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新型战术背包配发!模块化组合“随时调整、即时使用”
点击:  作者:记者    来源:中国军视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5-06-13 12:07:51

 

新闻样本

新型战术背包:“方便袋”变身“好助手”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特约通讯员 刘卓

 

 

陆军某旅战士整理战备装具。张晨摄

 

前不久,一场合成营战术训练在陆军某旅进行。激战正酣时,该旅某营战术小队指挥员、二级上士于吉翔,突然失去与营指挥所的通联。

 

不好!是电磁压制。

 

眼看战斗进入白热化,于吉翔将手伸向身后的战术背包,凭借肌肉记忆将备用通信模块取出,快速安装在单兵电台上,中断的通信很快恢复畅通。

 

战场另一头,正在执行突击任务的列兵周云飞,突遭暗堡火力压制。他从战术背包一侧摸出两枚发烟弹,投掷在通路上。趁着烟幕掩护,周云飞迅速绕开暗堡。

 

完成突击任务,趁着战斗间隙,周云飞从连队军械员处,重新领回两枚发烟弹,放置回战术背包中预设的携行模块中,每件装备器材都有固定位置,我们在作战中取用更加得心应手。

 

该旅侦察连刘连长也有相同感受。他以一次参训经历向记者介绍:别小看一个背包,我曾在这上面栽过跟头。

 

多年前的一次对抗训练,刘连长带领侦察分队执行渗透破袭任务。刚刚炮兵阵地,演习地域天气突变,刘连长使用的光学侦察设备性能下降。他决定启用备用的红外侦察器材。

 

由于该器材放置在携行背包的最底层,刘连长只能将背包中叠放的各类物资一股脑倒出,这才取出了压箱底的设备。

 

就在这短短几分钟内,炮兵已完成射击准备。这次渗透破袭任务以失败告终。

 

未来战场,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宝贵,胜负往往发生在电光石火之间。回忆那次行动,刘连长直言遗憾。他拿出新配发的模块化战术背包向记者介绍说:如今有了它,类似的问题不会重演了。

 

对于这款新型战术背包,刘连长如数家珍:背包设计了顶端、底部和两侧多个开口,在结构上包括主仓、副仓和多个功能分区,每个分区又可以利用带卡榫的硬质材料进行模块化组合,以便承载固定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的物资器材,确保官兵在不同作战条件下装配和取用。

 

记者随机出题,让刘连长从包中取出战场急救器材。

 

只见他单手向携行的战术背包摸去,解开卡扣、向外一抽,仅数秒便将所需器材取至面前:如今,每项物资器材都有固定的仓室和位置,我们只需一摸、一拉、一卡、一抽就能完成取用。

 

“‘小背包有了大变化刘连长坦言,过去作战,不同兵种任务单一,所需携带的物资器材就那几样,一股脑塞到一起也无妨。未来作战,要素模块化编组、人员模块化编配,单兵用到的物资器材多且杂,模块化战术背包便应运而生。

 

对于这款实用的背包,刘连长感慨道:它已不再是过去的方便袋,而是我们未来作战中的好助手

 

记者调查

从“小背囊”透视“大保障”

蔡从润  解放军报记者  张磊峰  特约记者  李佳豪  特约通讯员  刘卓

 

 

陆军某旅官兵携战备装具参加野外训练。苏清鹏 摄

 

接到编入火力分队参加演习的通知,陆军某旅中士彭凯煜走进连队物资库房,按照火力作战保障需求清单,重新整理需要装入背囊、战术背包和战术背心的装备和物资。

 

通过小背囊透视大保障。今天,战士参加演训,背包里到底装着什么?

