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滴滴收购Uber中国,预示着此轮科技泡沫正式破裂!
点击:  作者:陶博    来源: 萝卜精选  发布时间:2016-08-02 10:34:20

 

         滴滴收购Uber中国,今天终于成了定局。我第一时间跟几位创业的朋友表达了我的意思:这一轮的科技泡沫,从今天起正式破裂,广大中小创业公司,离死亡又近了一步。

我极少去危言耸听,即便偶尔去夸张一点点,也是抱着极大的善意。但滴滴收购Uber中国这事,如果作为创业者,仅仅是看热闹的心态在围观,那么也太目光短浅了,哪天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首先,Uber和滴滴是本轮互联网热潮的两家最热门的创业公司,从另外一个方面看,Uber和滴滴也是本轮互联网热潮中最大的泡沫。Uber和滴滴固然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但以两家的估值明显太高,以GMV而不是营收和盈利为估值标准,是非常不理性的。

相比此前的实物电商模式,Uber和滴滴以更快的速度做出了规模化,然后市场指望它们能以更快的速度达到阿里巴巴的估值(市值),这是不明智的。起步快,证明门槛低,但越到后面门槛会越来越高。

Uber和滴滴,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下游的流量平台,甚至这个流量平台的流量还受限于BAT。滴滴的逻辑是:打车的频次比购物的频次更高,这或许不假;但如果仔细想想,一个人在购物上的花费真的比打车的花费少?购物覆盖的人群比打车覆盖的人群一比,谁更多?

实际上,阿里成为C2C最大流量平台(淘宝网)后,它依然没能靠C2C平台赚钱,更具质量的天猫成为更有想象空间的产品,而阿里未来的想象空间,更多建立在阿里云和蚂蚁金服之上。滴滴的商业模式,也是流量入口+垂直服务,流量入口优势不及BAT,垂直服务目前也没进展。

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后,出行的流量入口之争就此结束,接下来进入垂直深化的阶段。至少目前看来,滴滴的支付掌握在阿里和腾讯手里,技术能力也法在别的应用场景里进行输出,能切的如车辆交易和金融、汽车后服务、送餐、送花,都不容易。

最关键的是:滴滴的这种平台,并不像很多人所说的有无限无边界的规模化效应,共享经济能部分提高效率,车+人,车可以24小时共享,但人不是。除非发展到高度高效的无人驾驶阶段,否则出行的共享只是半共享,滴滴的天花板会很明显。

所以,滴滴Uber的故事,在现阶段已经遇到非常明显的门槛。要继续在寒冷的资本市场说好故事,增长率依然重要(也确实还有空间),盈利能力已经成为更加重要的因素。

不要去听双方发出来的冠冕堂皇的公关稿,真要各自活得很好,就不会合并。也不要指望双方对未来的美好预期比如1+1>2这样的鬼话能实现,优化人员节省成本才是接下来的措施。

滴滴和Uber都活得不好,都撑不下去了,以目前的情况,双方即便加速IPO的进程,高市值上市的可能性也不大。此前,各大VC的钱大量投进了两家公司,退出遥遥无期,没有多余的钱投给其它创业者。

更可怕的是,由滴滴和Uber导致的市场负面情绪将被放大,引发创业公司融不到资进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实际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的资本寒冬,已经让很多创业公司十分难受,滴滴和Uber中国合并,把寒冬推到了极寒,接下来半年倒闭的创业公司将成倍增加。

来源:亿欧

作者:陶博,亿欧专栏作者

延伸阅读

滴滴优步合并涉嫌垄断,监管去哪儿了?

尽管一再否认,活久见的中国网友还是清楚明白一个道理,反复传播的同一件事,往往是真的。最新的消息是,滴滴出行下午正式对外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

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从商业角度来讲,这是一个滴滴和优步双赢的局面。

退出全球最大的市场,对Uber来说尽管是个“艰难的决定”,但坚持在这个市场,更加折磨人的意志。除中国市场外,Uber在北美、澳大利亚以及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等发达市场实现盈利,其中排名前30的城市每年盈利已超过10亿美金,唯独中国市场没有实现盈利。

烧不好麻婆豆腐的川菜厨师都不是好司机,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每天,在Uber数以亿计的订单中,来自中国的占了三分之一,但不仅不赚钱,还需要从全球盈利中拿出相当一大笔钱,来补贴中国市场。而就在最近,Uber还在展开大规模融资,该公司目前已经通过股权和债权投资者融资逾130亿美元,还在考虑发行最高20亿美元的债券。

