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抗日战争两条路线的不同之处,不讲不行 - 昆仑策
-
李克勤:抗日战争两条路线的不同之处,不讲不行
2025-08-26

【李克勤题记】
立华老师最新讲座,开头便说“首先校正一下,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不是一回事”,这实际上指出了抗日战争两条路线的不同之处,这也是立华老师讲毛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思想时,反复强调的一个思路。如果从道层面讲,那其实是毛主席和蒋介石分别代表的两种思想、两种思维,即两种宇宙观(包括历史观)所引导出来的两条抗日路线。
毛主席代表的是全面抗战路线,这条路线,其指导思想是领先的。这条路线在当时因为蒋介石没有采纳,所以中国整个抗战局势没有达到应有水平,不过在毛主席正确路线指引下,人民战争却取得了极其辉煌战果。
思想领先集中体现在思维优势上,毛主席的思维优势,就是在中国古代先贤哲学方法论基础上,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从而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毛主席的思想体系。由于这个体系来自于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同时又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形成了毛泽东文化——其特点是六个维度——优善易强圆应,首要的是优,异而优——独树一帜,所向披靡。所以,毛主席代表的路线就是异而优的。
而蒋介石的抗战路线,名义上叫“全国抗战”,那个“全”,是不全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
因为毛主席带领人民把民族恨放在阶级仇之上,对于蒋介石片面抗战路线还是肯定其有“片面的深刻性”,比不抗战或者完全投降,要强一点,所以在历史叙述上,没有完全否定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
这本来是我们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叙述的正确方法,可蒋介石的信徒借机夸大蒋介石的作用,有人总是喜欢拿国民党的“正面抗战”说事。
是的,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作了很多战,打了一些也算是胜仗,可是,就整体而言,国民党军队能算一支像样的抗日队伍吗?
如果国民党军——是一支像样的抗日队伍,出现了那么多投靠日寇的军队,怎么解释?
临近日本投降的前一年,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军队在各地还把国军打得一败涂地,这算什么?
一、日本投降前两条抗战路线的战果比较
抗战最后一年有个豫湘桂会战,是抗战期间日本陆军于1944年4月至12月发动的对中国河南(豫)、湖南(湘)和广西(桂)三省的大规模进攻战役。
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退,8个月时间,国军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50-60余万,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豫中会战37天失38城)、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涉及6000万人民。
据说,蒋介石本人也深感“奇耻大辱”。
是的,那可是日军穷途末路之时,你国军算什么东西?
有学者将日本投降前夕一个月,毛主席领导的抗战与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成果做了一个比较,很有意思。
毛主席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地方武装的战果:
-
1945年7月15日:新四军在江苏镇江市扬中县境内歼灭日伪军,使得扬中县城获得解放;
-
7月23日:八路军山东军区发动郯城码头战役进攻驻守的日伪军,解放郯城县城;
-
7月24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进攻武城县,当晚解放山东德州市武城县城。
-
7月26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解放河北邢台广宗县城。
-
7月26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7军分区、8军分区主力发起阳谷战役后,解放山东聊城堂邑县、阳谷县城。这个阳谷县,就是水浒里武松打虎之地。
-
7月28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解放山东(现河北)馆陶县城。
-
7月31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解放河北邢台巨鹿县城。
-
8月7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12军分区,解放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城。
-
8月7日:八路军鲁南军区,解放山东临沂市费县县城。
-
8月8日:八路军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解放山东省淄博市高苑县(今属高青县)县城。
