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北大教授: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点击:  作者:陈平原    来源:演讲与人生  发布时间:2019-08-15 11:34:16

 

学问不是评出来的

陈平原

据说,最近十年,中国学术大有长进。

标志之一,便是不再由某个领导说了算,谁都得过评审这一关。大到学校定位,小至个人荣誉,中间还有研究计划、学科排名等,都需要填表、送审、汇报、打分、评比、颁奖。

如今的评审,可不是闹着玩的,牵涉到很多现实利益,课题经费少则五万十万,多则百万千万。而且,你还不能清高,说我不要。因为,社会上就认这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学者成绩大不大,以课题编号或获奖证书为准。于是乎,不少教授,整日里忙得晕头转向,不是你评我,就是我评你。

按说,评审是一项好举措,只是,据我观察,眼下的很多评审却在实际操作中走了调,串了味,变得官气十足。同行评议往往只起咨询作用,甚至只是个摆设,一锤定音的,还是主管部门的领导及某些德高望重的专家。

在实际运作中,这样的评审很容易被有心人支配或诱导:这课题你明明不懂,可必须投票;这著作你明明没读,可必须表态;这学者你明明没感觉,可必须举手……由此,表面严格的学术评审,慢慢演变成了碰运气

不好去责怪那些手握评审大权者的个人品质,实际上,如今日复一日、堆积如山的评审,已构成了一种学术权力,既然是权力,也就存在着以权谋私的巨大空间。评审太多,利益太大,权力又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焉能不出问题?

也有人说,评审中有人弄权,有人钻营,有人获利,但仍然只是一小撮,不值得大惊小怪。问题在于,这一小撮连带着搅浑了一池清水。都说近年来中国学界十分浮躁,为什么?当然是利益驱使。利益从何获得?绝大部分就是借助各种冠冕堂皇的学术评审。

更让人痛心的是,眼看着别人通过评审获得各种实际利益,一些学者也开始学会了吆喝,一开始都还羞羞答答,吹牛时有点脸红,眼瞅着造假者过五关斩六将,大家也都想开了。

可以说,评审也催生出一大批擅长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成功人士,他们很早就大彻大悟,明白仅仅做学问是不够的,于是及时调转船头,专攻关系学,并积极投身于各种评审大潮。

我承认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但学问不是评出来的。对于学者来说,淡定读书做学问的心境才是最为重要的。

本文原载20070706日《人民日报》,至今有12年,他说的这种局面,有没有好转,请大家评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