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揭开错误“面具” 党报罕见刊文驳斥6大歪曲史观
点击:  作者:宣讲家    来源:宣讲家  发布时间:2015-09-08 14:50:14

 

150908wq034.jpg

 

  有人习惯抽离历史场景、脱离历史逻辑,打着人性化的幌子解构历史,在重新包装中将历史碎片化,在鸡汤化中混淆基本的是非观。一些人热衷于民国范儿,却不知道那只是民国的精华版,忽略了历史不只是精英的幸福史。一些人用小清新的方式解读战争,用悲欢离合的煽情叙事取代大是大非,却不问历史中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815日,70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站在抗战胜利的历史节点上,关于历史观的问题依旧引人深思。这不,从八月初开始,党报就连续刊登了5篇文章,关键词就是历史观,鞭辟入里地驳斥了6大歪曲的史观。

 

  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历史、史观是毋庸置疑的。他多次强调,要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宝贵精神财富;多次比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多次要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就拿最近来说吧,730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那么,与此相对地、在市面上流行的一些歪曲的历史观又怎样伪装呈现的呢?党报又如何逐一批判的呢?学习大国带大家揭开那些错误史观的面具

 

  1、以想象化的方式消费历史

 

  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日神剧: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石头打飞机……让我方装备能力超过蝙蝠侠,把敌人描绘得近乎弱智,这不仅是对严肃庄重历史的曲解,更是对浴血卫国先烈的不敬。也难怪有人质疑,这种缺乏常识和底线的戏说恶搞,究竟是艺术创作,还是消费历史和民族情感?

 

  2、以鸡汤化的名义轻薄历史

 

  有人习惯抽离历史场景、脱离历史逻辑,打着人性化的幌子解构历史,在重新包装中将历史碎片化,在鸡汤化中混淆基本的是非观。一些人热衷于民国范儿,却不知道那只是民国的精华版,忽略了历史不只是精英的幸福史。一些人用小清新的方式解读战争,用悲欢离合的煽情叙事取代大是大非,却不问历史中的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3、以主观化的态度曲解历史

 

  有人习惯观点先行,以立场决定对事实的取舍,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一些人常常用主观臆想去改写中国历史,打着还原历史旗号,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热衷于把某一个历史时期美化成黄金时代,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这些做法,把历史当成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既不符合历史潮流和基本史实,也无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4、以虚无化的手法解构历史

 

  虚无主义历史观具体体现为:第一是在说事时,改变历史结论,美其名曰新视角,其实是强词夺理为我所用。比如,提出如果不搞五四运动”“如果不打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抗美援朝,以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推演,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再比如,罔顾历史条件和历史真实,提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殖民地统治有助于提高中国人素质等等,都是无视史实信口开河的谬论。

 

  第二是在论人时,颠覆历史评价,美其名曰复杂论,其实是要瓦解道德基础。比如,好人不好,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相反,坏人不坏,慈禧是优秀的政治家,李鸿章妥协投降是争取国家利益,袁世凯也被赞为为中国找出路

 

  第三是在讲史时,歪曲历史规律,美其名曰再思考,其实是要将历史一脚踢开。比如,把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认为儒家充满奴性,道家安于现状,法家崇尚专制,毫无可取之处。再比如,宣扬告别革命论,抹杀、贬损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一切进步运动,从而否认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5、以庸俗化的姿态抹黑历史

 

  现实中一些人却无视历史精神,典型的表现就是告别崇高”“消解意义,把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事件矮化为权谋”“宫斗,把那些承载精神信仰的英雄人物丑化为投机派”“野心家,把个人利益满足作为解读历史、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尺。史实因而变得暧昧低级,史识则因而变得庸俗含混,历史变成了少数人博取财富和权力的写照。

 

  历史庸俗化还表现为:把历史异化为蝇营狗苟的厚黑学、勾心斗角的权谋术,从历史中打捞的是残渣而不是精华,汲取的是糟粕而不是养分,关注的是如何靠机心取巧,而不是怎样为正义代言。进而把一切历史行为庸俗化、历史人物污名化,为理想献身的英雄不存在了,为民族大义奋斗的群体不存在了,那些照亮人类心灵和精神的理想信念也不存在了。

 

  6、以娱乐化的言行调侃历史

 

  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轻盈、生动、鲜活的历史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

 

  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有文化工作者把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有专家学者把浅薄当学术,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当创新,穷尽资料只是为了证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这种娱乐示范,同样会产生愚乐效应。

 

  站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节点,往回看,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