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与刘邦的皇权都同50岁天命之年有关联。一个手握皇权止于“半百”,一个年过“半百”才掌权。冯丽君在《嬴政和刘邦的半百人生》中认为,放在历史长河中看“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可不分家;若说秦始皇如同开国之君,那么刘邦当是守成之主,两人完美地开创和稳固了华夏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一说法倒很像有人评论隋唐两朝之间的关系。
冯丽君继而对嬴政和刘邦进行了对比,认为刘邦分别在团队、出身、规则、平衡等4个方面胜嬴政一筹。笔者认为部分值得商榷。
冯文先论述“刘邦胜嬴政一筹,胜在团队”。
文章举嬴政对待王翦的态度为例。
嬴政亲自送带军出征攻楚的王翦到灞上,恩宠荣耀之极。君臣分别之际,王翦却意外地拿出事先精心备好的图纸请求秦王恩赏其子孙田宅,秦始皇当即恩准。出发不久,王翦又提出新要求派人报与秦王,亦被允。据说王翦在抵达前线之前一共提五次封赏请求,下属担心会触怒秦王,纷纷劝他适可而止。王翦这才道出实情:“哪里是你们想的那样简单啊!大王内心多疑不信臣下,如今秦国全部兵力都在我一人之手,如果我不以多为儿孙讨封赏来表明心迹的话,秦王肯定对我起疑心。”
冯文认为:由此可见秦王与身边的臣子有多离心离德。
其实刘邦在这方面又好到哪里呢?
前196年,陈豨率兵谋反,刘邦决定亲自领兵平叛。刘邦刚走不久,吕后就收到了韩信勾结陈豨图谋造反的消息。这个消息的告密者不是别人,而是韩信手下的一个仆人。原来,这个仆人因偷盗被韩信发现,担心受到责罚,于是偷偷溜出韩府,告发韩信。得到消息的吕后,立马请萧何进宫,商量对策。萧何心里不禁暗暗生疑:“韩信谋反属机密大事,一个仆人是如何获得消息的,莫非是诬告?”转念一想:“自己都想到的事,吕后想不到么?吕后此举恐怕是要借此机会铲除功臣。”想到这里,萧何不禁打了个寒颤。后来萧何无奈之下配合吕后诛杀了韩信,远在前线的刘邦获知消息后,以萧何平叛有功为由,拜其为相国,另增派五百多人担任萧何的警卫。
也许陈豨谋反已经让刘邦成了惊弓之鸟,他没有责怪萧何吕后擅自诛杀韩信,说明刘邦可能也有了铲除功臣之心,甚至,吕后趁他不在朝中杀掉韩信,也是刘邦和她合计好的----毕竟人太熟不好下手,如果赶刘邦在朝时杀韩信,实在太让他为难。而让萧何配合,或许也正可以试探萧何的忠诚。
刘邦封萧何为相国,是为麻痹萧何,以骄其心。增派警卫,是为了加强对萧何的监督。种种迹象表明,刘邦对萧何起了疑心。而此时的萧何却对此一无所知。后经部下召平劝说,方才明白其用意。萧何于是拒绝封赏,并捐出全部钱财以资助前线。
几年后,九江王英布谋反,刘邦照烈亲征,留萧何坐镇后方。
刘邦亲征后,不断派人询问萧何的动向。精明的萧何马上明白了刘邦的意思。萧何为了自保,被迫将家产全部捐给刘邦,又将几个儿子送往刘邦处。萧何此举,无疑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刘邦,以表明自己毫无反心。
萧何此举可以保得了一时,却保不了一世。萧何深知,自己经营关中数十年,深得关中民心。正因如此,刘邦对此颇为忌惮。为了打消刘邦的疑虑,萧何不得不强抢民田,以损坏自己的名誉。刘邦获知后,将萧何下狱。使萧何背上了违法乱纪的污名。几个月后,在众人的劝说下,刘邦将萧何释放。至此,刘邦对萧何的疑虑全部打消,萧何成功实现了自保。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但团队里有人提醒他,有人直谏,他也愿意纳谏。这确实说明刘邦有团队,嬴政没有。可如果说相对于嬴政,刘邦后来与身边的臣子有多同心同德,怕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刘邦与萧何的交情,可不是嬴政与王翦的关系可比。刘邦与萧何尚且如此离心离德,又哪里好笑话嬴政对王翦的功利冷酷?
