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侯立虹:新中国科技崛起的觉与悟 ——纪念建国70周年系列之四
点击:  作者:​侯立虹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9-08-23 11:04:10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大优势,领导翻身做主的科技工作者与广大劳动人民,在科技废墟上展开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大会战,吹响了洗雪中国近现代科技落后耻辱和再创科技辉煌的号角,开辟了中国科技的新纪元。在庆祝建国70周年时,绝不能忘记新中国科技崛起的艰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应当而且必须汲取新中国在困境中实现科技崛起的宝贵经验。

一、新中国科技崛起的战略举措


随着新中国的诞生,科技也获得了新生。党中央和毛主席将科技事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实施了一系列在封建中国看不到、近代社会不会有、国民党统治时期不可能出现的重大科技政策,为新中国科技崛起创造了优越的环境。

1、夯实新中国科技大厦的根基。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礼炮余音尚在回响之时,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直属的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其速度之快足见党中央和毛主席对科技的极端重视。这个以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础组建的科研机构,在建国初期担负了领导、管理和研究的三重重任,之后陆续成立的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国家地质部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则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管理与专门科研的分工。1958年中央政府调整合并了科技管理机构,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各省、地市、县也相继成立了科委,构建了中国独特而完整的科技管理体系,成为新中国组织协调、优化环境、政策支持等科技发展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科技的内功,在培养科研人才上,通过有计划地送出去深造、组建专门院校培育、老专家传帮带以及挖掘、请回专门人才诸多形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人才众多、数量可观、水平较高、力量较强的科技队伍;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上,除了充实加强原有科研机构,又组建了一批学科较齐全、设备较好的研究所,随着中国科学院研究职能的彻底归位,由此与高等院校、中央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构成了新中国的科研体系(及至1965年,全国科研机构由30个猛增到1700多个,科研人员由不足500人骤增到12万人),夯实了全方位、多领域展开科研的基础。至此,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和纵横结合的研究体系,各司其职,支撑起共和国科技大厦。

2、推出“向科学进军”的战略决策。1956年1月党中央和毛主席庄重地作出“向科学进军”的战略决策,这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将少数科学家奔忙的科技事业变成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使之跃入目标明确、计划完备、效力凸显的蓬勃发展时期;也由此开始,党的各级组织、各级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名共产党员和每一位中国公民,所有科研单位、所有科技管理部门和所有科技工作者,都在党的领导下展开攀登工业、农业和国防等领域科技高峰的大会战。当年成立的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了57项重大任务,并于1962年提前完成,从而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继之,中国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包括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四个现代化”,推进了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

3、瞄准国防科技和尖端技术。新中国之所以伟大,在于毛主席高瞻远瞩,既确立了强国富民的发展科技总目标,又把关系国家安危的国防科技和尖端技术作为科技重中之重,作出了一系列扭转乾坤的决策:老人家1956年接见钱学森时,庄重宣示“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使我国在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宏伟目标;同年10月在审批加强导弹研制工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科研方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毅然决然作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战略决策。周总理则殚精竭虑进行组织实施,支持聂荣臻元帅主持制定人造卫星研制方案,专门在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和规划, 1968年又成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制人造卫星,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终于发射成功。与此同时,也开启了我国宇宙飞船的研究工作,1966年由周总理任主任的中央专委确定了研制宇宙飞船的规划,当70年代初期研究出“曙光号”精美的飞船模型后,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了由全国400多名专家参加的中国载人飞船专题探讨会,不久毛泽东主席正式批准了我国发展载人飞船的报告,由此开始了代号为“7.14”的载人飞船工程,及至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首飞成功,实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夙愿。

