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成为大批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艺术界抗日志士心中的圣地,从四面八方争相奔赴,延安象征着光明、代表着前进的方向。
有人的地方就有思想,人多的地方思想就多。而知识分子多的地方,思考就更多、争议争鸣就更多。涌入延安的进步文学艺术家,围绕文艺如何创作、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歌颂光明还是暴露阴暗、是写通俗还是表现高雅等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谁也不服谁,谁也说不服谁,一时众说纷纭,争执无休无止。
对文艺界激烈纷杂的争论,毛泽东高度重视,但更冷静。他开始运用自己的看家本领——调查研究,深入到文学、艺术家们中间,与不同思想认识的人谈话,倾心听、耐心记,用心思考着。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毛泽东准备发声了。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召集文艺工作者分别举行了3次座谈会,出席者共100余人。在会上,他指出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也就是为工农兵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成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毛泽东的讲话在延安文艺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巨大的反响,他们开始反思检讨自己的文艺思想、文艺态度、文艺方法,调整自己的立场方向,掀起了到人民群众去、到生产生活中去、到敌后抗战前线去的热潮,很快就产生了一批讴歌工农兵、反映抗战、鼓舞人民的文学艺术作品,如歌剧《白毛女》,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争相传颂的作品。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来经整理发表。《讲话》影响重大而深远,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经典著作,至今仍成为文艺工作的遵循和指导。《讲话》中的经典名句广泛地流传着:“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的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不管。”“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是没有入党。”“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们总是经过种种方法,也经过文学艺术的方法,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宣传他们自己的主张。”“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文学艺术领域,古今中外长期不停地为一些观点和方法争论着,如通俗与高雅、形式与内容、写实与唯美、具体与抽象、个性与共性、主观与客观、批判与借鉴、歌颂与暴露、创新与继承,等等。如何看待、怎么解决这些争论?人们试图给出答案,诸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所以载道也”,“简单就是美”,“艺术的生命在真实”等等,但都没有给出根本性答案。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即“为什么人”的问题。毛泽东又开创性地指明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到生活实践中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为什么是毛泽东?答案深刻而又简单,因为毛泽东心里始终装着最广大的最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一生都在为老百姓而争取、操心、忧虑,在他看来,“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在他心目中,人民最伟大,劳苦大众的利益最重大,所以他由衷地发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他的一生,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并千方百计地实现着他的思想道路。他坚持国家叫人民共和国,政府叫人民政府,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者叫人民艺术家,先后推行“赤脚医生”制度,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这都是“人民”思想的生动写照和反映。
今天,再读《讲话》,重温“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令人感慨万端。当前,一些文艺人满脑子金钱和名利,文艺为了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为了追求金钱豪宅、为了讨好巴结权势,为了极少数闲得难受、胖得发愁的暴发户服务。这种思想驱使的本源是其私心私利。正如鲁迅所指出“其实只为了个人”。难怪人们指责文艺界少数人太浮躁、太功利、太虚华,存在着脱离群众、远离生活、偏离正道的现象。
文艺创作是个良心活,心在哪里,就会关注哪里、表达哪里、服务哪里。当下中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就是要为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人们服务,为在工厂车间默默工作的人们服务,为进城务工讨生活的农民们工服务,为戍边卫国的军人们服务,为一切默默劳动奉献的人们服务。实践证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永远不过时,人民的期盼就是文艺工作的方向和价值所在,只有坚守“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原则,才能创造出“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
(作者:王仲余;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