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培养、选拔和使用三者结合的人才问题,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谈到【1】。进来又读了不少同志对这个问题的支章【2】,并联系到一些实际问题,感到我以前说的还很不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是当家作主的,国家对人民负责,国家有责任爱护全体人民,组织人民,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的聪明才智,来为人民的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说的人民是包括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人士在内的全体人民,因此人才的概念也扩大了。我们说的人才,不是什么天才,而是人民之才,是人民当中各行各业的有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才问题在以往的社会是不会有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提得出来,所以是一个崭新的问题。
对这个重要而又广阔的问题,我在这里讲的,自然很有限,也不成熟,只是想提点看法,引起大家讨论。
一
人的才能从哪里来的?是天生的,还是出生后学来的?现代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学【3】的研究都说明,人的才能绝大部分是出生后逐渐学来的,即通过实践逐渐获得的。动物与人不同,它主要靠遗传,猫就天生要抓老鼠,蜜蜂中的工蜂就天生要采蜜。人的“天赋”可以说就在于人脑有极大的可塑性。人一辈子在学习,一辈子在增长才智。周恩来同志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的确确如此,是科学的论断。那是否就认为人和人都是一样的呢?当然不亦样,比如人一生下来可以带有遗传或胎中缺陷,但这是极少数,更重要的是人从出生之后所接受的事物,他的实践,千差万别,以后的教育,后来的实践更是人人不同,这才是人的能力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可惜的是:直到现在心理学和教育学还没有找到整套的规律。所以我们常常说:这个孩子聪明,那个孩子笨,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找到这个规律必须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4】,而目前不能不依靠一些不那么完整的“经验谈”,一些成功人物、大科学家的自传之类的东西,来培养孩子们的智力。所以思维科学以及心理学和教育学才是智力开发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这些科学的研究。不幸的是,十年内乱期间,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打击和摧残,其恶劣影响到今天还在。
人的才能除了智力之外就是知识。也就是把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实践经验和由此而总结出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系统化为学科,这些学科知识是可以向新的一代,向需要的人讲授的。或者是老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读书自学。我们说的教育主要是指这件事。教育在培养人的能力中的重要性是大家所熟知的。
我在这里把智力和知识分开两部分讲,是强调它们之间有不同,人的聪明如何培养是至今不太清楚的问题,而如何长知识,就比较好办,有一套有效的办法。当然两者又有联系,智力高知识吸收得快,知识多也有助于提高智力。一个人的见识不能光靠聪明,还得有学问。
不管怎样,人从出生之后,经历不同,学习条件不同,能力也不同,不同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力有大小,二是能力的方面不同。前者是说做某一方面工作的效果不同,质和量有高低,后者是说所长不同,有人干某一方面工作的质和量高,干另一方面的工作质和量就低。所以从国家来说,如何把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就是一个大问题,这就是用人的问题,而其核心是识人的问题。人们爱举历史上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甚至说什么伯乐学。有不少青年自以为是向科学进军的千里马,抱怨没有伯乐来认识他,所以对这个问题津津乐道。我们应该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
第一,千里马只是马的一个类型,千里马挽载重车不一定能比上一匹挽重马。而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所以千里马不一定比其它的马高超,要看做什么工作。用社会鼓吹的所谓“天才”,往往不承认人民当中各行各业的人才,那是一种狭隘性的表现,可以说是阶级偏见。我们不但要有千里马和识千里马的伯乐,也需要其它类型的马和识别它们的在行人。
