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高长武: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点击:  作者:高长武    来源:《观察与思考》2017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7-05-29 11:31:36

 

 1.webp (5).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习近平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哪些值得今天传承和弘扬的思想精华、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论述的精神实质,对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弄清楚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首要问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对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关于这一点,习近平进行了多次阐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作出了八个重要论断:

 

  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关键作用,习近平形象地指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再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发展和进步,首先要对自己是谁、来自哪里、根脉和灵魂何在等问题保持清醒、正确的认识。如果忘记了自己的根脉、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不能懂得甚至有意模糊自己的来路,不敢正视甚至全面否定自己的历史,不够珍惜甚至彻底贬损自己的思想文化” ,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从长远来说是没有希望的,也是自立自强不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丢了它,就会丧失根基,只有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统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努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主要是指这个民族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主要是指由这个民族的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文化气质、精神追求等凝聚而成的精神和心灵的归宿。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其安身立命和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成员身份归属、文化认同的突出标志,而传统文化则是文化基因的主要载体,也是精神家园的核心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以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在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中,中华民族有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

 

  “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


  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如果脱离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脱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脱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和巨大成就,是不可能准确、客观认识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精神滋养。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漉而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当然,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也并不是一片坦途,也曾遭受过各种艰难险阻,但一次次都攻坚克难挺了过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逐步形成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保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连续性。

 

  分析其中的原因,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了为整个民族所认同和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对此,习近平进行了高度概括:“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应该培育、坚守、弘扬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呢?

 

  习近平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

 

  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同中国人民当下正在进行的奋斗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的目标,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具体实践相契合和适应,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具体要求,还必须立足于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从其中汲取养分。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根植并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源泉之中,才能为广大中国人民所共同认可和普遍接受,并上升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其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都有其扎根生长的文化土壤,离开了合适的土壤,就会枯萎、凋零。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能够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并结出累累硕果,离不开中国文化土壤的培育和滋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它不是无端产生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了的,而是由包括文化传统、历史传承等在内的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注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包括历史文化实际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实现有机结合的必然产物。

 

  其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历史是百科全书,也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

 

  “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我们今天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可以为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资鉴和启发。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并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其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也承继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品格、崇高价值追求、丰富思想精华,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今天我们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说是主题,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企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说是问题,说明和平与发展还不是已然的状态,世界实际上并不安宁,冲突和战争时而发生,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近些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抬头,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问题更为突出。

 

  具体到思想文化领域,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思想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各种思想文化和文明形态之间的激荡、碰撞、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些西方国家明里暗里宣扬和鼓吹“西方文化优越论”“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企图消解和虚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受此影响,中国国内确实也出现了文化不自信甚至“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等现象。在这样的形势下,要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有所作为,首先就要增强并坚定文化自立和自信。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那么,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呢?对此,习近平明确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蕴含的知识智慧和思想精华,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

 

  诚如此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财富,不仅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它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和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智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基于此而形成的“孔子热”“中国文化热”经久不息,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的重要启示。具有广泛影响力、持久生命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爱护,理应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上述八个论断,不仅涉及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涉及到对现实需要的考量,还涉及到对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定位进行了全面而凝练的概括,从而科学回答了为什么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二、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想精华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弄清楚要传承和弘扬什么,也即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哪些值得今天传承和弘扬的思想精华、智慧启示的问题。相比于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这一问题要更复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要弄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智慧启示是一个宏大的理论课题,需要社会各界持续共同研究。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作过多次阐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从已经公开的材料看,习近平对此比较集中的阐述主要有如下几次: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到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学习文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他认为,认真学习并努力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重点学习和掌握什么呢?他列举了能够突出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 

 

  2013年4月19日、2014年10月13日分别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以及2016年1月1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侧重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勤政爱民、廉政尚德的内容。比如,关于“民惟邦本、政得其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重视人心向背、警惕骄奢腐败导致衰败亡政等历史规律的认识;关于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以德、正己修身,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公生明,廉生威”,“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等重视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我国古代实行的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监督官吏勤政廉政的制度,等等,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特别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如果说上述几次是习近平侧重从加强领导干部修身和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角度说的,那么下面几次则是侧重从提高社会大众的道德水平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讲的。

 