 

过去编入侦察分队参加行动,我们携带的是体积小、噪音低的侦察类设备;如今编入火力分队,我们需要携带的物资随之发生变化。彭凯煜说,近年来在演训一线,作战模块化编组已成常态,身为作战支援营的一员,他常常被编入其他作战编组参加演习。

 

如今,小到单兵要素,大到小组和分队,都如同这款战术背包的多元化、多样化功能模块一样,随时可能被安排到不同位置、发挥不同功能。彭凯煜说。

 

积木化拼接——

随着合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战备装具需要“模块搭载”

 

这是一场配合密切的战术训练。

 

当时,该旅正在组织合成营战术训练,对实施迂回穿插课目组训时,一支战术小队趁着夜色,抵近阵地侧翼。

 

看到远方一发信号弹升空,几名小队成员当即展开行动——

 

无人机操作手从战术背心上取下无人机,实施空中战场警戒;工兵从战术背心上取下爆破设备,迅速展开障碍破拆。

 

与此同时,便携火器炮手迅速设置阵地,并依托挂载在背心上的单兵通信设备,同组内步枪手保持通联。在炮手的火力掩护下,小队内步兵开始向阵地薄弱环节发起进攻……

 

此次训练,小队成员配合密切,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在返营整理装具时,记者从官兵携带的背囊上发现了一个细节:几名队员的战术背心上配备的装具模块各有不同,背心上粘贴的部职别标识贴牌也不尽一致。

 

我们来自不同连队,使用不同标识贴牌。二级上士孙伟欢为记者解开谜团。

 

记者观察发现,一支10人的战术小队,标识贴牌有六七种之多。

 

该营吴营长解释道:随着合成化程度越来越高,模块化编组的组训、作战机制也日益成熟,这些来自不同营连的官兵,平时住在各自单位,训练时则按照作战编组所需,绑在一起摔打磨合。

 

对于吴营长的说法,官兵参加野战训练时穿戴的战术背心也能给出佐证。

 

吴营长以步枪手、中士苏清鹏为例进行介绍——

 

在编入侦察分队进行训练时,苏清鹏的战术背心上通常装配侦察、伪装等器材,以配合侦察兵战友遂行相应任务;在和火力分队协同训练时,他的战术背心上通常悬挂执行阵地防卫任务的装备;在和工兵分队一起训练时,他的战术背心功能摇身一变,更多是帮助战友分担负重破障所需的器材零件。

 

这款战术背心所有模块能够任意组合,在使用时像搭积木一样,根据不同需求进行拆卸搭配。

 

走下训练场,苏清鹏感慨地告诉记者,不仅是战术背心需要模块搭载,如今,不同兵种、不同专业的官兵也都如同搭积木一般,随时编入不同任务背景下的作战训练中。

 

即时化使用——

因案组合,应急物资准备时间大幅缩短

 

凌晨,月色朦胧。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警铃声,划破静谧的夜空。

 

全营注意,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战备方案,迅速完成出动准备。根据旅队明确的信号计划表,某营彭营长判断出警报含义,并迅速向官兵下达命令。闻此,官兵按照分工,紧急有序地奔向战备库室进行物资准备。

 

中士张嘉昊冲进连队包库房,从置物架上熟练地抓起他和副班长吴坤的携行背囊,随后快步跑回班级宿舍。

 

此时,吴坤也从连队给养库中领回相应物资。任务所需的其余装备器材,由班内其他战友从不同库室中拿回宿舍。

 

记者现场为张嘉昊掐表,他完成以下行动,耗时仅数分钟。

 

从背囊侧袋中取出原有用于作战的野外生存物资模块,替换为战友从库房取回的单兵睡袋;将背囊前置悬挂的某型武器附品取下,挂上执行救灾任务所需的工具……

 

从演习演练到跨区驻训,从抗震救灾到抗洪抢险……我们几乎是时时要应急战备拉动结束,彭营长组织官兵重新将携行背囊恢复至备战出动状态。他说,近年来,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愈发频繁,针对不同情况明确的携行背囊物资存储方案就有10余种。

 

过去那种只有单一储物功能的携行背囊不够用了。彭营长介绍说,新型携行背囊采用模块化储物结构,每个单元均采取独立包装,使用时可利用卡扣、卡榫、拉链及魔术贴等进行组合固定,帮助官兵在面对不同任务需求时实现随时调整、即时使用

 

因案组合,我们应急出动时各单元物资准备时间大幅缩短。彭营长对记者说,这款携行背囊还根据作战需要设计外接模块,便于官兵背负所需的不同武器装备和物资器材。

 