Uber来说,选择已经很有限,要么快速搞定中国市场,让这三分之一的订单产生利润,要么退出中国市场,否则难以承担巨额融资成本。今年1月初,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表示,已经在中国投入的补贴就超过了10亿美元,他承认:“我们不能一直补贴下去,最终需要盈利。”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此前滴滴快的合并后,卡兰尼克就曾找到滴滴创始人程维,意图直接:要么接受Uber投资公司,占40%股权,要么正面开战被打死;但程维拒绝了卡兰尼克的提议,随后双方便开始融资、补贴的中国专车市场争夺战。偏偏中国的滴滴在合并快的之后,成了打不死的小强,Uber尽管是全球老大,也没能压过地头蛇,反而在市场占有率上大幅落后。

从这个逻辑出发,Uber放弃中国市场尽管痛苦,但却是痛并快乐着。一是新的网约车管理办法出台,基本颠覆了Uber在世界各地的通行做法,对网约车实行“类出租车”管理,势必增加Uber的运营成本,有可能成为压垮Uber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与其这样,不如抽身做好符合自身设定的市场。二是能够直接拿到近70亿美元的现金加10亿美元的直接融资(此为市场传闻),甩掉了包袱,点燃了发展的二级火箭,资金面上得到极大自由。第三,对滴滴来说,甩掉了Uber这个最强有的对手,将垄断中国市场,投资人终将获得丰厚的报酬。

所以,资深评论员李方认为,这其实是双方划分市场的一份协议。最终的结果是,全球网约车市场被划分为两个:中国市场和中国之外的市场。滴滴垄断中国市场,Uber垄断中国之外的市场。

根据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中国IT研究中心(CNIT-Research)近日发布的《2016Q1中国专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一季度专车市场整体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滴滴专车以85.3%的订单市场份额居行业之首,Uber、易到用车及神州专车则分别以7.8%3.3%2.9%位列二、三、四位。滴滴、Uber合并后,将占据中国市场的93.1%,占据绝对垄断地位。

垄断对于消费者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过去的出租车市场由于权力垄断,缺乏竞争,政府严控牌照,造成了出租车行业的供不应求。出租车司机们下雨天不接客、天晴大太阳不接客,路远了不接客、路近了也不接客,交班不接客、不交班有事也不接客。即使侥幸上了车,绕远路、态度粗鲁、开快车斗气车、临时加价、半路甩客等现象,几乎每个消费者都遇到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垄断,只要有牌照在手,出租车公司完全不考虑消费者的体验,同时极度压榨司机,只收钱不提供劳动保障,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有竞争才是好事。跟消费者讲情怀是没用的,只有实实在在的优惠才能打动他们。为了争夺市场,滴滴、快的、Uber都曾经用过补贴、打折的方式给消费者和司机极大的优惠,甚至可以免费乘车。在这个平台上,曾经任何人都可以接入,宝马、奔驰、奥迪等豪车一度纷纷加入,用户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享受到了上帝般的感觉。

网约车平台形成垄断,后果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将一模一样。随着规模的扩大,网约车市场已经出现了服务品质下降的趋势,司机资质把关不严、行车安全、人身安全、临时加价、不识路等问题同样频频出现。对于这些问题的投诉,网约车平台并未能进行有效处理,往往把责任推给司机。当市场处于竞争状态时,消费者对投诉处理不满,还可以用脚投票,选择另一家提供同样服务的网约车平台。而在一家公司获得了绝对垄断市场地位的前提下,消费者的选择权就无法得到保障。

消费者已经被补贴大战养肥了,一旦市场出现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的企业,养肥了猪就该拉出来宰了。有首网红歌是这样的:“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昨天享受了多少补贴,今天就要加倍奉还。按照Uber的盈利模式,打车费用的20%要上交给平台,这意味着进入收割阶段的中国网约车市场,叫车成本将必不可少地上涨。

除此之外,垄断形成之后,将提高后期竞争者的进入门槛,形成垄断壁垒。绝对垄断地位将赋予企业打压任何竞争者的绝对权力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赢家通吃”的格局,连第二名都难以生存。这不利于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市场创新。白衣飘飘的创新时代或许将成为过去,未来将成为资本和权力的舞台。

然而,垄断地位不是想有就有的。国家《反垄断法》第13条第3款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分隔销售市场或原材料市场的垄断协议;第21条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第25条规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出决定前,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第28条规定,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应当作出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

当年滴滴和快的合并,易到用车就曾经提出过质疑。不过在当时,网约车市场并未真正形成,谈垄断还为时尚早。但今日情况又大不相同,网约车的国家意见已经颁布,这标志着网约车市场正式形成,从此必须遵守国家法规,其中尤其是要遵守《反垄断法》的规定。

国家《反垄断法》总的精神就是两点,一要保护市场竞争,维护市场健康发展,二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一旦涉嫌违背这两条原则,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完全有理由开展执法调查。面对一旦垄断形成对消费者权益造成的潜在威胁,面对垄断形成对创业创新造成的潜在壁垒,国家反垄断机构不能坐视不管。

你们两家结婚了,问过婚姻登记处吗?

作者:李晓鹏

来源:晓看(IDxeyeview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