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师伟:从《芳华》到《风筝》
点击:  作者:师伟    来源:现代质量  发布时间:2018-01-26 09:41:04

 

         2017年上半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大热,一时间赞誉之声四起,被誉为“尺度最大的反腐剧”,中间夹杂着老戏骨们抱怨小鲜肉们酬劳过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话题。

很多网友私信建议我写写这个剧,但我觉得可以再等等,等冷下来再写会更好,因为人在激动的情绪中是无法客观分析事物的。

现在终于可以写一写了。

如何评价《人民的名义》?结论我先不讲,先说明一下什么是文艺——毫无疑问影视是文艺的一种。

同所有的文科定义一样,文艺有多种描述、毕竟专家们要靠炒作概念来吃饭嘛。

网上较为流行的解释是这样的——文艺 Literature and art:文学和艺术(含表演艺术),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文艺是陶冶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载体、是人心灵的养分。为人类的教育与发展不间断的提供参照。人类社会通过对文艺的传承和提炼,不断提高文明的高度。

坦白讲这个定义偏啰嗦、偏抽象,但我们仍然从中得出结论:好的文艺是帮助受众产生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情感的,因为文艺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要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

也就是通常人们希望文艺让自己更加愉快、更加进步——道理很简单、没人愿意耗费时间花钱买罪受。

现在依据以上标准,你觉得《人民的名义》怎么样?

很简单,如果你看完《人民的名义》后对反腐更加有信心,那就是一个好剧;如果你看完《人民的名义》后对反腐更加失望(剧中好干部是少数,领导们裙带发达、盘根错节),那就不是一个好剧。

所以说得更加精炼一些,好的文艺符合这样的整体框架标准:凤头、猪肚、豹尾。

具体讲开场靓丽、引人注目,过程翔实、言之有物,结尾有力、催人上进——这是我们老祖宗对好文章的评判标准,同样可以拿来检验文艺作品的成色。

也就是看文艺作品的正确方法是首先搞清整体上是如何构建的、在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受众被如何影响了,其次再看细节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盲人摸象了。

这套东西以前我们很熟练,现在被美国人学会了、反而被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丢掉了。

不信的话看看美国大片,哪个不是在鼓吹美国光明伟大?哪个不是在宣传美国是地球的领导?哪个不是在政治正确?

即便类似《第一滴血》这样揭发美国黑暗的片子,虽然原著小说结尾是兰博死了,然而受众更广泛的电影给兰博安排个光明的结尾、而不是让兰博死掉或到残废了到什么城市去蹬三轮给警察打,暗示整个美国社会还是在维持公平正义的。

而我们的导演们在拍什么?《菊豆》、《活着》、《无极》、《归来》、《金陵十三钗》、《我不是潘金莲》等等,总之,怎么黑暗怎么来,怎么说中国不行就怎么来,怎么打击中国人信心就怎么来,怎么讨洋人欢心就怎么来。

当这些伎俩被人抱怨的时候,就恶狠狠地咒骂观众垃圾——

好了,以上我们解释了如何评价文艺作品,现在来看看《芳华》。

首先,从整体上而言,你觉得《芳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说你看完《芳华》有什么样的感觉?

是不是觉得那个年代很荒唐?

是不是觉得参军入伍没意思?

是不是觉得为国战斗不值得?

是不是觉得芳华年代被糟蹋?

是不是觉得整个社会不公平?

……

我说得没错吧?

那你觉得这是个好片子吗?

其次,看细节。

《芳华》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严歌苓1958年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2岁考入成都军区歌舞团跳芭蕾,15岁就追求有妇之夫(一位30岁的军官)、为此写了数百封情书——这个注定失败的追求被她称为“时代的痛楚”,此后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19861989),然后远走美国、打工读书,1992年嫁给美国的一个外交官,日后入籍美国、从事她的写作生涯。

网上有不少对严歌苓个人的溢美之词、散发着浓浓的小资情调,然而稍有历练的人都能看清严歌苓的本质:怨妇!

看看面相、有感觉吗?即便是不懂面相的人都能看得出来哀怨、失落——

严歌苓的经历其实就是因爱生恨、成为怨妇,很像金庸《天龙八部》的中的马夫人。

是的,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文艺家庭、12岁就到了军队,如果顺利发展的话、前途不可限量(大家应该知道以彭将军(1962年生人)为代表的一代演员群体吧),然而因为没处理好个人感情,人生高开低走、远遁异国、哀怨腹诽,这不是怨妇是什么?

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跟社会地位、经历很有关系,所以毛主席说:每个人都在一定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固然有人能突破阶级的限制、但这种人少之又少。

就如张爱玲作为一个汉奸婆子只能写虚幻的风花雪月、市井流俗、看事情只能在生理的角度(所谓“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XX”,具体自己查去吧),眼光不可能到民族大义、心怀天下的高度。所以张爱玲只能写《色戒》这样的东西,不可能写出歌颂抗日志士的作品。

显然严歌苓作为一个怨妇只能把她最美好的文工团岁月写得下场悲惨以自慰——你看,大家都没好下场,所以现在我也这样也是正常的嘛!