  2013年11月在山东考察工作、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着重强调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再比如,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要“止于至善”,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做君子、成圣贤。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独特的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道德规范,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重点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支撑的思想和理念。他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所主张和倡导的“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德不孤,必有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思想和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应该认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的作用。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则把视野放到整个人类社会的高度,着重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解决当代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启示。他重点列举了15条相关思想:“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综上所述,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值得今天传承和弘扬的思想精华、智慧启示也即是传承和弘扬什么的问题,虽然习近平并没有在哪一次讲话中集中、系统阐述,但他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相关论述依然意义重大,不仅极大地推进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认识,而且为我们继续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基本方向。综合梳理和分析习近平所主要列举和重点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的内容,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如下三个共同点:

 

  其一,都是“积极向上向善” 、具有正能量的思想精华和智慧启示;

  其二,都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特点;

  其三,都可以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而这三点显然应该成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所要重点把握的。

 

  三、关于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弄清楚了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以及传承和弘扬什么的问题后,还要弄清楚怎样传承和弘扬即方式方法问题,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关键环节。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主要思想武器和根本方式方法是什么呢?没有别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在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他强调:“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评价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指挥棒和金钥匙。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梳理和归纳习近平的相关论述,至少包括如下五个关键要求:

 

  其一,“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

 

  要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弄清楚其中哪些是思想精华、优秀成分,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工作的基本前提。

 

  诚然,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精华对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解决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依然具有借鉴价值,但同时,“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搞满盘接受、照搬照用,也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应该坚持两分法和具体分析,“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以鉴别与分析、取舍与扬弃。

 

  其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取舍的基础上,要对其中的优秀成分和思想精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系统梳理和归纳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和演变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特别是其中蕴含的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的思想精华、智慧启示,进而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挖掘、阐发,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重要基础。

 

  其三,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茫无目的地陷入到故纸堆中不能自已,而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同我们正在从事的实践相结合,同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联系,做到古为今用、以古鉴今。

 

  “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应从讲稿中、书斋里和课堂上,走到群众中、实践里和社会上去,着眼于实际需要和社会问题,开展宣传、学习和教育工作,从而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

 

  其四,“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但毕竟历史向前发展了,今日中国虽然是昨日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但具体情况毕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与今日中国正在努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等还存在需要协调和适应的地方。

 

  因此,习近平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因此,只有根据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它与今天的社会实际相协调相适应,真正“活”起来、“用”起来,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时代价值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当然,这还只是提出了题目,至于怎样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其五,反对历史虚无、简单复古、去中国化、盲目排外等错误做法。

 

  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历史虚无、简单复古、去中国化、盲目排外等错误做法旗帜鲜明地予以批驳和反对。

 

  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无视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把它说得一无是处、踩到地上,视之为影响中国进步的万恶之源”,又不能无视其本身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和消极、落后因素,“把它说得尽善尽美、吹上天去,视之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妙药”, 也不能“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迷失自我、妄自菲薄,热衷于“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政治化”那一套,还不能唯我独尊、盲目排外、自我封闭,拒绝学习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综合起来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论述的精神实质和总体要求,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方针,综合、正确施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挖掘和阐发,努力结合今日中国的社会具体实际,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在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然要涉及到如何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有两段简洁但深刻的阐述:

 

  “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这两段论述实际上阐明了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应该注意把握的两个基本要点:

 

  其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中华传统文化有机有效的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并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一条成功经验。这里所说的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国具体实际”,当然就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绵延影响至今而从未中断过,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自然就应该而且也不能不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而这也就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也便有了天然联系,二者之间也就不再是要不要、能不能结合而是怎样实现结合、实现什么样的结合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须臾不可离开的必需因素,二者互为需要、不可割裂。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只有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实现结合而且是正确、有效的结合,避免割裂和对立,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其二,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马克思主义不灵了”“以儒代马”“以儒化马”等错误观点。

 

  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既要看到二者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一面,不能割裂和对立,也要看到二者在时代性上的差异和在层次及本质上的区别,不能等闲视之、有意模糊。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不懈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无可争辩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方向,具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马克思主义连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所有理论成果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奉行的行动指南和立身之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是任何其他思想都不能替代的。对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承认其在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肯定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但也应看到和警惕,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条件的局限,存在今天看来已经陈旧过时甚至成为束缚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糟粕,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扎实做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工作,并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而也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建设者。

 

  (作者注:转自《观察与思考》2017年第4期,注释从略,文字稍有改动)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处长、副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网名:
    主办:
    宗旨:
    说明:
    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
    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
    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
    主要板块:
    ● 建言献策:

    ● 决策支持:


    ● 民意反馈:
    国策建言、百姓话题、企业参谋、人生益友,从四个方面出谋划策;
    时事聚焦、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国情资料、读史明智、他山之石、资料库等,登载相关参考资料;
    政策点赞、建言点赞、热点排行等,反馈民众评价。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