冯文认为,刘邦嬴政二人与团队成员关系的反差是由刘邦与嬴政心理素质的差异所决定的,也就是把团队问题归根于出身。
出身帝王之家的嬴政,从小就缺失心理安全感,他的童年、少年均处于极度不安全的权力斗争中心。而出身草莽的刘邦,虽然童年、少年时期物质条件不如嬴政,但是心理营养比嬴政富足得多。光脚的他在沛县乡间四处游荡,从来没有想到还有成王称帝的那一天。社会底层爬上来的人都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所以他从小就懂得抱团,在心底给别人预留空间。嬴政出道即巅峰,时时有高处不胜寒之感,一步不稳都可能失去所有。刘邦出生就是地平线,每上走一步都是赚的,就是不往上走也无所谓,大不了跌回地平线,反正已经触底了。没有安全感的人,心理营养贫瘠,很难厚待他人。只有内心富足的人,才有盈余空间接纳他人。这种心理素质的差异,在关键时刻决定着他们的行事决断方式。
笔者认为,出身于人的影响无疑是存在的。这就如沿着不同的道路登山,可无论如何殊途,一旦登顶,看到的都是同样的景观。童年少年的不同经历又如条条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也便看不见往日的涟漪。殊途同归百川归海,无论殊途、百川是怎样的“最小公倍数”,最终登顶入海,一切都让位于“最大公约数”-----帝王视域。这从刘邦后来对待功臣的态度可知。
出身对嬴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呢?
冯文将立太子问题总结为“规则”,将有没有后宫外戚干政问题归结为“平衡”。其实“规则”“平衡”问题难以截然隔开阐释。就如上文的“团队”,冯文也得联系“出身”阐释,而“出身”也必然牵涉到“规则”“平衡”。
冯所说立太子的“规则”,与秦始皇出身有关。他从登基到亲政的十年时间内,深受后宫外戚干政之苦,因而他特别排斥后宫外戚,以至于“有始皇,没有始皇后”。又因为没有“始皇后”,所以他可以随意处置扶苏,而太子刘盈因为有吕后罩着,就不是刘邦所能随意废掉的-----倒不是刘邦内心多么敬重“立长不立贤”的规则。
冯所说的权力“平衡”,也与出身有关。因为出身,秦王完全排斥后宫外戚的力量,导致自己死后,继承人没有皇室利益集团支持,使得皇权旁落,被权臣玩弄于股掌,最终葬送江山社稷。而吕后在刘邦去世之后掌权15年,以强有力的政治手腕维护其统治地位,以其成熟的政治智慧施政,与民生息,无为而治,致汉初国力日强,有力地巩固汉王朝早期政权。
要说刘邦容忍吕后,是为新生汉朝脆弱的皇权寻到一把有力的拐杖,是有意为之的政治平衡术,我觉得可能有点拔高。这一点我倒是特别相信出身的原因。在对待吕后问题上,刘邦甚至有点“怕老婆”。他何尝不想排斥吕后的力量?何尝不想立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只是做不到啊!而之所以做不到,有吕后特别能耐的原因,还有团队成员张良给吕后出主意请“商山四皓”等因素。刘盈保住太子之位有很多侥幸。
刘邦的所谓成功,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无心插柳”(包括偶然听得两个后妃怜惜降将魏豹遗孀薄夫人,临幸后有了汉文帝)、歪打正着,甚至只能算是他与吕后的无奈博弈。如果当初刘如意真被立为太子了,戚夫人掌权了,汉朝国祚又会怎么样呢?
许多貌似必然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偶然。只不过成王败寇,看后人话怎么说了。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