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现在全世界的战斗机都长得差不多,却没有一架敢照着歼-20的模样抄?
不是不想抄,是压根儿抄不了。
过去二十年,全球五代机主战舞台从F-22、F35转至了歼-20。有人说是设计思路有所差异,有人说是战术需求存在不同。但真相在于:即便将歼-20的外形图纸摆在桌上,你确实未必能够造得出来。
这话绝非夸张,连美国工程师都得无奈地承认,歼20这套鸭翼加边条加升力体的气动组合,压根不是仅靠电脑模拟就可以轻易实现的。
这不是阴谋论,是数据问题。
根据公开资料,中国歼20在成飞定型之前,完成了上千次的风洞测试,其型号跨度超过三十种之多,仅原始设计周期就长达十年之久。风洞数据最终被喂给飞控系统,该系统再依据涡流行为做出即时的修正。
别看那鸭翼小小的,它在翻转90度时能够直接当作气动刹车来用,这样的控制逻辑,若没有一整套自研的算法,是根本无法跟上的。
而美国是怎么做的。
他们上世纪末,押宝超算模拟,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面走得非常激进。F35项目几乎完全跳过了大规模风洞实验,依靠的是高性能计算平台。
但问题在于,从高亚音速到高超音速,涡流的非线性行为会急剧地放大。也就是说,CFD模拟或许看起来近乎完美,但一旦飞上天空,数据就会失真。
2017年,美国空军在其自身出具的评估报告中提及此事:他们当时尝试对歼-20类似布局所产生的涡流干扰进行复现,结果超级计算机即便连续运行三天三夜,也无法算出稳定的解,之后便索性停止了测试。这并非是出于技术保守,而是实在算不动了。
再看俄罗斯。苏57看上去像是,要去玩复杂的气动,但是到头来,因为隐身涂层不过关,边条设计比较粗糙,发动机迟迟不能定型,最终的效果更像是苏-27的压扁版。有人曾拿它和歼-20对比涡流控制的区域,发现苏57的鸭翼是具有装饰性的,根本就没有参与实际的飞控逻辑。
欧洲这边更为不靠谱,法国、德国以及英国这三个国家,足足吵了十年之久,关于下一代战斗机的联合方案,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法国的阵风与英国的台风相结合其技术仍停滞在上世纪90年代,用于装点门面尚可,但若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那差距绝非一星半点。
有些国家更让人头大。
日本搞了个心神验证机公开飞行两年后,便全线暂停。防卫省称,是技术储备不够,但真实缘由更为明了:心神的数据连起飞时的稳定性都未能良好地维持,鸭翼的控制权也未能做到全程同步地运行。
韩国KFX更为夸张,模型看起来十分好看,不过实机一飞上天,那隐身涂层竟然一片一片地往下掉落。我查看了现场照片,着实觉得还不如直接将机壳刷上一层油漆了事。
还有印度。
他们喊着,AMCA项目要超越歼-20结果呢连光辉战机都还没服役满编。按印度空军自己的预计来看,AMCA要到2035年才能够量产,而那时歼-20或许都已经完成了升级换代。
工业体系可不是仅仅靠有钱就能砸得出来的,也不是开设个科研所再招几个博士就能走捷径的。
这事我前几天专门查了下。
高超音速时代下,风洞技术才是核心,而风洞建设的门槛就在于:
超级电力稳定系统
材料工程控制精度
实时多维传感数据解算能力
中国西南地区的风洞群,特别是四川建设的JF-22超高音速风洞,能够模拟出,高达30马赫的环境条件。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简单来讲,这正是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进行基础测试所必需的条件。
这个时候,美国在过去的十年中,风洞建设方面的投入,甚至还不到我们的一半。他们将重点置于了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上,不过当AI遭遇到强烈涡流干扰时,系统却直接崩溃了。
你以为美国不想复刻歼-20?他们当然想。洛马公司在2022年内部研讨会里说过一句话:鸭翼控制涡流干扰时产生的飞行特性,已经超出了现有空气动力学的解释模型。
也就是说,歼20的飞控逻辑,是站在现有理论之外的。
这才是歼-20真正的技术护城河。
表面看呢,是气动布局,实际核心乃算法。飞控作为人工智能的最前沿应用,它并非程序代码,而是算法模型。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把算法融入气动模型的国家之一。此技术既不可购,亦无法窃,唯有自己从无到有地做起。
别说照着抄,你连照着飞都飞不起来。
所以现在你去看,美国第六代战机预研图纸,也在向鸭翼+边条升力体靠拢。他们试图用新架构重构飞控逻辑,但底层算法还卡在F-35那一套框架里。想改也晚了。
这种想抄却抄不了的窘境,并非首次显现。过去日本也曾试着以心神切入五代机的研发,结果在起飞之前的涡流控制这个环节便出现了状况。韩国和印度更是仅仅能够拼凑模型,一旦真机开始起飞,全都是瑕疵。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有些技术,是不能逆袭的。
你给别人一张达芬奇的草图,他们最多,临摹出个形状,但是核心的比例、手势、甚至透视关系,根本还原不出来。航空工业便是如此,它并非照片,而是一整套认知。
作者:偷影子的人呢;来源:七月的影子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