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晨曦|八一记事:从军的岁月很美丽
点击:  作者:晨曦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0-07-28 12:10:28

 

 

 八一记事:从军的岁月很美丽

晨 曦

 

八一建军节将至,这几天,老转们谈论的话题,大都与此相关。

 

“老转”是部队的习惯用语,专指从军队转业到地方的各类人员,是一种统称。

 

我也是一名老转。临近八一,想起当兵的日子就想起去年的一次聚会,那是金秋时节,我们从全国十多个省份齐聚母校,参加了人生中极有意义的纪念活动。

 

我们是41年前在南方参加过边境作战的军人,当年从前线撤回内地后,以战斗骨干身份通过考试选拔,从全军各地进入总参某院校学习深造,毕业后作为“新鲜血液”被分配到基层部队工作。

 

光阴荏苒,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都先后从各自岗位退休,于是,组织一次校友聚会便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在热心同学的张罗下,终于,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燕山脚下的母校齐聚。

 

一起从枪林弹雨走进校园的特殊经历,让我们见面后有了更多其他人所没有的交流话题。我欣喜地得知,当年我们这些稚气有加的战士,几十年后有的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有的成为科技强军的骨干,而转业回到地方的,有的成为大学教授,有的担任单位领导,更多的,则成为各行各业默默奉献的工作标兵。

 

 

(当年负责学员管理的区队长,如今已享受副军职待遇了,这是他(右一)向我们介绍学校发展情况。)

 

这就是我们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这就是我们一起在军校苦读的同学!座谈时,说起往事和各自经历,会场内常常是情不自禁掌声一片。这让我颇感忐忑不安,因为当年我曾主动要求转业,回地方又无轰轰烈烈的故事,于是犹豫着,没有勇气把自己的事情向大家汇报。

 

这让战友稍感不解,于是有人私下向我询问。而当了解到我的顾虑后,却认为也挺有特色,鼓励我还是把它记录下来。

 

其实聚会前我就写了个文稿,只是没向战友言说。眼下建军节将至,想起战友的鼓励,于是萌生把那篇文字予以公开的想法。战友们提醒得对,客观反映,更能揭示老转们真实多样的人生。

 

以下就是原稿,除修改文字外,内容基本没做改动。我是尽量用平实的文字去述说,用真实的情感去表达。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和战友们:

 

我们这些在七九年对越作战后从全军各地考入军校的学员,40年后再回母校相聚,真让人激动不已百感交集!40年在历史的岁月中非常短暂,但在我们的人生里却极为宝贵。40年我们模样变了,从青春年少走向儿孙绕膝,尝遍酸甜苦辣也领悟了人生真谛;40年我们信念没变,怀揣的那颗心一如当年那样炽热滚烫,壮志不已!刚才,不少同学交流了走出军校后在部队与地方奋斗成长的故事,我听后大为感动、大受鼓舞也大为惭愧。感动和鼓舞来自你们的精彩介绍,而惭愧,来自我与你们的比较,来自我自己。

 

首先,我的惭愧是在学校不如你们那么勤奋。能考入军校十分不易,本应珍惜难得的机会发奋学习,可我却把心思用在他处,花力气去学一些与专业不沾边的东西,兴趣爱好增加了,专业本领却一般。毕业时主动报名去边疆,学校通知我参加合影,这本是一种褒奖,但听说要佩戴大红花,我竟然找借口没去,凸显另类任性的毛病。

 

其次,我的惭愧是在部队没有你们那样努力。到边疆以后我才知道,在那里副连职以上干部都可携带家属随军,这导致内地部队没有的景况出现,即许多年轻基层干部都住在家属院里。有了“窝”,没有成家的老乡便把那里当作据点,于是关系依附、老乡派别由此而生。我在连队没有老乡也不喜欢拉帮结派,加上价值观与本土干部不同,自然成为孤立派,于是萌生离开的想法——1984年,当听说我所在部队要调兵支援前线时,我主动报了名,后来听说没有通信兵,我就提出了转业要求,而且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1986年底,终于成为师直属队第一个也是最早转业的军校毕业生。

