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青士:总书记视察红旗渠讲话 让人醍醐灌顶拨云见日
点击:  作者:青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2-11-25 10:39:35

 

 

记得在2018年至2019年,昆仑策研究院网站相继发表了多篇关于精准界定“红旗渠精神”内涵的文章。一度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应当说那些文章还真的很有见地,也很有深度,不乏有可贵的建设性意义。

 

当时登载的文章,均在充分肯定“红旗渠精神”已形成的四句话表述是应有之意的同时,又表达了各自的建议。

 

此后,尽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红旗渠精神”列在其中。但并未能真正解除社会面关心红旗渠人士心中的缺憾。

 

直到今年1028日,习总书记亲自到红旗渠考察发表了言简意赅的重要讲话,大家惊喜的发现,总书记铿锵数语彻底解开了人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纠结。

 

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几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就从延安来到了河南安阳,考察“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为解决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从太行山腰悬崖峭壁上开凿了“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

 

总书记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依次参观了“千年旱魔,世代抗争”、“红旗引领,创造奇迹”、“英雄人民,太行丰碑”、“山河巨变,实现梦想”、“继往开来,精神永恒”等展览内容。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解说,自始至终神情凝重,看得出关于红旗渠的珍贵史实引起了总书记的深深思考。

 

总书记开口说话,让长期研究红旗渠精神的人们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总书记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随后,总书记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青年洞”等重点工程。详细了解分水闸在调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了解红旗渠修建过程中,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经过15个月的奋战,将地势险要、石质坚硬的岩壁凿通,这个输水隧洞被命名为“青年洞”。

 

总书记拾级而上,来到青年洞,沿步道察看红旗渠。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

 

红旗渠精神永在!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要来看看!

 

总书记此番讲话在媒体公布后,立即引起社会热议。

 

当年曾经参加修建“红旗渠”的民工们眼含热泪,激动不已。他们说,习主席的话一下子就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当年我们是二十郎当岁,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把浑身的劲全用到了修渠上。习主席讲我们不信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这才感觉到真像当年的我们,这才是当年真实的林县人

 

曾经参观过红旗渠伟大工程的人们说,我们到红旗渠工程实地参观,心中总是赞叹不已,让雄伟的红旗渠震憾得泪流满面,可就是说不清楚是被一种什么力量所感染。虽然导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解说,但游客们总是不解心中迷团。因为走到全国大部分景点,都能听到高度类同的讲解。比如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南泥湾,到吕梁、大别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到北大荒、塞罕坝、到兰考、酒泉,导游都会给你介绍太多的诸如“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斗争”、“埋头苦干”、“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种口号式的解说。这些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品格,我们耳熟能详,至于具体体现到那个地方、那个精神里,总是感到过于抽象,因此多是这个耳朵进来那个耳朵出去,离开后根本记不住她是哪一种精神的内涵,亦难打动心扉,产生共鸣。相反,我们对“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对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这些十分形象朴实的语言,则能入心入脑,终身难忘。听了习主席视察“红旗渠”的重要讲话,心中豁然明白,原来在林县“红旗渠”岸边产生的那种心灵震憾,正是被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敢说此生只要一提起“红旗渠”,习主席提出的林县人那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战斗场景和伟大精神就一定能从心头升起!

 

没有去过林县早想前往一睹红旗渠工程雄姿的人们说:习主席提出 “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大家都要来看看!”我们知道了“红旗渠”是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伟大工程。更让我们对这一人间奇迹敬佩不已,于是迫不急待地想早日前往林县“红旗渠”一睹为快。

 

当年曾经参加组织领导修建“红旗渠”,今天仍然健在的大小领导和他们的后代们,对总书记指出的: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的评说,特别对总书记强调“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的这个大前提深有感触。他们说(听父辈说),那个年代党组织号召什么?党委研究决定做什么?群众就信什么,就坚决的做什么,真的是一呼百应!领导带头,谁都不愿当群众的尾巴;重活、险活党员都冲在前;施工条件差,民工们吃不好,睡不实,没有人说三道四。党的威望在人民群众的心中至高无上。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别说跨省引水修这么大的一道渠,就是在本县域内跨乡镇挖一条小河沟也不可能成为现实。

 