二、新中国科技崛起的重要标志


我们把新中国科技定位于“崛起”,不是主观臆断,也不是故意拔高,而是当之无愧,这个时期建设的完整国家科技体系,营造的亘古未有科技环境,催生了一批批堪称“累累”的科技硕果,拱卫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和航天科技成果。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自己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胜利发射,犹如晴天霹雳使企图颠覆新中国的敌对势力目瞪口呆;紧接着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则将曾经欺负中国的西方列强带入极度惊骇之中;当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宇宙响起的东方红乐曲又使这些不可一世的纸老虎陷入对新中国无可奈何的窘境。1971年至1975年中国又连续成功地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回收式地球卫星,成功地进行了数次新的核试验和氢弹试验。这些频频不断的成果,不仅使中国跻身于为数不多的核国家行列,彻底粉碎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与核讹诈,而且让中国真正告别了屈辱挨打的历史,真正挺直腰杆地站了起来。

2、震撼世界的当代中国发明。新中国虽然一穷二白,但科研人员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推出一个个当代中国发明。

一是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 “第五大发明” 的杂交水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袁隆平,从1960开始潜心研究杂交水稻世界难题,最终培育出“二九南1号”、“三系杂交稻”、“两系法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稻”,创造了世界粮食生产的奇迹。

二是打破“人工不可能合成生命体”神话的人工合成胰岛素。1965年我国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获得了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中国在人类史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迈出了人类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关键性一步。

三是全球首选的治疗疟疾最佳用药复方蒿甲醚。这个于1973年全部完成的重大科研项目,由数十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攻关,进行190多次实验,从上万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筛选出的抗疟疾化合物——青蒿素,经过反复临床试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性成就,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公认的中国原创的专利药品。因而参与研究的代表人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成为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四是中国印刷术二次革命的汉字激光照排。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自1975年开始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探索出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通过软件在计算机中实现,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实现了活字印刷术后的第二次革命。

此外,50年代李四光打破西方学者“中国贫油”说的陆相生油理论,60年代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的反西格玛负超子,70年代吴文俊受中国古代数学启发结合当代计算机原理发明的“吴方法”等等,都是令炎黄子孙骄傲的人间奇迹。

3、诸多领域科技全面开花的硕果。新中国的科技,始终秉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因而能够迅速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上升到强国富民的“发动机”。在“向科学进军”战略的推动下,新中国科技在工业农业和公共事业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伴随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第一座大型水库、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等难以计数的“第一”隆重现世——

一是标志着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新建起资本密集型基础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使得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0多倍,新中国30年的积累是近现代中国百年积累总和的近40倍,用30年时间走完早期工业化国家上百年所走的道路。

二是表明了农业的飞跃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了旧中国历届政府乃至国际上望尘莫及的大规模农业基本建设,诸如以治水治沙、兴修水利、农田路林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改良土壤、培育良种、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等,从根本上改善了农业的基础生产条件,新中国30年所达到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仅超出原先同等水平的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而且某些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三是显示了基础领域科技取得的不菲成就。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1973年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和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加之60年代数学家华罗庚在数学领域研究的突出成就,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都充分体现了科技跨越发展的坚实足迹,展示了赶超世界一流的傲骨和国际公认的顶尖科技水平。

三、新中国科技崛起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科技事业为什么能在长期落后的困境中突飞猛进?为什么具有震撼力、威慑力和影响力的中国当代发明和重大科技成果都出自这个科技崛起的年代?为什么中国卓有成就的国际顶尖级科技大师也都产生于这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时期?

站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高度,实事求是地归纳出不没前人、启迪今人、昭示后人的难能可贵经验,无论是实践习近平科技理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还是自主创新拥有核心技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是新中国科技崛起的根本保证。

新中国科技崛起的经验有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是第一条。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极端重视科技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决策部署,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这不是官话和套话,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在近代和现代中国,统治阶级只顾争权夺利,扩充势力,连人民群众死活都不管,哪会去发展什么科技;即使在科技很有成就的古代中国,也在藐视科技的环境中难以发挥其固有的引领作用。在新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而且赋予了科技全新的内涵和划时代的注解,把科技作为改善国计民生的手段并与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上文不难看出,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总在国家建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指明科技事业发展的方向,总在社会进步的每一个重要阶段,规划科技事业发展的蓝图。

