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科技自主是大国博弈时代的生死抉择 - 昆仑策
-
周忠:科技自主是大国博弈时代的生死抉择
2025-07-13
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裁决解冻小米48亿元资产,这场历时两年的拉锯战表面是法律胜利,却赤裸裸地揭示了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结构性软肋。裁决背后是一组冰冷数字:小米印度工厂流水线上,超过50%的核心部件仍依赖跨境运输,而莫迪政府“印度制造”战略已明确要求三年内降至30%以下。此非一企之困,实为中国科技发展路径的深刻叩问——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即使手握庞大市场,也难以摆脱任人拿捏的困境。警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本土高科技企业实现技术自主,系统性降低对美国等外部关键技术的依赖,方能筑牢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根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芯片进口额高达2.8万亿元——超越同年军费预算的80%,相当于每日支付约77亿元“技术赎金”。深圳富士康生产线上,工人以月均4127元薪资组装iPhone 15 Pro,每台手机652美元利润中,仅有9美元留在中国。这残酷的利益分配链,正是依附模式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经济利益严重外流,更深埋着国家安全的巨大隐患。一份解密五角大楼文件揭示了更深层博弈:美军F-35战机依赖中国宁波的稀土永磁体。当中国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全球镝价应声暴涨300%,导致洛克希德·马丁被迫削减F-35年产量。波士顿咨询的测算模型更指出,若中国全面断供钕铁硼材料,美国五代战机年产量将自156架骤降至47架,其造成的战略失衡远超千亿军费投入。核心技术自主权攸关国家安全命脉,绝非简单的经济议题。反观美国可控制企业自身,关键领域的对外高度依赖,同样使我们暴露在对手的“断供”风险之下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的评估体系犹如精密手术刀:将中国企业切割为“颠覆者”与“整合者”。华为因基站设备实现零美部件,承受超2000项制裁条目;而小米凭借高通芯片71%依赖率及18.3%美资持股,则被置于“可控合作”范畴。此分而治之策略,意在构建新型技术殖民——默许中国深耕低附加值环节(组装与销售),但扼杀其触碰基础创新与价值链顶端的任何可能。我们应当借招拆招,区别对待这些企业,加大保护和支持“颠覆者”的发展,限制“整合者”的发展和市场,防止它们对国内科技企业的市场干扰。印度市场经验更是撕碎了“仅靠市场主导就能破局”的幻想。即便资产解冻,针对中国科技的“软驱逐”从未止步:小米专卖店被强制悬挂“印度制造”标牌,工厂被迫引入印资,电信部新规更将中国手机预装应用限制在3个以内,釜底抽薪其互联网盈利模式。现实已然清晰,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市场份额,不过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脆弱城堡。这深刻警示我们,对于自身高度依赖美国技术、缺乏核心自主能力的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也应审慎评估其战略价值,避免形成新的依赖链条,在推广和市场是实行必要的限制,防止干扰自主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在政策上应引导资源流向真正致力于技术突破的本土创新主体,加快发展。突破正发生在传统赛道之外,展现出中国科技自主的巨大潜力:合肥量子实验室,中国科学家在近绝对零度环境下,将量子比特误差率压缩至全球领先的0.001%,为未来计算革命奠定基石。甘肃戈壁,华为800G硅光模块数据中心以低于行业40%的能耗运行,度电成本仅0.2元,奥秘在于光储直连与AI智能调度,树立绿色高效新标杆。制裁压力更催生了“中国芯”的加速替代。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中心监测显示:国产EDA工具市占率自三年前12%跃升至45%,中芯国际N+2工艺良率突破85%。尤为瞩目的是华为,在极限压力下将研发强度逆势提升至25.4%,其海思芯片市占率反呈爆发式增长,深刻印证科技史铁律:每一次严酷封锁,都在迫使创新的沃土加速孕育。制度引擎正释放超越资本的磅礴动能,为科技自主提供系统性支撑:1、机制创新加速转化。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源自财政部“揭榜挂帅”制度变革——企业出题、国家队竞标、成果收益7:3分成。此类机制显著提升了创新效率,使比亚迪刀片电池研发周期缩短40%,能量密度提升50%。2、资本向硬科技深度倾斜。上海张江试点的“硬科技银行”,授信依据核心科技指标(如研发强度、专利质量),非抵押资产。一家实现0.5纳米光子芯片加工精度的初创公司,即获得20亿信贷支持。立法层面,《技术反哺条例》强制要求海外营收超30%的企业将20%利润投入基础研发,否则将丧失“高新技术”税收优惠,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3、透明监管激发内生动力。深圳法庭判决某厂商删除用户差评需负惩罚性赔偿的同时,工信部上线“供应链安全评级”系统,企业国产化率、研发强度等关键指标实时公开,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依靠美国知识技术的企业应当受到限制。在阳光化监督下,小米屏幕国产采购率半年内从15%激增至37%。公正与透明正成为驱动自主创新的内生引擎,引导企业将资源投向核心技术攻关。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档案,见证了中国力量在全球规则重塑中的崛起。华为5G标准必要专利登记量超越高通。这个曾向西方支付316亿专利费的企业,2023年反向收取苹果等公司38亿美元许可费。历史规律昭然,真正的技术主权,不仅存于实验室论文,更必须写入国际规则核心,掌握产业主导权。规则博弈的砝码亦在转移,中国正以实力重塑游戏规则:特斯拉上海工厂为获取中国先进的电池技术,不得不开放全量数据;谷歌因鸿蒙系统全球用户突破8亿,被迫解除部分GMS限制;中国稀土“精准调控”策略(如“一批一证”),既保障宝马等民用需求,又对特定军工企业实现禁运,将战略资源的筹码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历史的裁决时刻已然到来,是继续在“高通税”模式下支付天文数字租金,甘于产业链中低端,还是以壮士断腕的决绝意志构建自主创新的脊梁。华为制裁后海思市占率逆势突破、比亚迪借刀片电池斩获特斯拉巨额订单,这些灯塔案例彰显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市场或许能失而复得,但核心技术主权一旦旁落,便是难以承受的战略深渊,直接威胁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大业。在量子纠缠与光子芯片的未知海域,在稀土博弈与国际专利的无声战场,中国必须以雷霆之势激活制度创新的裂变能量,将科技自主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集中力量攻坚。千亿级“硬科技突围基金”必须砸开光刻机等最后的壁垒,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可控。强化政策引导,严格执行并完善《技术反哺条例》,引导资本、人才、政策资源向本土核心技术创新企业汇聚;同时,审慎评估并逐步减少对国内销售的高度依赖美国技术企业产品的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国产化率控制,严格限制在国内的销售和炒作,干扰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进程,不能让国内宝贵的资金流向欧美国家,将宝贵的国内市场空间和资源倾斜给致力于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的科技企业。构建阳光生态,深化“供应链安全评级”等透明监管机制,涤荡急功近利的迷雾,打击水军和碰瓷营销,营造公平竞争、崇尚实干的创新环境。加速核心突破,举国之力,在芯片、基础软件、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实现加速突破,限制进口国外芯片组装销售,尽快摆脱对美国等国家的核心技术高度依赖。这绝非可选的发展路径,而是关乎国家存续、民族尊严与未来命运的生死之战。唯掌握核心科技命脉者,方能在新纪元洪流中镌刻下属于自己的文明法则,确保国家安全与民族利益立于不败之地。(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