长期致力于“红旗渠精神”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们,得知了总书记关于红旗渠的重要讲话,无不如梦方觉,如获至宝。无不由衷地感到总书记高瞻远瞩,点石成金。过去对相关“红旗渠”方面的那些似是而非、略存缺憾的感觉再不复存在。

 

总书记的讲话从根本上真正统一了社会各界在思想理论层面对“红旗渠”的认识:

 

第一 总书记给“红旗渠”这个典型类型予以了明确定位。

 

1960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十年奋战,到19697月,工程全面竣工。“红旗渠”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面红旗得到了大力宣传。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从此“红旗渠”这个典型走向了世界。由于“红旗渠”的世界知名度,林县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县。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对“红旗渠”的宣传长期处于一种适用主义的阶段。有认为“红旗渠”是行业典型,是水利战线的一面旗帜;有认为是县委书记的典型,“红旗渠”是当年主持县委工作的杨贵老书记,坚持“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杰作。于是有人把杨贵书记与焦裕禄书记相提并论,提出:杨贵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也有认为是一个县级领导班子的典型,说“红旗渠”反映了当年林县县委、县政府这个领导集体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政绩。所有这些,一直成为林县人民和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的焦点。即使到2019925日,党中央发文表彰22个“最美奋斗者”集体,“红旗渠”建设者列为其中,也未能让一些人真正意识到“红旗渠”这个群体体典型的历史定位。

 

习总书记讲:“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十分清楚地说明了“红旗渠”这个典型是林县人共同创造的,是一个群体典型!并特别指出林县人这个群体展现出的英雄气概永载史册。

 

第二 点明了“红旗渠”这个典型在精神层面,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按照2021929日,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46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内涵)明确: 延安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总书记没有重复红旗渠精神已有的表述,而是总体用一脉相承予以了肯定。同时却用“红旗渠”是“纪念碑”,是镌刻在“历史丰碑”上这样两个“”的语句,特别强调了“红旗渠”“永远震撼人心”的精神内涵。

 

反复领会总书记的讲话,可以清晰感受到,领袖对“红旗渠”赋予三个层面的精神内涵: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根本保证);二是“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良好品格);三是“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秀传统)。

 

1、“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确实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根本保证。

 

林县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被干旱缺水煎熬了几千年。除了在本县境内乡村“户自为战,村自为战”,小打小闹找水泉,挖池塘,打旱井,修水渠之外,没有任何大行动、大建树。几千年林县山河依旧,百姓仍然生活苦不堪言。自从林县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才开始提上了改善林县人民生活的议事日程。

 

讲党的坚强领导,一方面体现在对于修“红旗渠”这个大手笔,从酝酿到设计规划,从动工到完善配套,均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得到了河南、山西两个省委的大力支持。党的各级组织出面协调了大量的关系和矛盾,在人才、经费、物资多方面给予了宝贵的支援。

 

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和良好信誉,对人民群众产生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林县是革命老区。1944年军民合力将日本侵略者赶走后,林县即宣告解放。从此作为革命根据地,先期开展了土地改革,办起了互助组、合作社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了大生产,发起了扫盲运动,源源不断地给前线运送粮食,补充兵员,较早系统地接受了党的教育,思想觉悟有较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红旗渠”动工修建,便具备了势不可挡的汹涌之势。

 

2、“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确实是当年林县人身上普遍具有的良好品格。

 

林县当年修“红旗渠”的时候,派谁或不派谁上工地是村、社(人民公社)决定的。修渠工地的任务繁重、艰苦危险程度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不时有工伤人员或牺牲同志被转运回家,村民们有目共睹。即便是这样,凡是被选定的人没有谁找理由,讲价钱,逃避出工。在修渠工地上,任务再重,干活再累,地段再险,没有人挑三拣四,偷懒耍滑说怪话。指挥部下达的任务,各村、社总是提前完成,从没有人拖延迟误,消极怠工,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红旗渠”修渠十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但林县人民敢于把困难踩在脚下,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去向困难挑战,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艰苦拼搏,最终修成了这条“人间天河”——红旗渠,引来了滾滾漳河水,终于圆了世代林县人的“盼水梦”。

 

只到现在,林州人仍然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甘人后 勇往直前的良好品格。

 