第二,伯乐的本事是神奇的吗?当然不是,客观事物总是有其规律,要认识这规律。认识规律就那么难吗?也不见得。我们党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不就是从千百万革命者中,认出并选拔出一大批干部,又从他们中提拔了优秀的领导人吗?这不是非常成功的吗?选拔革命干部和革命领导人成功了,就说明识别优秀的做革命工作的人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能知其一,就能知其二,知其三,……。识人的问题在于研究建设社会主义中各行各业能人的特征,能很快很准确认出这些特征。这才是人才学的任务。人才学要研究的范围是宽广的,不能只限于认出科学研究的人才。
二
从以上所讲的,是从人的才能发展的过程来看人与人的差别和变化。不但从实践和学习的经历来说是如此;从人的生理上来看也是如此。人的中年就不同于人的青年,更不必说人的老年,体力衰退,当然不同于中年和青年。因此不但人与人的才能不同,一个人的才能也随年龄的变化而在变化,一个人青年时最合适的工作,到了中年、老年就不一定合适。如果要使人适合于工作,工作岗位上有最适合的人,人员就必须流动。这个情况在国外是普遍的,没有一个人停留在一个职位上一生不变。
工作的变动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科学技术在前进,社会在发展,要人去做的事因此也不断在演变。工作领域在变,要人多的变得要人少了,从前没有的岗位出现了。这个情况在封建社会里,可能不显著,那时历史进程慢,一个人一生中没多大变化。现在可不一样,日新月异,十几年,甚至几年就有变化,在我们国家从现在到2000年将有很大的变化。
由于以上的原因,如要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职位上,人的工作岗位不能固定不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中,问题是怎样流动。是自发的流动,自己去找工作?那将引起社会混乱,是不可取的。我们只能有计划地,由国家通观全局,合理安排。
在我国人事工作中的又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是干部到了老年,安排退休,和退休后如何照顾其生活、如何安排其适当活动。目前我.国大约有两千万干部,将来可能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会更多。如果说一个干部为人民、为国家工作了四十年之后退休,退休以后平均生活十年。四比一,那我国将有五、六百万退休干部。这还不算职工,加上全民所有制的退休工人,在近期国家将要管理的退休人员就更多。目前我们在这项工作中规章制度不健全,人员退休之后安排生活及适当工作大都下放给原来工作的单位,成为那里一项负担,以至没有充分发挥退休人员的作用,让他们在欢度晚年时,真能开展一个新的生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人民服务。一个人退休了,国家完全负责养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再进一步,把这些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看作是国家的珍宝,而不是消极的负担,这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所固有的优越性。
我国现行的这种各单位分别各自管理的现状,不但存在于退休人员,就连待业青年也要各单位自理。由此造成的弊端,现在已经发现。其实分散管理的现象还很多,如除少数高级干部由中央集中管理外,绝大多数干部,全部工人,都是各单位自理。培养青年的高等学校,教育部只直接管一部分,还有不少由国务院各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各自管中等技术学校绝大多数在各部门自管。至于在职学习,那更是部门自己管了。培养出来的人,分配职务,也就因此分散管理,“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难于避免。
我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国家毕竟是直接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上建立起来的,中间没有经过大生产的社会制度,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又只有二十多年,时间太短,中间还有“十年内乱”。但现在这种分散的管理制度弊病己很明显,我在以前就呼吁要进行改革,把人员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统一起来,集中管理,国家把爱护和组织管理十亿人民的事真正搞好,一方面培养人民才干,一方面把每一个人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件头等大事,而且是以往的社会和国外所没有的,要我们去开创的一件大事。
三
我们要把全中国十亿人民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以至退休和退休后的日子安排好,就要由国家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是不是太复杂了,有可能管好吗?