 

我就这么草率地离开了部队。那时自以为是,直到脱下军装时,我才感到万分懊悔。

 

我想起部队对我的培养。当兵前我曾参加文革结束以后的全国首次高考并被录取,接兵部队知道这件事后,多次动员我参军入伍,到了部队又把我分在技术性较强的通信营,营里又把我分到技术更强的连队,这期间,师政治部还安排一位首长与我谈话,鼓励我安心服役以后报考军校。为了让我学好技术,新兵训练一结束,我就被派到军部培训数月,1978年南方战事吃紧,我作为骨干在年底随先头部队到达边境,于次年217日凌晨,在隆隆炮火掩护下,又率先随大部队向目标地开进。

 

永远难忘那个夜晚的情景。那是二月下旬我们占领一个制高点后,当晚在原地休息待命。那晚风和月稀,地当床天当被,我们所有人员和衣而卧,半夜轮到班长带我站岗值班时,摇曳的夜风还带着些许寒意。不久听到树枝晃动的声音,这让我顿感紧张,立马躬起身子想看看究竟,这时不知哪个哨位突然放了一枪,于是更多地方跟着开枪,接下来整个山坡如爆竹般枪声大作。我本来也想打一梭子弹的,但班长说原因不明不能盲动,于是我原地一滚想往侧面挪动身体,不料竟滚进粪坑,直到枪声停息才敢起身。天亮时发现,我们兄弟连队与我同年入伍的一位战友,竟在这晚身中两枪,万幸的是,两枪都不在致命部位。

 

这晚的经历触动了我同班一位合肥战友的心。他在七八年底入伍,新兵训练结束后就从其他部队派遣到我们连,而与他同来的一位同学则分在步兵团。身边人流血让这位离家不到半年的小战士更加思念同学,听说步兵团正好也在附近,便央求我陪他一起去看看同学。

 

我十分理解这位新战友的心情,于是特意请假陪他前往。我俩满怀期待一路小跑,很快就找到某团某连。然而,当合肥战友兴冲冲向对方说出要寻找的同学姓名时,对方指着地上一个担架说:“他在这里……

 

那是用树棍捆绑的简易担架,雨衣把人从头往下很严实地包裹着。对方说,他是在昨夜战斗中牺牲的,民兵担架队将马上把他往后方转移。我俩瞬间愣了,尤其我这位战友几乎瘫倒,我扶着他,完全忘了是怎么返回的。

 

人生中这种瞬间的生死别离太让人刻骨铭心,至今回想我那位战友惊愕悲伤的神情,我都忍不住想要落泪。这种人生境遇也影响到我,可以说,我后来单纯执拗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可以在战争经历中找到痕迹……

 

 

(这是在南国山地的我,照片由部队宣传干事拍照。需要说明的是,手中竹棍不是为了摆拍,而是夜晚穿插行军必备的探路工具。)

 

战场上的事不多赘述。战斗结束从前方撤回内地不久,部队没有忘记对我的承诺,直接通知我参加军校考试。我如愿以偿,带着军功章进入总参某校,毕业分到基层一年后,又进入总政一所院校进修学习。

 

然而我对这些却极不珍惜。从总政学校毕业回到部队一年后,由于思维理想化,不习惯上面说到的一些事情,加之耐不住基层连队的单调寂寞,于是三十岁不到就提出了转业要求,部队数次挽留我以身体为由拒绝,直到真要脱下军装时才万分后悔。我一直记得离开部队时反复回望营房的不舍心情,那个惋惜,同样刻骨铭心!

