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原: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 昆仑策
-
张太原: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2025-07-1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一、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引领抗战胜利正确方向,坚定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国共产党就发表宣言,号召“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号召“组织民众抗日义勇军”,“直接对日作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发表通电,要求实行全民族抗战,武装抗击日本侵略。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1937年8月,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确立了全面抗战的政治路线,强调“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从把握全局、以弱敌强出发,毛泽东同志为全民族抗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致胜路线图: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是战略的反攻战。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抗战是否胜利取决于第二阶段全国民众的动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而,“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为此,就要通过“抗战的政治动员”把民众组织起来,没有组织的民众是不会参加抗日的。动员民众、组织民众不是在民众面前发号施令,而是“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共产党员“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与民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生死相依。在抗日根据地,军队在作战间隙,“深入民间,帮助农民们挑水、打柴,带小孩,做杂务,更帮他们一起种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动员之下,“敌后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打开了人民战争的广阔历史舞台,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在持久战的思想武装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一整套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明抗战胜利正确方向,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抗战致胜之路,从而坚定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历史启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进一步展现我们党的伟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凡的战略擘画能力和策略运用水平。新征程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使党始终成为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二、积极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取得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此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担负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呼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寇侵略、驱逐日寇出中国。由于国民党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即发表宣言,号召建立和扩大反帝的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抵抗日本侵略需要各种力量联合起来,这是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早呼吁。随着日本侵略的加剧,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战线的范围应该扩大”,“建立全民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这一政策鲜明地体现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之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全国各种政治军事力量和挽救中华民族危机的必由之路。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党不但“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成为坚强的台柱子”。之后,我们党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范围,历经“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受我们党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在我们党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对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民族为大的气度。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两党的统一战线是宣告成立了”,这“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意识到,统一战线的建立对打败日本将发生“决定性作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幡然展开。华北大城市相继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这引起蒋介石和国民党的忌恨,由此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特别是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统一战线一度濒临破裂的边缘。面对国民党不断地挑衅,我们党始终坚持抗战的正确方向,一方面,“帮助国民党,使之进步,以发展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发挥党在抗战中的模范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即便是在“皖南事变”遭到重大损失后,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在军事上对国民党采取进一步行动,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首倡者、推动者和坚定维护者,始终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面,不断地主动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全民族抗战,“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启示我们,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把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最大限度凝聚起团结奋斗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三、开展游击战争,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中共中央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天即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不久,即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八路军自1937年8月誓师出征至1938年10月,共作战150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收复大片国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及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形成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部队发展到15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坚力量。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连续作战,有力有效地钳制和消耗了大量日军,使其难以抽调更多兵力用于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加速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起到了重大作用。新四军自成立到1938年年底,在大江南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取得了230余次战斗的胜利,初步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抗日根据地,实现了在敌后的战略展开,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成为插向华中日军的一把尖刀。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中国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在此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军民抗击了58%至62%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粉碎了日军千人以上至5万人的“扫荡”近百次,作战1万余次。1940年8月至12月,为粉碎日军在华北地区的“扫荡”,八路军总部动用105个团向日军据点、铁路、公路发起了作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在抗战困难的情况下,给日本以沉重打击,极大地提振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起草的党内指示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武力和民众已成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中国战场也于秋季开始,陆续转入战略反攻。在1944年的局部反攻中,敌后抗日军民共歼灭日伪军约31万人,收复县城16座、国土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200万。在1945年的春、夏季攻势中,八路军、新四军歼灭日伪军16万余人,收复县城60余座,扩大解放区24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近1000万。在1945年8月9日至1945年底的全面反攻和歼灭拒降之敌的作战中,解放区军民共歼灭日军1.37万余人、伪军38.5万余人,收复县以上城市250多座,为加速日本法西斯的彻底灭亡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民族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四大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逐渐成为坚持抗战的主力军。此间,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共作战12.5万余次,以伤亡61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建立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约1亿。全国抗战结束时,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达268万余人。这些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具体写照。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满怀自豪地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重心,已经成了中国人民解放的重心,已经成了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重心”。“重心”显然就是中流砥柱的意思。历史启示我们,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这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障。四、身先士卒,以铮铮铁骨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鼓舞和引领抗战走向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也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意志的较量。在强大的敌人和巨大的困难面前,如果没有一种信念、信心,显然是不能取胜的。信念产生勇气,勇气给人以希望,希望产生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8月,全民族抗战开始不久,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提出,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斗争的最前线,成为全国抗战核心”。在抗日的最前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以铮铮铁骨战强敌,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将领先后殉国,还涌现出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人强大人格力量的感召下,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投身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绝续的伟大斗争。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中国共产党领导冀中军民创造了“地道战”这一独特的战斗形式。群众不分男女老幼,自发挖掘地道、传递情报、配合游击队作战,形成了“户户通地道、村村成堡垒”的全民抗战网络。普通农民邓玉芬,面对日军对根据地的残酷“扫荡”,主动将丈夫和五个儿子全部送上前线。即使失去六位至亲,她仍坚定地说:“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到底了!”邓玉芬以家庭的血泪牺牲,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沉爱国情怀。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1943年10月,于思礼(时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面对日伪军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拒绝透露党的秘密。在敌人以“退党即可活命”的诱惑面前,他高呼“共产党员一条道,抗日救亡走到底”,最终被活埋殉国。1943年5月,八路军决定除掉山东垦利、广饶交界处的日伪军据点三里庄。该据点工事极为坚固,爆破组多次尝试炸毁围墙均告失败,危急时刻,来自山东博兴的侯登山毅然抱起炸药包,在火力掩护下匍匐接近围墙,果断以胸膛抵住炸药包,拉响导火索,侯登山当场牺牲。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1942年12月,日军对晋察冀军区第十一军分区驻地曹坝岗(今河北涞水县)发起大规模进攻,七团二连副排长李连山主动请缨,带领八班战士(包括刘荣奎、宋聚奎、邢贵满、王文兴)断后掩护。子弹耗尽后,他们用刺刀、石块与敌搏斗,最终退至悬崖边。面对日军包围,五勇士砸毁枪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20余丈悬崖。李连山等五人壮烈殉国,后被称为“曹坝岗五勇士”。李林(原名李秀若)是出生于福建的归国华侨,以“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投身抗战。1940年4月,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李林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被日伪军包围后,她不愿被俘,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了自己,壮烈殉国。团结起来的中华儿女前仆后继,顽强抗争,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奏响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在抗战英雄身上,充分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之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展了抗击侵略者的伟大斗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人民从来都没有动摇光复河山的决心。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寒、缺粮、孤悬敌后的绝境中坚持斗争。1938年后,抗联主力仅存千余人,仍以小分队形式开展游击战。以杨靖宇、赵尚志为代表的抗联将士,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以草根树皮充饥,面对日伪军的“清剿”和重金悬赏,始终未动摇抗日意志。中国人民抱定了抗战到底的信念,终于打败了凶恶的侵略者、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中国人民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这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历史启示我们,新征程上,不管面临怎样的风险挑战,不管遇到怎样的荆棘坎坷,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作为砥砺复兴的宝贵财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转编自“红旗文稿”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