3、“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确实是当年林县人锲而不舍发杨老祖宗传下的这些优良传统才建成了“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

 

林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打拼是出了名的。抗美援朝五大烈士之一孙占元;最美奋斗者个人、福建东山县原书记谷文昌;时代楷模、航天员刘洋都是林县人昆仑策研究院网站2019-02-11 登载林嘉云《红旗渠精神独特性价值之浅见》一文这样写到:红旗渠这么一项伟大的工程之所以能在河南林县诞生,决不是偶然或巧合。它的孕育受到漫长自然环境的磨难,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该区域人群在长期约定俗成的社交规则熏陶下形成的“饿死不要饭,累死不服输,亏死不失信,宁死不撒谎”的风尚和性格,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林县人的骨子里。

 

“红旗渠”动工第一天,全县就有近四万民工开赴红旗渠工地。民工自备工具、自携被褥、自带口粮,白天挖山凿石,挥汗如雨,晚上天当房地当床,自己选择太行山崖洞、石庵、背风处歇息。工程动工之初正遇全国性自然灾害,民工们一天仅有8两粮食裹腹,大量靠野菜树叶填饱肚子。即使这样他们仍风雨无阻,修渠不止。有不少年轻姑娘,一手扶一根钢钎,保证4个壮小伙子同时轮锤挥打。12磅大锤砸下会让钢钎产生强烈的震动,姑娘们的手再没有了细皮嫩肉,手掌、虎口的皮肤全被震裂,但没人叫一声疼,用布条包裹一下继续扶钎。在隧道施工中,爆破作业后硝烟不散,炮声刚过民工们就迫不急待冲进洞内,脱下上衣奋力扇动,驱散硝烟,呛倒了缓过劲来又立即投入到施工中。修建渠首拦河大坝时,由于漳河水奔涌湍急,坝堤久久没法合垅,上百名民工手拉手扑到河中央,以数道人墙减缓河水的流速,使汹猛的漳河折服,渠首坝终得合笼。负责爆破作业的民工和在悬崖绝壁上高空除险的队员们,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自己时刻和死神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红旗渠”修建十年,为修渠壮烈牺牲的干部、民工达81人”。

 

......

 

林县人为了改善家乡恶劣的生存环境,实现美好的生活向往,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创造了人间奇迹,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第三 总书记给“红旗渠”这个半个多世纪前的老典型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做为一个执政党的掌舵人,国家和人民的领袖,总书记时刻不忘肩上的使命任务,敏锐的发现林县“红旗渠”这个有志气、有骨气、不信邪、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敢拼、敢赢的真实典型,及时指出:“红旗渠很有教育意义”,不失时机号召“大家都要来看看”!并且鲜明的指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红旗渠精神永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走过了70多年的路程。70多年来,无论我们自己与自己相比还是在世界范围横向相比,确实是有了翻天复地的惊世之变。以美国为首的敌对势力公开把我国作为对手。他们收买世界个别无赖之徒和国内一些数典忘祖的卑鄙小人,或散布流言蜚语,或制造各种麻烦,给我国社会思想战线造成混乱,千方百计阻止我国的发展。而我们国内正象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十年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屡禁不止,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党内存在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存在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发生动摇,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严重,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经过党和人民一道努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尤其是社会上一些人或是非不分,轻信流言;或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常常只想索取,不想付出;更有甚者,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样的精神壮态与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建成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格格不入。

 

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号召国人“都要到红旗渠来看一看”。领袖相信红旗渠可以教育人民,特别是“教育广大青少年懂得,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今天,物质生活虽然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

 

近来有句话叫“真佛只说家常话”,在社会上十分认同,已被列入名言名句序列。我更是特别推崇。毛泽东同志的文章除了逻辑性强、语句含义丰富外,就非常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十分家常、一点也不枯燥。记得建国之初,毛泽东为新中国外交工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项方针。这话妇孺皆懂,相反恰恰让知识分子们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习总书记的讲话风格同样让人十分佩服。总书记视察“红旗渠”时的重要指示,简短数语,回答了许多重要问题。让国人明白了:学习红旗渠精神要深刻领会干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干事业就要像“林县人”那样具有“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成功的事业都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像林县人修“红旗渠”那样,大力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秀传统,“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作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

 

作者:青士;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