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80岁出山,甘罗12岁拜相,霍去病17岁封“冠军侯”……工作能力与年龄的关系实在一言难尽。
有人疑惑:60岁以后当个村干部尚且被人担心脑子不够使,生怕贻误了全村事业,可到了高层,怎么反倒还成了“年轻同志”?难道村上事务比高层的工作还费脑?这种干部使用年龄倒置极不合理,应该是越往上干部使用越年轻才是。
认为干部使用应该越往上越年轻,显然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年轻等同于能力,过于简单化地理解能力与年龄的关系。
诚然,高层注重宏观驾驭能力,非长期历练难以胜任,而通常,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有这样的丰富经历。可是另一方面,上了年纪的人,经历虽曰丰富却又多体力智力退化。如此岂不显然是一对矛盾?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优选经历丰富、体力智力尚未退化而又有工作意愿的人。这样的人不多,也便尤显珍贵。
只是,循此逻辑,基层是不是也同样需要优选相对经历丰富而体力智力及工作意愿相对尚佳的部分老人留任呢?显然也有必要。否则,高层、基层干部使用年龄倒置确实让人感觉不能逻辑自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年龄导向,只唯能力导向,则毫无疑问,高层需要更大胆提拔年轻人,基层同样需要更大胆留用部分老年人,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然而理论上说来简单,实际操作却远不是那么容易。
人的能力关乎生理机能、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许多方面。其中,单是生理机能与年龄的关系,就有“30岁的年纪60岁的心脏”“60岁的年纪30岁的心脏”等区别;何况,和平年代,工作态度和有些工作业绩等也难以如“灭此朝食”“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那样定性定量分析,而且也确有体力智力上好却只想着提前退休的人存在。甄别清楚哪些年轻人可以提拔到高层、哪些老年人可以留任在基层,转变简单化地以年龄为标准“一刀切”退休做法,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建立机制设立机构,用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方式,真正科学评估干部的综合能力,而不让这种评估过多地被腐败等因素干扰左右,以致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成千古之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俗话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科学评估干部的综合能力,唯其困难,才更需要用改革的办法迎难破解。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勇于破题、探索解决的问题。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