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孙蚌珠: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彰显的规律性特点和历史性意义
点击:  作者:孙蚌珠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发布时间:2018-03-14 13:01:49

 

 1.webp (7).jpg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做出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实现这一战略安排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时代的战略安排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的特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步骤阶段性”的规律性特点,党的十九大做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体现了这一特点。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自此以后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发展目标。尽管把“现代化”内涵先后表述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但“现代化”目标始终如一。现代化就是动态的,其内涵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不断变化,党实现现代化目标内涵的变化正反映了“现代化”这一规律性的特征。

 

  其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制定中期和短期目标和规划。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中国共产党制订十五年到二十年的中长期目标和规划。第一个中长期是目标和计划是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两步走”的战略,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P483) 1980年“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以后,为实现“第二步”目标,形成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P16)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实现后,又逐步形成了“新三步”战略,即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21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先后规划的15年或20年的目标和规划有:从1965年到1980年的15年,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为实现这些中期目标又制定短期目标和规划,即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新中国成立68年以来,一共定了13个“五年计划”或“五年规划”。为了“五年规划(计划)”的顺利实施,每年还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

 

  实现现代化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以后的发展目标,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没有一个执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鲜明特点。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不同阶段发展战略相承继和发展的过程,“两步走”战略、“三步走”战略、“新三步”战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又一个相衔接的进程。这些具体战略没有偏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而是把总目标阶段化,既是实现总目标必经的过程,也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总目标,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做出了在2020年后分两个阶段的战略的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为两个阶段推进,积小胜为大胜,体现了党对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战略设计方面成功经验的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步骤阶段性”的特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新时代的战略安排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比较巩固的国防,让中国人民站得比较稳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进入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党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始终强调发展本身不是目的,发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邓小平在1978年时就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P128)经济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没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可能提高,但经济发展不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就失去了意义。中国的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国的现代化前面始终有“社会主义”这一定语,这一定语表达是现代化的价值规定,即现代化依靠谁、为了谁、谁来享有现代化成果,这一价值规定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不只是停留在思想理念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具体战略和实际工作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比如“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作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00年翻两番;另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准,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000年让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新三步走”战略步骤体现了在经济发展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新的战略安排对发展和发展目标一致性体现得更为充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九大根据新的战略安排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都体现了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新时代的战略安排体现了党的自信和实事求是

 

  新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15年,这体现了党的自信。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和目标表述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两步走”战略提出到20世纪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调整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且把时间推到20世纪中叶。

 

  党的十九大把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到2035年,这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基础的。从经济总量看,我国GDP总量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已达11万多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计算,2016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14.9%;根据世界银行测算,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平均为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从生产能力来看,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提高,约有200余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多数工业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遥遥领先,目前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稳居世界高铁里程榜首,中国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大港口中占据七个席位,拥有世界最大的电网规模。从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看,货物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服务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都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研发投入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2%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民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人口增加近4亿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不足200美元达到8 000多美元的飞跃,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为67.7%和 57.5%降到2016年的29.7%和33.0%。我国农村贫困人口2016年减少到4 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从1978年97.5%降到4.5%,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大学粗入学率达到43.4%,基本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预期寿命达到76.5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3岁。根据现在基础,从现在到2020年经济保持年均6.5%增速,2020年以后经济保持年均5%增速到2035年就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是实事求是的。

 

  同时,党也保持足够的清醒,强调这是很艰巨的任务,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取得了显著提高,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实现新的发展目标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生产力发展程度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的还不够快,经济增长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轨道中来;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很好,但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很多,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并且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四、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能更好地彰显这些意义。邓小平也曾指出实现我们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4](P224)

 

  实现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更能彰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先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让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然后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新时代的战略安排,中国这个有5 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作出更大贡献,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更能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的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先行实现了现代化,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实现民族解放和独立后开始现代化进程的,属于“后发式”。“后发式”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与早发国家现代化的条件有很大不同,不但不具备先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机会,并且还要与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同时,由于各方面的落后,国内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阻碍现代化的因素,致使很多国家现代化进程缓慢、或者在现代化到一定阶段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实践证明在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如何在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和先例可供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借鉴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有现代化的一般特点,但更具有中国特色。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进步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如期顺利实现更加表明中国道路的成功,而中国的成功势必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现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更能彰显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和光明图景。中国现代化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区别还在于它的社会主义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干四个现代化,人们都说好,但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4](P204)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但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点不容置疑也不容否定。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这一点。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的勃勃生机必将彰显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有着非同反响的意义。现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大约只有11.9亿,占世界人口比重16%。中国现在有人口13.8亿,占世界人口比重18.5%。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意味着高收入国家人口翻一番还多,占世界人口比重将达到35%,而其中多一半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表明,在经济技术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可以实现现代化,并且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这实际上是用事实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图景。

 

      参考文献:

 

[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来源:原文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年第 12 期 / 总第 228 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