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郭松民 |《集结号》: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观影笔记之十七
点击:  作者: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8-06-01 11:11:59

 

         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现在看来,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不管广告上写得怎样冠冕堂皇,怎样铿锵有力,怎样清纯无辜!

《集结号》表现的不像解放战争,倒更像是从别处剪贴来的战争。

这么说,并不仅是因为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是由韩国烟火效果师制作的,以至于看起来更像是发生在汉江平原或奥哈马海滩

也不仅是因为片中的军人会一反解放军灵活机动的战术作风,居然在街道中间打着美式手语搞所谓搜索前进,愚蠢地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

更不是因为他们的装备和钢盔看起来更像海豹突击队或SWAT而不像中原野战军

——这些小毛病都是可以原谅的。

 一、别处剪贴来的战争 

说它是剪贴的战争,是因为当我们把目光转向1948年的中国黄淮平原时,找不到一场谷子地和九连所经历的战争。

导致九连全体阵亡的那场战斗,给人的感觉是主力部队逃跑得非常仓皇,仓皇到了脱险后还不敢通知掩护部队撤退的程度。

但翻开战史我们就能够发现,在1948年的淮海战场上,并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淮海战役是以共军的完胜和国军的完败而告结束的。

淮海战役整个进程中,国军先后被分割包围在碾庄、双堆集、徐州、陈官庄等几个孤立地带,完全丧失了战役主动权。共军在整个战役中所进行的所有阻击战斗,包括为围歼黄伯韬兵团而进行的最为惨烈的徐东阻击战,都是以国军的最后溃败而告结束的。

当然,电影不必和历史一模一样,但也不能和历史截然相反,一部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子虚乌有的电影,又如何能够取得真正撼人心魄的力量呢?

听到集结号才能撤退,就更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了,这是一个明显违反军事常识的错误。

在缺乏现代通讯手段的情况下,指挥员在交代阻击任务的时候,通常会同时规定撤退的时间,因为他完全可以判断出主力需要多长时间能撤到安全地带。而担任阻击任务的指挥员,则只要到了规定的时间,就可以下令撤退。

用集结号来通知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撤退,在战场上怎么操作呢?

待主力撤退到安全地区后再派号兵回来吹集结号吗?号兵没有飞毛腿,往返需要两倍的时间,那不是黄瓜菜都凉完了吗?

如果号兵负伤或者牺牲呢?那就眼看着掩护部队被敌人全歼吗?

战场上敌我双方近在咫尺,掩护部队能听到集结号,敌军也可以听得到,这不是通知敌军趁势掩杀,咬住我军不放吗?

 “集结号只存在于《集结号》中,而不存在于现实的战争中,更不存在于共军的作战条令中,这就是结论。

最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还是团长蓄意要把九连推向死路。

在战争中,为全局的胜利而牺牲某一个局部,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本来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对一个负责任的指挥员来说,牺牲局部从来都不应该成为他追求的目标,完成任务才是他追求的目标。

因此,在保证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才是符合逻辑的,否则的话,就不会再有什么人愿意在这位指挥员手下冲锋陷阵。

但在《集结号》中,让九连全部战死似乎正的团长想要的,任务是什么反倒不清楚了。

他把九连放到敌人进攻的正面,首当其冲的位置上,下达了听不到号声就绝对不许撤退的死命令。

他又好象从一开始就决定不吹这个号,不论战局发展的情况如何,也不管任务完成的情况如何,这从他在战前,一反常态地给了谷子地一条大黄龙香烟就能够看出一点端倪。

什么样的军队会把自己的一部分让敌人全歼作为作战目标?古今中外有这样的军队吗?九连不是一个能打硬仗的英雄连队吗?团长和谷子地不是第八区硕果仅存的老战友吗?他为什么要故意置谷子地和九连于死地?他们两人之间难道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令人费解。

任何一支能够正常运转的军队,部属总是相信上级不会无缘无故地牺牲自己的,不会把牺牲自己作为直接的作战目标,牺牲总是为了更大的目标而不得不做出的痛苦决定——没有了这种信任,任何军队都会土崩瓦解。

 “看了《集结号》,才知道组织是靠不住的”——这是许多观众走出影院后得出的结论。

我们很难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会是这样一支靠不住的军队,因为这无法解释它是如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了无数国内外强敌而最终席卷全国的。

二、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是灾难?