让我们从以下几件事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件是我们党有六十年管理干部的经验,前面说了,不少是成功的经验;建国以来三十二年也有不少经验。这些经验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去总结。
第二件是我们还可以参考我国历史上用人的好经验和国外培养、选拔和使用人才的经验。当然社会制度不同,这些经验不能照抄照搬。但资本主义国家的用人经验是在社会化大生产下,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下取得的。例如在职人员的定期短期脱产培训,按学习成绩选拔到新工作岗位上,然后再而复始,一次一次选出更强的人,而工作成绩不理想的,可以调到其他岗位上去发挥其所长。这种做法是合乎科学的,我们可以借鉴。
第三件是人事干部档案的管理技术。一集中分级管,就可能要同时权衡成千上万人,要从千万人的档案中去选拔最合适的人。如果用老办法一份一份档案材料去翻看,那的确是办不成的。但现在已经有电子计算机的档案检索系统,查档案可以自动化了,而且比人看快干万倍。只要定了选拔条件,电子计算机还能自动地选最合适的人。档案是记录在磁带上的,还可以不断补充,一个人的工作情况,群众、同事和领导对他的反映以及健康情况都应通过正常渠道,传到档案库,补入档案。这一套技术现在已经比较完善,可供使用。所以不必担心力不从心,忙不过来。第四件是真要开动这个体制,教育工作,不但要小学、中学、中技、中专、高等院校大大发展;而且要有种类繁多的各式各样的短训班,脱产的不脱产的。集中管理,这组织工作是否太繁?回答这个问题是和上一个问题一样,完全可以用电子计算机代劳,没有困难。第五件是教学工作的现代化,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节约花费。这是大家已经知道的“电化教育”,一个有学问、有经验、会教学的老师讲一次,可以录下来,全国播放,千千万万学生听讲。我们现在的广播电视已经开始用这个办法了,效果明显。其实将来还可以搞得更好:用在赤道上空地球同步卫星转播电视节目:或再直接些,用在同步轨道上的直播电视卫星向任何边远地区播放电化教育节目。这项技术也是现成的。而且农村中也逐渐有了电视机,实现这个现代教学方法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第六件是识别人才的本事,这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关键在于找到懂行的人。伯乐能识千里马,不一定能识别其它类型的马。一位物理学教授识别物理研究生、要判断收不收他做学生是困难的,因为他懂得物理研究生所要的特征;即便是不能从考卷答案表达出来的特征,当面谈几句就解决了。所以行家与选拔对象面谈是识别人才的好办法,这是早就证明了的。那是不是在使用我们上面讲的第三件、第四件技术时还得有各类专家在场,才能从详细的档案材料中判断评价?不必,现在也有了用电子计算机的一项人工智能新技术,叫“专家系统”【5】,它能把行家判断评价的做法吸收到计算机中去,叫计算机学会行家的本事,行家不在场时,也能代替行家办事。所以识别人的事也不难办了。
第七件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我们要实现对全国十亿人民的培养、选拔和使用,从出生到老死,全负责,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组织管理工作。如果在四,五十年前提这个问题,人们会感到问题太大,一时无从下手。但现在是八十年代,在这中间发展起来的系统工程【6】和它的理论运筹学已经是成熟的学间,而且正在形成一个学科体系一系统科学,面对这里提出的社会主义人才管理问题就不难了。我们的对象实是一个巨系统,有十亿成员,系统由几个部分组成,如教育分系统,档案库和检索分系统,退休人员分系统等。每一个分系统也会有若干个层次,如省是一个层次,全国是最高的层次。问题可先在下一个层次解决,但不限于一个层次中解决,解决得不理想可以提到上一个层次去处理,所以整个系统、巨系统还是集中统一的,全国统一。建立并运转这样的人才体系可以称为社会主义的人才系统工程。说是社会主义的,因为这个人才系统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基础的。
有了以上陈述的这七件可以利用来建立我国人才一体制和具体工作的东西,我想只要我们认识到人才问题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下决心去推动这项工作,因为有现成的科学技术可以利用,不会太久,这个崭新的事业是可以办成的。当然这里面要用一些新的设备,有些投资是不可少的,但完成社会主义的人才系统工程本身的投资,比起国家的各项基本建设来,当然要小得多。
任何可以做成的事,也不会是指日可待的,总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任何事物总不可能十全十美,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人才系统工程搞起来要时间,搞起来了也还需要不断改进;国家在前进,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一个建立了的体系总是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的。这就是说社会生义的人才系统工程能解决大问题,必须搞,但也肯定不能解决所有培养、选拔和使用的问题,还会有矛盾。有矛盾怎么办?还要靠思想觉悟,要顾全大局。这就是说在人民中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任何时候都十分重要的。人们把息想政治工作看做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工作,其实培养、选拔和使用好人民之才也是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钱学森。《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文汇报》1980年9月29日,3版。
【2】《科学·技术·管理》(全国科学学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世界科学社,1980。
【3】汤普森,R.F.《生理心理学》孙哗等编译,科学出版社,1981年。
【4】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3-9页。
【5】魏宏森.《人工智能》《百科知识》1981年5期,75-77页。
【6】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文汇报》1978年9月27日。
原载红旗杂志1982年第2期;转自八号院研讨厅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