-
8月8日:八路军冀晋军区,解放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城。
-
8月8日:八路军冀察军区,解放察哈尔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城(今属河北省张家口)。
-
8月8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解放绥远省兴和县城(今属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
8月14日:八路军冀鲁豫军区,解放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城。
-
8月14日:新四军解放安徽滁州市定远县城。
说明一下,原作者用的是“收复”,这也说得通,只不过用解放代替收复,有个好处,可以进一步看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还乡团回来了,老百姓重新遭受被压迫的生活。
在日本人投降前这一个月里,毛主席领导的人民武装攻下日伪军占领的城池16座,并且没有一座人民政府县城被日伪军再次夺走。
再来看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越到抗日战争胜利最后关头,丢失的地盘却越多——被日军攻占的县城越多。
-
1945年7月15日:日军攻占福建漳州市云宵县城;
-
7月15日:日军洗劫浙江金华县;
-
7月19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市万安县城;
-
7月20日:日军攻占福建漳州市诏安县城;
-
7月21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市吉水县城;
-
7月23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市泰和县城;
-
7月24日:日军攻占广西崇左市凭祥县城;
-
7月27日:日军攻占江西宜春市万载县城;
-
7月29日:日军攻占江西吉安县城;
-
7月30日:日军攻占江西宜春市上高县城;
-
8月1日:日军攻占江西宜春市奉新县城、高安县城;
-
8月2日:日军攻陷江西吉安市峡江县城;
-
8月3日:日军攻陷江西吉安市新淦县城;
-
8月6日:日军攻陷江西宜春市清江县樟树镇;
-
8月7日:日军攻陷江西宜春市清江县全境;
-
8月8日:日军攻陷江西宜春市丰城县。
由此看来,在日军投降前一个月内,国民党军驻守的县城仍有17个被日军攻陷。关键是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已连续两次向日本本土投送两颗原子弹,尤其是促成日本最后投降的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日期是8月9日。
苏联红军于1945年8月9日进入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这是对日军最致命的一击。因为日本人最看重关东军,打垮关东军,日军士气整体上就垮掉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日军投降前的最后一个月,国民党军却接连被日军打败。日军根本就没有把国民党军当回事。
可见,那些为抗日“正面战场”歌功颂德的人,有多大问题。其实,他们立场是“鲜明”,他们的历史观就是唯心论,迷信武器,轻视人民。实际上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人并不屈服,但苏联红军一打进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日本天皇就8月14日签发,并于第二天,也就是8月15日公布了《终战诏书》,日本宣布投降。
在回忆延安整风时,邓力群指出:什么事情,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两条路线》一书既编进了正确的文件,也编进了有错误的文章。党的历史是怎样发展的,一看这些文件就比较清楚了。这个文件产生了什么结果,那个文件又是怎样结果,经过比较,是非分明,功过了然。在党的的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条正确的路线,一条错误的路线。正确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错误路线则以王明等人为代表。
邓老那是讲党内两条路线的,推而广之,中国抗日战争的两条路线,还不是同一个道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问题在于有一股势力,跟抗日战争时期的顽固派类似,鸭子死了嘴硬,他们不断在自媒体上胡说八道,至今依然如故,只不过用了更加隐蔽的手法而已。
立华老师用讲座的形式,与这股势力进行了不懈斗争,实在是难能可贵!
二、立华老师这次讲座:
讲了一个毛主席思维优势的故事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开国防会议,毛主席为何力主死守张家口?
原文摘录:
面对日寇大举进攻的战争局面,毛主席认为要设置三道防线:
第一防线:在张家口、涿州、静海、青岛等处,重点在张家口,应集中第一次决战兵力。
第二防线:在保定、大同、马厂、潍县等处,应集中优势兵力,相机增援第一线,并准备第二线决战。
第三防线:在太原、石家庄、沧州等处,仅能作为第三防线,决不能只顾此线,而不集中兵力于第一、二线。
三道防线的重点是哪里呢?毛主席特别明确地强调:“目前关键是第一防线”,而第一防线“重点在张家口”,要求蒋介石在这里“集中第一次决战兵力”。这无疑是极为正确的战略部署。
......
