与其父贾平凹在文学界的地位密不可分,她不仅以研究父亲的书画艺术完成硕士论文,在作协入会争议中被质疑“程序合规但实质不公”。董袭莹的案例则更为典型,其家族三代深耕医学界,祖父与外祖父均为院士,姑姑、姑父亦是学界权威,这种“学阀网络”直接为其职业晋升铺平道路,甚至能压缩规培时间、快速晋升副高职称。
2. 制度漏洞与人情社会的共谋。门阀的存续离不开制度的默许。古代九品中正制本为选拔人才,却沦为士族操控的工具;今日的公务员二代、学术评审、职称晋升、作协入会等机制,同样存在“程序正义”掩盖“实质不公”的漏洞。贾浅浅的诗歌被专业评论家称为“具有丰富触及世界的视角”,但其争议作品却被网友戏谑为“回车键写作”,这种评价的分裂恰恰暴露了圈层内部的利益共谋。在医疗领域,董袭莹的“快速通关”则映射出行业评审中对“自己人”的隐性优待。在公务员队伍,凭借裙带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快速晋升也是金光大道。
3. 文化合法化的包装策略。古代门阀通过儒学经典与谱牒修撰维系正统性,现代门阀则借助“家族福殷”,“学术成果”“专业评价”完成合法性建构。贾浅浅的支持者强调其“非争议作品”的艺术价值,并指责大众“缺乏艺术修养”;董袭莹的履历则被包装为“国际化背景”与“学术潜力”;“官二代”的大量出现,则令人窒息。这种策略与古代士族以“德才”自居却垄断仕途的逻辑如出一辙。
二、现代门阀的危害是公平侵蚀与社会撕裂
1. 阶层固化与机会剥夺。门阀的本质是资源垄断。当“官二代”“文二代”“学阀二代”“资本二代”凭借家族资本轻松占据高位时,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必然收窄。董袭莹的案例中,普通医学生需经历漫长规培与考核,她因家族背景得以“减负”晋升,这种不公直接挤压了他人的生存空间。贾浅浅的作协资格争议,则让公众担忧文学领域成为“人情与权力”的角力场,而非才华的竞技台。
2. 专业权威的消解与公信力危机。门阀垄断从官场蔓延的后果是专业标准的溃败。当贾浅浅的“屎尿体”被部分权威刊物追捧为“先锋诗歌”,当董袭莹的学术成果被质疑为“镀金包装”,当胡佳佳高考失利留学进入媒体,公众对文学新闻与医学领域的信任必然受损。这种信任危机不仅限于个体,更会蔓延至整个行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3.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门阀逻辑的盛行,正在重塑社会的价值判断。一方面,“拼爹”“拼资源”成为默认规则,努力与才能的意义被消解;另一方面,公众对特权的愤怒被转化为对“二代”群体的无差别攻击,加剧社会对立。贾浅浅事件中,网友以戏仿诗歌宣泄不满,本质是对“文二代”特权的讽刺与反抗。
三、制度重构与文化觉醒就是打破门阀
1. 透明化与监督机制的强化。遏制门阀需从制度入手。在官员选拔中让群众推选和组织选拔结合,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平民子弟,从严约束“官二代”和裙带关系,学术与职业晋升中,应推行“匿名评审”“全程公示”,减少人情干预。医疗行业可引入手术录像与职业道德档案,打破“熟人社会”的封闭性;文学评审则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进入体制内媒体应当严格考核,避免“圈子化”操作。
2. 资源分配的公平化改革。门阀的根基在于资源垄断。政府需通过政策倾斜为寒门子弟提供更多机会,扩大平民子弟考入公务员并择优晋升,在大学扩大奖学金覆盖、严格规培制度监管、限制“近亲繁殖”式学术聘任等。应严厉打击利用家族资本在各行业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
3. 公共理性的重建。公众需警惕对“二代”群体的标签化批判,避免以偏概全;同时,文化界应回归作品本身,而非身份符号。正如学者指出:“全民评诗”若仅停留在猎奇与宣泄,反而会加剧文学与大众的疏离。唯有通过理性对话与专业自律,才能重建社会对公平与才华的信仰。
总之,门阀不死,社会难进。从东汉的“四世三公”到今日的“官二代”“文二代”“学阀二代”,门阀的幽灵始终徘徊于权力与资源的交汇处,如今又有“与国际接轨”的理论支持,而且在复苏和强化。其危害不仅在于对个体命运的篡改,更在于对社会公平根基的腐蚀。打破门阀,既需制度利剑的刚性约束,亦需文化觉醒的柔性滋养。唯有如此,才能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追问,不再成为历史的回响,而是现实的答案。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