共和国诞生初期,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国内物质基础极度薄弱、国际敌对势力经济封锁和武力威胁的严峻形势下,以大无畏的气魄确立了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科技、尖端技术为重点,突破封锁,提升实力的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战略,从“向科学进军”的宏伟决策,到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和“10年规划”,都把科技事业推向有序而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催生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和产业的诞生,增强了综合国力,使帝国主义侵略颠覆新中国的阴谋宣告破产。

在毛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专门发表《毛泽东与中国的科技事业》,文章特别指出,毛泽东思想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运用在科技上的诸如实事求是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战略思想以及实践论、矛盾论揭示的辩证观点与方法等精髓和原则,永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力量源泉,永远是发展当代科技事业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弘扬的精神。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科技崛起的得天独厚土壤。

现在人们在谈及中国科技辉煌时,定会念念不忘某项重大科技成果和某个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但这不过是怒放百花的一朵抑或灿烂群星的一颗,必须晓得营造科技百花园和群星灿烂科技星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众所周知,促成新中国科技事业在经济技术极度薄弱中快速发展的法宝,催生新中国科研人员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创造一个个奇迹的秘诀,是把人民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现代大科学工作上,创造了“突出重点,组织全国大协作进行攻关”的科研模式,而这种创造,在封建社会不敢想,在资本主义社会做不到,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成为现实。且不说全国人民戮力同心治黄、治沙和兴修水利的空前规模群众性运动,且不说各行各业各地各单位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全力配合与支持,且不说为解决贫油展开的震撼世界的石油大会战,单说国家为支持“两弹一星”的研制,专门成立了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等管理和研究机构,从全国各部门和各高校、研究院抽调技术骨干、专家、留学归国人员,从部队调来的经过战争考验的优秀干部充实各研究试验机构的领导班子和行政人员,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选送出国培训、专门调整新建一批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国防技术院校为研究培养补充年轻人才,组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科研攻关队伍,全国各地、各单位急国家之所急,无不大开绿灯,尽其所有,倾其所能,像如此全国一盘棋、大协作的科研格局,不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示吗?也正由于这种大协作的科研格局,才形成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攻克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难关的新中国科技发展特点,才结出了中国新四大发明和两弹一星等科技硕果。那些津津乐道西方社会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大放厥词的人,看看新中国科技崛起历程不感到羞耻吗?

(三)一代傲视科坛的知识分子是新中国科技崛起的脊梁。

新中国科技能在废墟上崛起,是一代倾心报效国家的知识分子竭诚奉献的结晶。新中国铸就他们的铮铮铁骨,始终释放着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志气,傲视敌对势力经济技术封锁的骨气,与科坛高手叫板的豪气,不图名利,不怕牺牲,挑起新中国科技崛起的大梁。

人们不会忘记,新中国诞生伊始,大批海外学子义无反顾的回国投入振兴中华民族科技的行列,他们之中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有美国称为抵得上5个师兵力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都主动放弃优厚待遇和舒适工作环境乃至获得若贝尔奖的机会,甘愿在一穷二白的母亲怀抱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时至1957年,一半以上的海外学人归国,达3000多人,大都成为新中国科技崛起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填补了一项项中国科技空白。在中国科学院选定的第一批233名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中,近2/3是这批归国的海外学人。当然,国内的专家学者和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在技术基础更薄弱、待遇条件环境更差的情况下,以新中国主人的姿态,以顽强的毅力钻研技术,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攻克技术难关,在不同领域或独立或配合海外归来的专家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那类科学家,无论在哪个岗位的科研人员,都怀着报效祖国的拳拳之情,甘愿吃西方科学家从未想到过的苦,顽强战胜西方科学家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西方科学家瞠目结舌的辉煌。新中国的科学家应当却未获得诺贝尔奖,但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并不比诺贝尔奖项含金量低,支撑新中国科技崛起的诸如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袁隆平等众多科学家的科技水准更不比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低,他们堪称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而胜过获奖的科学家,是世界科坛公认的科学大家。