彭营长以营属维修单元为例向记者进行演示——

 

只见他利用配套的捆绑扎带,三两下将相应维修器材固定在背囊外侧,这款背囊便摇身一变,成为一套便携式野战维修作业袋。

 

不同于过去装载基本生活物资的单一功能,新型携行背囊的设计,基本能够满足不同作战单元的物资存储和携行所需。彭营长感慨地说,如今,面对多种任务的不同需求,官兵已基本实现打起背包就出发

 

标准化设置——

野战携行装具的迭代升级,折射部队保障理念与方式之变

 

新年度训练展开后不久,该旅工兵连淡排长受命带领全排,配属至某营执行某战法试训任务。

 

接到命令,淡排长组织战士进行物资装载。不同于过去大包小箱装载满满一车的情况,如今官兵只需将七八个集装箱组搬运至车上,便可快速完成物资准备工作。

 

这些年,部队不同作战要素模块化编组已成新常态。我们排常年被编入不同作战编组,和其他营连战友共同执行任务。淡排长拿出自己的工作日志介绍,你看,去年一年,我们陆续完成近10次配属任务。

 

新的编组模式,给官兵带来不小挑战。

 

前些年,淡排长和战友被配属至侦察营执行演训任务。在物资装载时,淡排长却犯了难——侦察营物资运输车储物架和连队的规格大小不同,无论平放还是斜摆,他们的工兵器材总是长出储物架一大截,放在车上固定不结实,还占用大量空间。

 

过去各要素单打独斗,各自装具独立储运,运输车上的置物架通常根据各自要素物资尺寸设计制作。随着模块化编组成为演训常态,不仅战术战法需要改变,要素物资存储方式也应随之调整。淡排长说。

 

淡排长向记者介绍,受标准化集装箱的启发,旅里决定对各要素物资储运方式进行调整。

 

他们按照各型物资运输车和营连库房储物架规格,统一制作标准化集装箱。自此,无论各要素编组如何变化,官兵都可以将不同规格的装备器材统一装入标准化集装箱,进而实现物资快速化装载、运力最大化利用。

 

别小瞧这样一个调整,有了标准化集装箱,如今各作战要素不仅出动快,而且行装全。该旅领导说,野战携行装具的迭代升级,折射部队的保障理念与方式之变、力量编组效能之变。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功能更加丰富、设计更加巧妙的行囊应运而生,成为官兵战场上的好助手该旅领导如是说。

 

适应战场需求  提升携行效能

罗杰

 

战术背心、战术背包等装具的改变,不仅是一次功能的跃迁,更是作战、保障理念的转型。

 

进入新时代,战建新模式、动散新状态,都对模块化编组、合成化组训提出了更高要求。组训方式的创新,需要作战体系内所有作战单元和作战要素更加紧密地联系。由此,抓好各作战力量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小单元间的默契程度尤为重要。

 

模块化编组、合成化组训不单是人员的整合、装备的配合,也是思想的结合、理念的融合。各参战力量之间通过相互协同消除彼此行动上的矛盾冲突,促使体系作战效能倍增释放,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在现代战争的背景条件下,新式装具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其功能也随着战场形式的变化而变化。装具革新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为战斗力服务,核心要义在于如何提升战斗效能。

 

单兵是未来作战的基础单元,单兵作战能力直接影响整体战斗能力,携行装具则是单兵作战能力的重要支撑,野战装具的设计只有立足现有作战模式和装备特点,紧贴战场需求、适应任务需要,才能实现战场制胜。

 

随着现代战争单兵机动力、防护力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单兵野战携行装具的研发方向,应更聚焦模块化细节;更适应任务需求,提升携行效能,实现一物多用,促进单兵与携行物资的有机结合。

 

当今军事领域,作战理念发生深刻变革。做好作战保障的加减法,方能更好适应未来战争需求。这要求各级指战员保持创新积极性,扎实推进军事训练转型、保障方式革新,全面提高作战效能。

 

内容来源于: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