且看200813日《京华时报》的文章,《集结号重申珍惜和平》里的画龙点睛之笔:

《集结号》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

和平是如何珍贵,值得珍惜。战争带来的创伤,不仅仅是47个爹娘给起了名字的孩子,变成汶河岸边找不到尸体的无名野鬼,更是险些让他们的牺牲变成无价值的虚空,并进而在历史里彻底失踪。

20071228日《南方都市报》上署名张鸣的文章《和平鸽能否落在集结号上》,其中也不乏警句:

仗打完了,死的都是中国人……但战死的炮灰绝大多数只是炮灰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赴死。

战争的双方都是人,对于国共内战而言,都是中国人,活生生的中国人。

应该说,凡是得出类似的结论的人,都看懂了《集结号》!

在某种程度上,《集结号》确实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它使得发生在1948年前后的那场战争,有了一个新的名称:国共内战

在此之前,我们习惯于称它为解放战争学术一点的名称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人是最喜欢也最善于正名的,一个内战的名字一冠,战争的是非、意义、性质便统统变得模糊不清了。

内战既然成了全人类的灾难,那么牺牲自然也就变成了无价值的虚空,而战死的炮灰绝大多数只是炮灰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赴死

这个效果其实并不出乎《集结号》编导们的意料,甚至可能正是他们所想要的。

编剧刘恒说得很明白: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影片的监制陈国富对记者说:毕竟讲的是国共内战,我们因此特意避开其正义、邪恶之名的争论,让观众看具体的故事,而不是看战争本身。

那么,具体的故事都讲了些什么呢?简单点儿说,影片讲述了一群不知为何而战的炮灰被无意义地牺牲掉,而且还不被承认的憋屈故事。

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评论:这样一来,主人公谷子地与他的战友们已经不再是为理想而战。他们不再是为了解放全中国,不再是为穷苦人不再受苦及当家作主,他们出生入死的行为,不再是任何自愿的牺牲和献身。他们变得没有行为动机。——一场没有动机的人所进行的战争只能全人类的灾难,除此之外,还能是别的什么?

有人说,《集结号》堪比《拯救大兵瑞恩》,但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天差地别的。

《拯救大兵瑞恩》中,虽然斯皮尔伯格也描写了超乎寻常严酷的战争场面,奥哈马海滩上血肉横飞的细节,但由于片子的主题是美国政府下达命令时的人道主义考虑,因此所有的牺牲都显得熠熠生辉,所有的残酷都只能更加衬托出美国政府的伟大和美军士兵的英勇。

《集结号》所留给观众的全部暗示,却仅仅是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个近似疯子的组织所进行的一场毫无价值和人性的战争。

 对战争的解读也是政治的继续 

国共内战肯定不是疯子组织的战争,没有任何疯子能够凭空煽动起一场把亿万国民全部卷入的战争。

国共内战中,共军所以能够最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除了仰赖毛泽东过人的军事天才之外,主要还是依靠了农民的鼎力支持,而农民支持共军的原因,又来自于他们对土地的渴望。

战争期间及其后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全国有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7亿亩耕地(当时全部耕地为14.68亿亩),每年700亿斤粮食的地租被免除,几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因此被扫除,农民得到了解放。

与此相联系的是,国共内战的结局还同时消灭了中国的一个高消费集团。

这个高消费集团不论是当年以反动派命名,还是今天称之为精英阶层既得利益集团等,其社会经济的功能都是一样的:

他们在中国人均资源极其有限的国情条件下,长期占有并消耗掉了过高的资源份额,从而一再阻碍着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之迟迟无法启动。

可以说,没有这个集团的被消灭,就不会有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会有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科技成就,也不会有中国人生存状况的根本性改善。

诚如张鸣所言,这场战争空前的残酷,规模和烈度都可以跟二战媲美,是大规模的同胞间的厮杀,血肉横飞,你死我活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旧中国的既得利益集团必须要为此负主要的责任!

正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对有限资源的垄断地位,一再大开杀戒——中共早期从事的其实主要是和平维权活动,但是,从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2)、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92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和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1925)等,这些和平抗争或惨败于血泊当中,或虽初期小胜,但不旋踵即遭血腥屠戮。

中国革命实在为是旧中国的既得利益集团逼迫所致,国共内战的惨烈形式,也正是这个集团预先代为选择的。

至于他们在战争中之被最后清除,倒是有点出乎他们自己的意料之外,但也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罢了。

冯小刚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传统的战争片是为政治服务的,这个电影,还是从市场切入,希望在市场上能够赢得大部分观众。

冯导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他想回避政治。

但对一部以战争历史为主题的电影来说,政治岂是想回避就回避的?

正像一个人,如果他(她)被切除了决定他(她)性别特征的器官,他(她)就会表现出与自己本色相反的性别特征,而决不会没有任何性别特征。电影也是一样,不为传统的政治服务,就必然会为时尚的政治服务——

透过《集结号》激烈晃动的镜头,1948年前后的那场战争,从代表历史进步和正义的解放战争,变成了意义含混不清甚至负面的国共内战,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政治?

写于2008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