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翟冬青: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吗?
点击:  作者:翟冬青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9-09-16 09:50:16

 

1.webp (5).jpg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吗?

——与吴国盛教授商榷什么叫科学

 

从网上看到了两篇内容相同的访谈文章,其中一篇题目是《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清华教授吴国盛作解答: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尽管题目是疑问的,但访谈中阐述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吴国盛的观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是肯定的。
 
科学史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在接受“人文清华讲坛”独家专访时指出:

世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指“古代科学技术辉煌成就的中国,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了”的命题)其实是个假问题,关键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中国古代技术发达,“在运用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生活这方面,远远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学发达。

 
他还说,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并不是我们中国人那个时候没有能力,反而是当时的中国文化不需要”。

 
看到身为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著名学府教授这样误人子弟,窃以为有必要与吴国盛教授商榷一下什么叫 “科学”。
 
翻看以往的帖子,吴大教授对颁发过诺奖的欧美科学成果认为是“科学”,那我们就从诺贝尔奖说起
 
虽然已经成为发布过的“诺贝尔奖级科学成果”,还是有一批后来被取消了,比如1949年沃尔特·赫斯和安东尼奥·莫尼斯因为发现大脑前额叶切除术获奖,这个技术是外科医⽣用锥子从眼眶扎进前额,然后通过乱搅破坏脑区,后来简化的手术街边诊所和精神病院都可以做。这个手术在获得诺奖15年后,全世界都禁止使用了,从出现到被禁全球至少有几十万人成了受害者,这个奖项也是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个错误。再如1906年的诺贝尓化学家奖给了发明金刚石制备方法的莫瓦桑;1927年生理学医学奖成果是认为发烧可以治疗神经病;1948年生理学医学奖就给DDT农药发明者,在1960年发现DDT对环境、⾷物链、⽔和土壤都有很大的破坏,美国在1970年全面禁用了。
 
这些导致诺奖级的“科学成果”被取消、被禁用都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其后经过⼤量试验,或者社会生活、生产斗争过程中的验证,证明是错误的!可见诺奖并不是标准。
 
因此,我告诉吴大教授科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科学的定义,就是经过了试验的“验证”所以叫“科学实验”
 
这个定义是哪⾥来的,是来自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最早的欧洲民间科研机构——山猫学院(意大利国家科学院的前身),其研究宗旨就是“试验、试验、再试验”。从17世纪以来,欧洲科学界的学者就传播关于各类试验的文件报告,各国的学者、科学家之间互相启发,这是常态。人类今天最重要的资源——电的发现和电动机/发电机的发明,都是源于法拉第等人的试验科学方法。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之前和其后⼀段时间里,没有电科学,只有技术效应。而电科学的出现,也是发明了电动机/发电机几十年之后,麦克斯韦、赫兹才逐步建立的“电科学”体系。今天有人能对全世界否认法拉第是“科学家”吗?!法拉第是著名的“试验科学家”!后世支撑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奖成果的吴健雄女士也是“试验科学家”。
 
再回头看看四大发明到底是不是“科学”?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都是上千年来经过古代学者、工匠的逐步完善,得以验证的可靠技术,“科技科技”,科学和技术是密不可分的,怎么能说“四大发明”不是“科学”

吴国盛教授偏执地说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过科学,那我再提出几个无人能驳的古代华夏科学例证,《墨⼦》中记载小孔成像的光学原理,这是不是“科学”?!三国时期的刘徽(约公元225年-295年)撰写《割圆术》,其后祖冲之(429年-500年)继续提升圆周率的精度,这是不是“科学”的探索和迭代式进步?这样的方法论和意大利山猫学院有何不同?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是双重标准还是历史虚无主义?难道在吴国盛大教授眼里也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还圆吗?
 
1.webp (6).jpg

看了吴大教授的这段博文,就不难理解这个科技史专家为什么说“四大发明”不是科学了!

 
尽管这样,我还是想说吴大教授的中国“四大发明”只是技术不是科学,这个观点属于尚不明白科学的定义。那,我可以告诉吴大教授,钱学森先生就专门命名了科学研究的一个门类,称之为“技术科学”,可以见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郑哲敏院士的文章《从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谈起》。什么是“技术科学”呢,涡轮喷气发动机就是一门很典型的技术科学,先有了技术,后有了“科学”。英国空军官惠特尔在发明涡轮喷气发动机之后将近10年,才由中国人吴仲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创始人)设计出科学仿真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这是一个世界级科学成就。从这个案例中,你能说英国惠特尔发明的喷气发动机技术,不是“科学”吗?

