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量子计算机团队:前沿研究赶上好时代
点击:  作者:王佳雯 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01-31 11:02:12

 

        不久前,第48届国际量子电子学物理会议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中科院院士、我国量子计算机领头人潘建伟在会议期间被授予兰姆奖,并作了题为“基于光与冷原子的可扩展量子信息处理”的报告。中国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成果,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中国的量子名牌   

       元旦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2018年新年贺词”在各大媒体平台传播。网友在转发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时无不为祖国2017年的成绩点赞。对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晓波感同身受。因为习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特别提到了“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这一成果。这是包含潘建伟、陆朝阳、朱晓波等人在内的中国量子计算机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听到习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工作,我们很激动,也备受鼓舞。”朱晓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越来越重视,科研人员更有条件做出最前沿的科学成果,有信心和能力与国际竞争。中国科学家如今越来越有信心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   

       时间回溯到201753日,潘建伟代表团队在上海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这项成果是由他和同事陆朝阳、朱晓波等人,联合浙江大学教授王浩华研究组协同攻关而成。   

       自那一刻起,中国的量子计算研究便走在了世界前列。它与不断突破的量子通信技术一道,向世界亮出了一张“量子”名牌。   从科研到应用   

       中国量子研究成果卓著,让世界瞩目。

       在光量子计算方面,研究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这是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万倍。   

       此外,在超导体系方面,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10比特超导量子线路样品,通过发展全局纠缠操作,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和完整的测量。   

       据朱晓波介绍,研究团队正在进行20个光量子比特和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操纵实验,“相对于10比特超导量子来说,20比特在操纵、量比设计和制备等方面的难度都有所增加,虽然每一步走得都很困难,但我们一直在前进,期待能有个好结果”。   

       与此同时,为了使量子计算尽快得到应用,研究团队正将10比特的超导量子处理器接入“云端”。朱晓波介绍,他们希望大家参与其中,助力打通从科研到应用的瓶颈。   

       作为10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的主要实现者之一,朱晓波表示,每个人都可以在云端处理器中提交自己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式,首先让大家对量子计算机感兴趣,验证一些基础量子算法的有效性。”   

       同时,他们也希望能以此来测量处理器的性能和稳定性。“此前的研究毕竟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该量子处理器就是为了验证其将来是否能良好运行且具备高性能,真正进行公共服务。”朱晓波说。   

       不为了进步而进步   

       2017年,量子计算能力的竞争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谷歌在去年4月份宣布推出49量子位处理器;IBM11月宣布成功研制20量子位的处理器,还构建了50量子位处理器原型……  

       激烈的量子计算竞争令人感慨,量子计算的时代或许不远了。不过,中国量子计算研究团队并不单纯以量子比特数目作为竞争目的,“我们更要提高超导量子比特的质量,让量子计算机将来真正能解决实用而有价值的问题。”朱晓波说。   

       量子计算机研发成功后,将会有很多领域的应用。例如,实现精准天气预报、躲避飓风海啸,实现高效全局的最优搜索,识别有效的分子组合、降低药物研发成本和周期,以及更加简便和迅速地指挥交通、理解图像等。   

       朱晓波表示,未来,量子计算机研制将分为“三步走”。首先,在某个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特定问题上,实现量子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比任何一台经典计算机都快;其次,量子计算机能够初步应用于一些目前无法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使其具有商业价值,从而大规模推广;最后,研制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机,突破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的芯片工艺,从物理层面设计、制造到算法运行实现自主研发,全面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功能,使其应用于大数据处理等重大实际问题。   

       量子计算机的发展规划稳扎稳打,前景光明。量子计算机团队科研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赶上了好时代,国力强大,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才能有机会去做最前沿的工作。”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