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过《守岛人》几天了,虽然已经写过一篇影评【点击阅读】,但仍然心潮难平,深感有必要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王继才、王长杰等再做讨论。 《守岛人》是根据“时代楷模”王继才真实事迹改编的,不过影片一旦拍摄完成并且上映,就有了相对独立性,所以,我在这里讨论的是电影中作为艺术形象的“王继才”,而不是已经殉职的真实王继才,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不会误解。02
1986年,王继才登上开山岛,开始了长达32年“一人守岛”的生活。 这真是一场漫长的战争!包围着王继才的,不仅是无边的海水和呼啸的海风,还有无际的孤独,真可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03
我把王继才定义为“解散时代响应集合号的人”,也就是说,当其他人都四下散去,“个人顾个人”时,只有他打起背包,拿起心爱的武器,匆匆跑向集合点。 但对王继才来说,令他十分困窘的是,当他来到集合点时,发现那里不是人声鼎沸,有大批战友等在那里,准备和他一起出发,而是他一个人,形影相吊,茕茕孑立,这种巨大的空虚感,几乎把他给吞没。 王继才的困境,是有深刻时代背景的。 从社会价值观演变的角度来看,以甲午战争为标志,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开始触底反弹,即“为公”的价值观开始上扬,“为私”的价值观开始被鄙视,并逐渐边缘化。 原因就在于,泱泱大国被一向为士大夫阶层瞧不起的“弹丸小国”日本打得踉跄大败,这给了中国极大的刺激。 此后,伴随着“为公”价值观的一路上扬,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等,中国的国运也一路上扬,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按照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报告中的说法,已经建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历史发展是曲折的,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私”的价值观再次取代“为公”的价值观,占据重要位置。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80年5月1日,发行量达200多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为“潘晓”的来信,题目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讨论的结果,“为私”的价值观成了社会文化的主流。
04
有一位豆瓣网友看过《守岛人》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的不明确,看过真实人物事件的都知道,要想人物立得住,就得用家国大义去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似乎在有意回避保家卫国的电影立意,无论是台词还是故事情节里几乎都没有触及到这一点,导致人物并不能令人信服。”此言差矣! 这位网友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根本不能理解“八十年代的时代氛围”。 事实上,陈力导演用娴熟的电影语言,把这个问题回答的非常好,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的、立体的王继才。 “不明确”,是因为王继才“不能说”,甚至“不能面对”。 在影片中,王继才一直处于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状态,他要么和巨浪搏斗,要么在岸边拣鱼,要么下海救人,要么敲着一个破脸盆提醒渔船不要触礁……总而言之,没有片刻安闲。 他不能闲下来,闲下来,他就要面对“我为什么在这里”的问题。 偶然有时间,他又在墙上写“正”字,骂王长杰是骗子,努力说服自己相信自己真的是想尽快下岛。 当王长杰弥留之际,王继才来到了他的病床边,眼含热泪,喃喃自语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他上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他并不想下岛。 这无疑是王继才的真心话,但真心话,就是真实的王继才吗?


05
有人说,王继才就是当代武训。 这种论调,貌似深刻,实则牛头不对马嘴。 武训疯狂维护封建剥削制度,逆历史潮流而动,王继才身上体现的却是劳动人民对新中国的感情。 他的父亲是翻身农民,解放战争中的支前民工,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