(四)“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新中国科技崛起的不竭动力。

新中国科技崛起最可宝贵的经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趟出了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业之路。

新中国成立时农业“靠天收”产量极低,“洋”货充斥大小商店便是工业,国民党卷走了黄金277万两、银元3526.9万元等几乎全部金融资产,经济建设的家底真是一贫如洗,科技事业也是真正从“一穷二白”起步的。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军事包围、政治孤立、经济封锁,更使得科技发展步履维艰。因此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展开的反包围、反封锁之战,就起始于科技发展上的“自力更生,独立自主”,党在领导编制第一个科学规划时充分体现了以自力更生前提、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成就的原则。1960年前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更坚定了依靠自己力量搞原子弹、导弹等尖端国防科技项目的信心,聂荣臻在主持1961、1962年科学技术工作安排部署时,突出强调了贯彻“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勤俭建国”的方针。正是由于自力更生取得成就的经验和依靠苏联外援失败的教训,在编制《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又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总的指导思想——自力更生,迎头赶上。当时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无论是国防科技和尖端技术,还是工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无论是两弹一星的研究,还是油田的大会战,都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克服了技术缺乏、设备简陋、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种种困难,创造出一个个在技术雄厚、设备优良、环境舒适、条件优越的国度难以创造的奇迹。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洋奴哲学是将中国变为大国附庸的哲学,爬行主义是陷中国于仰人鼻息窘境的奴才道路,没有新中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就没有中国的国际地位。毋庸讳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新中国科技崛起的经验,更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五)专家与工农的大融合是新中国独辟的科技崛起蹊径。

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是促进专家与工农的密切合作的方针,也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捷径,更是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的经验,因而成为新中国科技崛起的创举。

从李四光陆相成油理论的提出到大庆油田的发现,从华罗庚优选法统筹法的创立到全国各地的实施,从专家学者的尖端研究到职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技术协作的兴起,都是专家与工农结合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科技发展之路。典型的是实现李四光理论的由石油部正副部长现场指挥、4万多名职工参加、200个科研单位技术支持、5000多家企业专供设备的大规模石油会战,以及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工农业革新的群众运动甚至包括两弹一星的研制试验,都是专家与工农结合的结晶。科研大协作旗帜的基本要求就是结合,宏观全局要求是全国一盘棋,而微观组织的要求则是统一目标下的相互结合:内部是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工人三结合,外部是工厂、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三结合,整个国防和经济领域又形成了使用、研究、生产的三结合。而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工人阶级拼搏精神,与“不信邪、不服‘洋’、不图名、不图利”的专家顽强精神,以及中央政府千方百计通过科普提高提高人民群众科技水平,营造科技“为生产建设服务”良好环境的服务精神;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在企业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等,都构成了新中国科技的优良品质,促进了新中国科技的迅速崛起。

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如果说“向科学进军”是毛泽东同志惊天动地的大手笔,让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那么“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便是习近平同志扭转霸权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乾坤的大战略,要让中国独占世界科技鳌头,为世界做出比“四大发明”更大更多的贡献。

“让我们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让中国这艘航船,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新时代举国上下科技创新的豪情正在激荡,亿万人民蕴藏的创新智慧正像火山一样迸发,正在汇聚成强大的创新力量,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相关阅读】
侯立虹:毛泽东是“大救星”的再认识 ——纪念国庆70周年系列之一
侯立虹:永远铭记毛泽东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 ——纪念新中国70周年系列之二
侯立虹:崇祯募捐与投降派悲剧的时代拷问 ——纪念国庆70周年系列之三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