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对华接触政策画上句号?过去24小时,遏华动作一个接一个! - 昆仑策
-
美国为对华接触政策画上句号?过去24小时,遏华动作一个接一个!
2021-05-29
美中“被广泛称为接触的时代已经结束。”
26日,白宫“亚太政策最高官员”库尔特·坎贝尔的一句对华政策表态,引爆国际舆论。这被解读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历史性转变”的一个官方定性,蕴含“重磅信息”。同一天,拜登要求美国情报部门展开新冠病毒溯源调查,美欧举行首次高层中国对话......同步曝出来的这些信息,“印证”着一些媒体对美国对华政策官宣的负面解读:但就在这三则消息引起猜测的同时,26日中美负责贸易谈判的官员通话,双方对外公告的调子也表现出“难得的一致”。那么,过去24小时内围绕中美关系的这些重大新闻,到底释放了什么信息?尤其坎贝尔的官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话是在26日斯坦福大学舒思深亚太研究中心一场视频研讨会上说的。一场智库会议,不是发布美国如此重大外交政策定性的严肃场合。但话一出来,还是被众多国际媒体迅速放上头条。坎贝尔现年64岁,克林顿和奥巴马时期,他都是亚太事务核心幕僚,并被认为是奥巴马政府“亚洲再平衡”战略的总设计师。进入拜登政府后,坎贝尔获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政策协调员。彭博社说,他是目前“白宫亚洲政策最高官员”。除了“终结”接触时代,坎贝尔26日还点明美国对华政策的未来走向:“主要模式将是竞争。”坎贝尔一一列举中印边境冲突、对澳“经济行动”以及所谓“战狼外交”,以此证明中国正朝着“强权或硬实力”转变,称这“预示着中国决心扮演更强硬的角色”。坎贝尔说,盟友将在美国抗衡中国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美国已试图建立美日澳印“四方机制”合作的重要性,并正寻求今秋举办四方领导人面对面峰会,聚焦“在基建领域应对中国挑战”。抹黑污蔑中国,煽动盟友抗中,这些方面,坎贝尔的话没有任何新意。但它的重大“亮点”在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至今近半个世纪,美国国内要求结束对华接触的声音从未断过,但一直没上升到重大决策层面。克林顿政府时期的助理国务卿谢淑丽回忆说,1990年代,美国“对华接触”确实险些走到尽头。当时,美中因为“银河号”和炸馆等事件剑拔弩张。美国国会和国防部一些对华鹰派,趁机炒作对抗中国。美国政府对华主要政策考量,也开始转向如何应对与中国可能的军事冲突。但紧接着就发生了2001年“9·11”事件。出于反恐国际合作等需要,美方对华“大国竞争”计划暂缓,对华接触政策延续下来。最近几年,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政策失败的争论愈发激烈。媒体、学界甚至一些政客不断发表言论,核心都指向“对华接触政策该结束了”。接触政策结束,相当于美国官方承认了“对华接触失败”。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建交40多年,从尼克松访华算起更是恢复“接触”快50年了,这本应是一个庆祝和汲取有益经验的时刻。但美国政策精英们却选择“重置”,再次走上对华错误路线。不仅释放对华政策转变“重大信号”,美方也在采取实际行动。同在26日,总统拜登发表声明,要求美国情报机构“加倍努力”,收集和分析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信息,并在90天后向他报告,新冠病毒来自动物源还是实验室事故。声明一开头就点名中国,声称美方检查人员“在最初几个月里没能前往中国实地”,说这妨碍了溯源调查。彭博社等不少媒体都将拜登这个指令,与坎贝尔的“直率表态”联系起来:这些都是中美关系更加趋紧的“最新迹象”。一家法媒表示“意外”,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诸多对华政策措施中,在新冠溯源问题上被认为“相对低调”。一种分析认为,拜登想学特朗普政府,把病毒溯源问题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政策工具。基建投资方案遇阻,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增加,在巴以等外交问题上遭受批评......拜登政府虽然民调数据尚可,但近段时间也面临诸多内外难题。这是科学研究,情报部门能干什么?而且现在美国情报部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政治化,很多时候调查问题不是根据是非曲直,而是考虑政党氛围做结论,为此“啥都敢干”。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官方承认“对华接触失败”和再炒病毒溯源问题,背后逻辑基本相同:美国激进政治精英对与中国开展“激烈竞争”的狂热仍在加剧。在对华强硬的基础上,结束“对华接触”也成了两党共识。除了发起病毒溯源调查,26日,美欧首次高层中国对话也在“验证”坎贝尔拉盟友与中国竞争的对华政策定性。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萨尼诺和美国副国务卿谢尔曼当天在布鲁塞尔会谈。会后联合声明中说,美欧与中国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包括合作、竞争和制度性对手等要素。除了所谓对外经济胁迫,对涉疆、涉藏、涉港、涉台以及南海等问题,他们都表达了“共同关切”。有关坎贝尔表态的报道,大都提到“接触时代结束”和“依靠盟友对华竞争”两大要点。“冷战中的一些元素曾促使我们加速创新以更好地完成任务。而现在,我们同样希望这么做。”这句“冷战暗示”,意味着中美要回到1972年接触前的状态?美国极端反华派一定有这样的期待。但大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这种盘算必然受挫。1972年时,美苏争霸主导国际格局。而现在呢?世界不再两分为被意识形态主导的对抗集团。相反,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相互竞争,同时又越来越被共同利益绑定。坎贝尔有关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告终的宣示,更多是一种噱头,根本没有执行下去的条件。一个原因,是当前不太可能出现如当年美苏冷战“铁幕演说”那样的东西。美方现在挑起的对华战线拉得太长,这将是一场长期博弈。这种态势,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某个讲话突然改变。关键要看,美国政府能做什么?在本月上旬参加华尔街日报的一场活动时,正是坎贝尔本人“自曝”:拜登政府对华路线是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的杂拼,“类似于东拼西凑。”冷战时期,美国为了追求战略和安全目标,可以一定程度上牺牲经济利益。特朗普时期,美国为了经济利益,可以牺牲同盟体系以及一些所谓的“战略目标”。问题是,如果美国想跟中国像冷战时一样博弈,就需在拉拢盟友方面下更大力气,那意味着要给盟友更多好处。但同时拜登政府又把经济利益看得很重,在利益出让方面会比较有限,跟冷战时根本无法相比。那盟友就不可能真正死心塌地跟着它走。或许正是出于对拜登政府对华政策“杂乱”的担忧,坎贝尔希望搞出一个系统性的对华政策。但现实决定这位“亚洲沙皇”及其背后的中国政策团队,未必能弄出来。26日,与坎贝尔表态和拜登声明同样引人关注的一件大事,是中美贸易谈判代表通话。双方对外公告中,都出现了“坦诚”“继续保持沟通”的相关表述。一位美国问题学者说,虽然美方围绕经贸问题对华挑衅和施压短时间内不会降格,但跟特朗普政府相比,双方对外公开表态的调子几乎一致,表明双方都有谈的意愿。在接受瑞士一家媒体采访时,他警告不要挑起与中国的对抗,“这将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冲突”。他还认为,现任总统拜登及其政府明白,这场对抗不符合美中两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利益。1970年代初,正是这位老人施展战略智慧,帮助美国开启对华接触政策。半个世纪后,当坎贝尔宣布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终结,不知他和背后的白宫中国政策团队是否真的理解这份忠告。(执笔:刀剑笑;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补壹刀”)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