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郭松民:知青——无悔的青春
点击:  作者: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8-11-11 10:56:52

 

        “ 农村所有这一切进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居功至伟。

01

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受制于市场社会的逻辑、现代化理论的钳制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总是不脱伤痕的窠臼,其中充斥着伤感、颓废和自怜自艾。

在笔者看来,无论这些作者的主观愿望如何,那些关于知青生活消极阴暗面的描写和渲染,已被个别用心良苦的人作为社会主义黑暗、党及其领袖没干好事的例证,同时也影响着一至两代人对共和国一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当我们拨开覆盖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面的种种政治迷雾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运动的历史合理性恰恰建立在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之上: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的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繁荣、富足、发达的农村与农业,需要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否则的话中国的工业就会失去市场,而要做到一点,必须有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见农业建设,必须扭转近代以来,资源和人才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

 

02

知青上山下乡并不是从W@G才开始的,而是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在W@G期间达到了高潮而已。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农村兴起了合作化运动,农村缺乏知识青年的现实,被充分显示出来了——人们发现,单是合作社会计一项,农村就需要几百万知识青年,这还不算其他的诸如医生、教师,以及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缺口。

因此毛主席在1955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就发出号召:

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74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

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03

新中国的前30年,农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单是粮食总产,从19521982年间,也即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就以年均2.608%的速度增长,显著高于1983-2004年(大包干时期)的1.284%棉花产量1978年则比1949年增长3.9倍;

1975年,中国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分别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4.9倍,用电量增长4.7倍,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进一步大大提高;化肥产量则从3.9万吨增加到869.3万吨。

城乡差距处于一种逐步缩小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即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中国之所以能够先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抓住西方制造业转移的契机迅速发展,农村能够提供大量受过初、高中教育的优质劳动力是关键因素。

这一期间,每年都有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们在农村办教育、办医疗、办农业机械,农村所有这一切进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居功至伟。

04

相反的例证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青基本全部返城,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经历了一个去现代化的过程:

水利设施废弃;农机因为无人操作和使用而锈蚀、损坏;农村的教育、医疗等更是大幅度倒退。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已经成了阻碍中国前进的一大问题。

而农村的凋敝,城乡的差距的持续扩大,导致大量青壮年农民以农民工的方式进城打工,使得中国由于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而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长期无法顺利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缩小贫富差距,中国的现代化也因此迟迟不能完成。

 

05

无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受益的当然不仅仅是农村,知青自身也是受益者,对很多人来说,上山下乡的确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首先,上山下乡使知青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知青们亲身体验到中国城乡差别是多么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

他们的许多人立志要以自己的青春热血改变农村的现状,并为此抛洒了汗水,甚至有些人献出了生命,他们在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其次,知青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逐渐聪明起来,深沉起来。

在农村的@@@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践活动中,他们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

他们从农民乡亲们那里学到了勤劳、纯朴、善良、智慧和坚韧。他们并不否认农民身上还沉淀着祖辈因袭下来的消极因素,同时也认识到,正是这些农民,才是维系中国社会生存的基石。

许多知青尽管返城多年,仍同农民们保持着割不断的深情和联系。中国城乡之间,由于他们的存在而凝聚成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近代以来的城乡对立,前所未有变成了城乡融合;

第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更重要的成就,是为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人。

上山下乡使知青普遍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他们生于城市,但却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保持着密切的情感联系,他们在农村获得的锻炼,成为支撑中国崛起的重要精神力量

 

06

我们不要忘记中国近、现代历史所作出的这样两条基本结论:

第一,投身社会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是新中国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第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

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处于关键时刻的今天,如何以新的形式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