科学的定义是“验证”,科学进步的过程是什么呢?小试(验)、中试、大(规模)试验,是试验验证过程的不断扩展推进
 
为什么现在中国学界趋之若鹜地大量发表论文反而不是“科学”呢?因为“科研论文”的依据仅仅依靠了实验室小规模试验的数据作为支撑。试问,世界上有没有刚发表的不能撤销的论文呢?没有!!初发表的论文是没有不能撤销的,为什么呢?因为初发表的任何学术刊物论文都不是经过了高度可靠性验证的“科学”。牛顿,在他初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历史时期,提出来的还不是“科学”,在其后百年里由欧拉(LeonhardEuler,1707~1783年)领衔发展、扩充的“牛顿分析力学”才是牛顿走上“科学神坛”的关键验证。
 
吴国盛教授,身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学术带头人,学术水平如此不堪,竟然搞不清楚科学的“验证”定义,搞不清楚经过“验证”符合客观规律的发现发明创造就是科学,把李约瑟难题中肯定中国古代有科学,说成了古代中国无科学,试问“四大发明”都不是科学,“四大发明”者都不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谁是科学家?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不是走向了反面吗?这也背离了研究辨析“李约瑟悖论”。反思我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探求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策略,是中国科学史界和科学学界的一项重要使命的初衷。

至于说“中国文化不需要”科学,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伪命题。从来都是科学文化紧密相连,没有文化不需要科学的。作为一个科技史专家,处心积虑地讲“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当时的中国文化不需要”,这就从根上否定了“文化自信”。可见,吴大教授否定“四大发明”是科学,其思想正是中国学术界当前混乱的表现,我们学术界应该为之反省吧!
 
(2019年8月27日写于芜湖国信大酒店,9月3日改于北京。)
 
【附录1】 

文/玉浊清: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清华教授吴国盛作解答: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
 
科学这个词汇在如今的社会已经十分的普及,几乎人尽皆知,同时科学这个词汇又非常的神圣,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研究科学的领域当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也有着诸多的成就和认知,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是否早就有了所谓的科学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清华教授却和我们的意见不同,这位教授就是吴国盛,他表示中国古代并没有科学,四大方面都不属于科学范围之内,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吴国胜认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国古代似乎是真的不具备所谓的科学,曾经还有不少著名文学人物,也写到过“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科学”类似的话题。说到这又有人疑惑了,中国的四大发明,难道也不属于所谓的科学领域吗?
 
这位教授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将科学与科技分开,甚至还将其混为一谈,有很多的科学史家也不能够将二者完全的分开,甚至不愿意将二者分开。另外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并非一部分人了解科学就让全国去进行学习,而文化不同罢了,比如说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曾经学过几何学,并且十分的热衷于这个领域,然而他并没有让整个国家都学习西方的文学以及科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文化问题,中国有中国的作派,西方有西方的作派,每一种做法都有意义,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并不是我们中国人那个时候没有能力,反而是当时的中国文化不需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得不进行,对科学意义的了解,科学本来就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的思想本来就比较传统,在中国人的眼中看来,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就是具有一定情怀和感染力的,也就是古人们常说的天地人合一,而并非是如今人们常挂在嘴边的科学,毕竟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在当时也认为科学是博物学,因此我们中国大多都是自然哲学,也是自然志!


【附录2】

清华教授:中国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
(2019-08-27 14:20)
 
科学史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在接受“人文清华讲坛”独家专访时指出:世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其实是个假问题,关键在于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四大发明不属于科学。中国古代技术发达,“在运用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生活这方面,远远走在世界前面”,但不是科学发达。
 
吴国盛教授同时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第七、八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代表作《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历程》《时间的观念》《希腊空间概念》《技术哲学讲演录》等。
 
吴国盛教授强调,科学的精神源于古希腊求真求知的人文精神,而“近代科学的出现,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思潮的一部分,包括基督教本身的思想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中世纪的技术革命,以及后面出现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一大堆事情搅在一起的。
 
而中国的历史背景跟西方差别很大,从开始的时候就缺乏科学的基因。比如说,中国文化中缺乏“自然”的概念。现代汉语中的“自然”是近代从日语引进的,与古代汉语中的“自然”完全不同。老子的‘自然’是个形容词词组,‘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说的是道追随自己。希腊人的自然指的一个自足、自主的事物领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而科学就是研究这种事物的内在逻辑。
 
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天人感应,天地人三才相通,不认可希腊意义上的“自然”,不承认事物有独立不依的“自己”,因此也就不可能出现希腊意义上的科学。
 
中华农耕文明孕育下的血缘文化秩序,意味着中国在文化基底上更强调仁爱礼仪,学以致用,包括应用为礼学的古代天文学,注重实操的地动仪等技术发明,均是中国古代的应用型智慧。
 
也正是因为重视技术应用,中国传统上忽视研究知识本身,“不能为天下苍生谋太平谋福利,那学知识有什么用,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没法理解希腊科学传统,就是为了理解世界、理解知识”。而这样就失去了“近观取其质”的视角,缺少纯粹的研究世界的客观方式。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从文化根基深处奠定的。但是这个事情不会影响中国人跟天地打交道,你还是打交道。你打交道的技术对你生活有促进,但是那个事情跟我们所说的科学发展不是一回事”,吴国盛教授如是说道。


(作者系国家民航局适航司无人机适航法规专项工作组专家,国家工信部信软司工业互联网入库评审专家。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