 

我就这么离开了培养我成长的部队!回到地方后苦苦反思,我终于明白,是偏执任性让自己辜负了部队期望,荒废了很好的锻炼与成长机会。我想,美好的青春岁月即将过去,我是当兵上过战场的人,决不能贪图安逸虚度芳华,一定要用部队锤炼的意志经受磨难,在地方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于是暗下决心从零起步,我先后三次考入地方院校脱产或在职学习,获得硕士学位,并通过严格选拔进入行政部门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工作之余我把精力放在 理性思考上,根据在军校对政治理论与社会时事感兴趣的情况,工作之余几十年如一日开展理论研究与时事分析,在历经无数次失败以后,终于有了一点可以向同学战友汇报的小成绩:

 

一是在各类刊物发表了大量文章。有数十篇被纳入权威机构编纂的相关文集。因为学术成果突出,1998年我就在某领域获得全国仅有十名的“优秀中青年学者”称号,2005年被评为中国专家学者十年贡献人物,后来还当选“百名中国新闻人物”,被数家学术机构聘为特约研究员。

 

二是利用网络拓宽渠道扩展成果。新世纪网络媒体异军突起,我如鱼得水再接再厉,采取“用新闻手法做学问”的方法,紧盯社会热点,剖析内在原因,探寻理论共性,有数百篇文章在网络发表,其中数个典型案例引发举国关注,我因此成为博客、微博和学术思想网上的所谓大V,当选著名网站专栏作者及名博沙龙骨干成员,被中央媒体先后评为十大风云人物和年度精英博主。

 

三是在大量收集、消化、研究有关问题的基础上,2013年后接连四次给高层写信建言,提出在国家层面需要改进的工作建议,而高层也分别对相关问题组织了全国性专题整改工作,充分印证了我所提意见建议的合理性。为此,我曾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对所提建议给予高度肯定,一家中央媒体甚至把我谈感受体会的文章加编者按全文刊发,后来又对我进行专访,用文字加音频的形式进行宣传报道,与此同时,南方一家著名报纸也邀请我撰文谈感受,还有数家网络媒体刊发评论,我一时成为新闻人物和网络红人。

 

 

(这是研究成果上获得的部分奖章、奖杯与证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和战友,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时因为不知怎样努力我差点贻误终生,幸好部队近十年的锤炼让我后来幡然醒悟,使我今天回望过去时,不至于与在座的各位相距甚远。有一年,因建言一事引发关注有媒体采访,由于我本职不在研究,采访中记者问我一个不曾想到的问题:你怎么定位个人角色?我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更愿做学者,骨子里是军人!”

 

是的,耿直率真、理想色彩浓,这就是我骨子里的那点东西。有人说它是好品质,也有人说它是幼稚病,我就是在这种褒贬不一的评价中跌跌撞撞,后来我归纳出四句话鞭策激励自我:平民视角观生活,学者思维辩世相,位卑未敢忘忧国,学问良知著文章。我把它视为座右铭,希望尽量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老师和战友们,如今40年弹指已过,我深切体会到,生命中有过从军的岁月实在太美丽。军队是熔炉也是学校,它锻造我们坚定的意志、正直的品格,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刚才以虔诚之心所作的汇报我不知是否合格,我能向大家保证的是,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我会继续保持军人本色,继续以平民眼光观察思考,力争再写点有深度和温度的文字,不辜负大家希望,不辜负头顶那个曾经闪耀的红星。

 

最后,借用新疆军旅诗人周涛作品里的一段,略加改动后表达我对从军生涯的感受:

穿过军装的人,都忘不了生命里有段当兵的岁月。在记忆里,它和青春、勇敢、死亡、战场,还有绿色的军衣、鲜红的热血联在一起,只需一支熟悉的军歌、一缕大路上的烟尘、一弯下哨时的明月,就会奏响,贮藏在记忆中的交响乐!

 

各位老师和战友,上述就是我——一位老转的真情汇报。就此打住了,谢谢各位!

 

写于20198

20207月修改

 

作者:晨曦    来源:昆仑策网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晨曦|八一记事:从军的岁月很美丽

    2020-07-28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