实际上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看看和严歌苓同时代的文工团舞蹈演员杨慧,59岁了仍然青春靓丽——

杨慧的情况不是孤例,《芳华》中排练的舞蹈是《草原女民兵》,那些演员们不久前在电视台做了访谈节目,风韵犹存!

这是她们当年的演出相片——

这是《芳华》对应的剧照——

显然,前者昂扬、振奋,后者颓废、轻浮。

然后昂扬、振奋被冯小刚们拍成颓废、轻浮,你说《芳华》是好片子还是烂片子?

冯小刚们为什么这样?膨胀了呗、忘本了呗——冯小刚,湖南湘潭人,在北京军区38军装甲6师当了一年假兵,办不了入伍手续,回到地方考上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当美工,因与歌舞团一名女舞蹈演员谈恋爱,被列为转业对象,后转业到北京西直门粮库,对转业一直耿耿于怀。后调到建工集团当文体干事,遇到北京台电视中心主任郑晓龙之后,转入影视界、直到现在——他们从社会中已经得到远远超出平均水平的名利,还觉得社会对不起自己,所以就诅咒、毁坏这个社会美好的东西,以满足自己阴暗的心理!

这种阴暗从《芳华》的炒作就能看出来——《芳华》本来已经拿到龙标、计划在国庆前上映的,但冯小刚觉得在国庆前后拿到好票房有风险,于是重复了《我不是潘金莲的》炒作手法:装被迫害,带着一帮女演员出来抹眼泪——

冯小刚们的问题其实是智商问题——这个智商不仅仅是IQ,事实上冯小刚们的IQ不算低,然而没有担当、看不清春秋大义、不理解崇高思想,所以才拍出立意低下、逻辑混乱、表演做作、违反常识的电影,之前的《集结号》是这样、现在的《芳华》也是这样。

遗憾的是,类似的现象在我们目前的文艺界中普遍存在,立意低下、逻辑混乱、表演做作、违反常识成了主流,比如电视剧《风筝》。

我们同样用刚才介绍的方法分析:先看整体、再看细节。

首先,整体而言,你看了《风筝》得到的感觉是什么?

是不是原来国民党也是很有理想的?

是不是原来特务也是很有奉献精神?

是不是原来共产党是如此阴暗无能?

是不是原来解放后好人得不到好报?

是不是原来历史书果然在欺骗我们?

……

然而历史的现实是处于弱势一方的共产党打败了力量更为强大的国民党。

这就有意思了:国民党成员如此崇高、能干、忠勇,而且势力更大,那为什么败了?

所以,《风筝》在撒谎,撒谎的片子当然是烂片!

事实上国民党不但在战场上一塌糊涂、在情报工作中也是乏善可陈,因为有理想的国民党员在1927年的大屠杀中基本死光了——那场投靠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反革命政变不但杀共产党(从6万杀到1万)、更杀国民党左派(从121万杀成22万),后者被杀更多,从此国民党就开始不可逆转地衰败,直到今天濒临僵死,连党部工资都发不出!

情报工作危险性极大、是靠坚定的信仰支撑的。既然国民党有信仰的大多死于1927年的大屠杀,所以不可能建立忠诚、严谨的情报组织。共产党刚刚相反——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能坚持反对国民党的,自然是立场坚定、极其富有献身精神的坚强战士。

这个大逻辑就决定了国民党可能有个别优秀特工,但总体一定稀松、动摇、愚蠢、笨拙。

所以《风筝》缺乏逻辑,缺乏逻辑的片子当然是烂片!

细节方面,《风筝》的硬伤就更多了,多到无法细说的地步,也就没必要细说了。就贴几个网友的评论吧——

《芳华》和《风筝》是一丘之貉,都在用文艺的形式在制造谎言,妄图颠覆美好的东西。

以前毛主席讲“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如今“利用电影反党、是一大发明”、还有“利用电视剧反党、是一大发明”。

《芳华》是在胡说建国后的历史,《风筝》则更进一步、胡说建国前和建国后的历史了。

文艺界乱象,可见一斑。

难怪大家发牢骚:新时代的文艺座谈会、怕是白开了!

我相信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同时我们还是要积极乐观一些——问题暴露了、离解决就更近一步,问题暴露得越充分、解决就更快一些。

至少这些烂片让我们增强了看穿烂片的能力,再出来烂片就不好骗钱了!

比如最近的《无问西东》也是个烂片,里面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居然可以多次擅自偏离航线给一个村庄扔食物、然后居然救活了一村的人——有点常识好吗?

算了,我不细说了,这个片子的分析作为本文作业吧——

请分析《无问西东》烂在何处,方法就是本文介绍的“先看整体、再看细节”。

这个方法也是我们分析事物的通用,否则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换句话说是容易被人骗!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