毛主席8月4日提出的建议,是第一防线把重点放在张家口。但8月6日南京国防会议做出的部署是:以保定至沧州一线为主要防御线。尽管国民党也知道南口-张家口战略地位重要,派了汤恩伯第十三军在南口一带布防,派第二十九军张汝明一个师在张家口地区布防,傅作义第三十五军等作为战役机动,共8万余人,而日寇一共2万余人。但南口至张家口没有重点防御,所以南口阵地仅1天就放弃了,张家口也很快撤出被日军占领。日寇取得了南下西进的前进阵地,中国军队的华北战线刚开始就塌了一半。
毛主席还提出“总的战略方针暂时是攻势防御,应给进攻之敌以歼灭的反攻,决不能是单纯防御”,对日作战要“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游击战以红军与其他适宜部队及人民武装担任之,在整个战略部署下给予独立自主的指挥权”等一系列战略战役指导方针。
可惜,当时南京当家作主的不是毛主席,他们也不愿倾听接受。
历史走过后,一切结果都清晰可见,只要尊重真实的历史,我们就可从中看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远见卓识、料敌在前、系统思维、重点突出、全局协调、缜密清晰,看到一个伟大战略家为什么战无不胜的思维特点。
立华老师讲到这个程度,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
可能有些习惯强词夺理的人又会说,那没有实践检验,如何如何。
请问你说的实践,是谁的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吗?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的地道战、地雷战,那几乎是全民皆兵的抗日队伍,无论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还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说明了啥?
好吧,就算你鸭子死了嘴硬,那抗美援朝打败美帝国主义的时候,关在抚顺的日本战犯以藤田茂(日军陆军中将)为代表的鬼子将领也被“打”得心服口服,难道有假?
藤田茂后来改造承认放回日本,他可是成了毛主席思想和新中国的宣传员的。
同样,解放战争没有在战场上完全打服气的国民党中将黄维,也是在抗美援朝时期被“打”服气的。
国民党中将黄维特赦后曾为毛主席守灵,这可不是瞎编的故事?
因为有毛主席才有那个“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是?
只要认真读一读《毛泽东选集》之后,再读一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再读一读中国共产党其他人的著作,稍微比较一下,就会发现只有毛主席的著作才能和马恩列斯的著作相提并论,也只有毛主席的著作有那样深邃的洞察力,也只有毛主席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理论思维。
毛主席有这样一个谦虚说法:“《毛选》,什么是我的?这是血的著作。《毛选》里的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这据说是在1964年3月24日,薄一波等同志向毛主席汇报工作,说到读《毛选》的事,毛主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毛主席这个说法说得通,因为毛主席一贯坚持认为: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里需要思考的是:
日本人打进来了,毛主席被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者剥夺了指挥部队的权力,结果怎样?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在毛主席成为党的领袖之前,集体智慧在哪?
有了毛主席的领导之后,为什么中国的人民群众好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毛主席的领导,为什么那个“集体智慧”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再来联系抗美援朝,来看抗日战争。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命题:如果由毛主席统帅抗日的中国军队,那早把日本鬼子打败了。如果有人还不信,那说明你连像日本的陆军中将滕田茂那样的法西斯分子的头脑都不如,那你还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走狗。
也可以说,你连蒋介石的学生杜聿明、黄维都不如,你还在拍蒋介石的马屁,拍个什么劲呢?
毛主席的路线和蒋介石的路线,就思维来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相信人民群众。毛主席是唯物史观,蒋介石是唯心史观。就这么简单。后来和毛主席分道扬镳的人,也就是脱离了群众,走到唯心史观那条道上去了,是不是?毛主席逝世后,几乎不讲“路线斗争”了,也淡化了路线这个概念。可是“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是真理性的认识。没有路线概念,不讲路线斗争,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像抗日战争这样的历史大事件,再怎么用各式各样的想法说法做法来解释,都解释不清楚,这样思想理论上必然就出现乱象,这种状态对谁有利呢?当然是对吹嘘那个“正面战场”的一伙人有利了。十年前那场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官司,是个转折点——拨乱反正!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抗日战争历史的各种想法说法做法,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必须要有路线意识,必须讲清楚“全国抗战路线”与“全面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时,我们可以暂时放一放阶级矛盾,但是并不是,也不能放弃阶级斗争观念,如果放弃了,那意味着什么?最后认真问一句:十年前北京的那场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官司”,是不是路线斗争的表现?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