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时事热点 > 阅读信息
郭松民 | 《周恩来回延安》:裂隙撕裂了感动
点击:  作者:郭松民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9-05-29 09:49:12

 

       裂隙的不断蔓延,有可能导致一场真正崩塌。

01

今天终于看了《周恩来回延安》。

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导演兼主演刘劲的诚意之作,观众能够感受到,刘劲对自己的作品和所扮演的角色是虔敬的。

影片也不乏亮点,其中关于知青的桥段,就一反几十年来伤痕文学、伤痕电影的俗套,知青的精神面貌不再是幽怨痛苦,而是充满激情和正能量。影片两次出现毛主席手书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字样红旗的特写,这可以说是一个突破。

 

02

当然,有些桥段由于过于刻意而显得矫情了。

比如,为了显示小平同志对总理身体的关心,卢奇扮演的小平同志在陪同周总理和越南领导人进行彻夜谈判之后,对总理说,我观察到你一夜用了多少次冷毛巾、多少次热毛巾、多少次滚烫的毛巾擦脸,等等。给观众的印象是小平同志的精力完全不在谈判上,只是在注意总理擦脸了。

其实,这并不符合小平同志举重若轻的性格,他不是一个在意细节的人。

03

还有一个问题,这不是本片独有的,而是领袖题材的影视作品所共有的:老百姓一见到领袖就会望之若神,大喜过望,手足无措,甚至惊惧。总而言之,是通过老百姓的失态来反衬领袖仰之弥高的地位。

老实说,这样表现领袖和群众的关系,并且是用一种欣赏和肯定的态度来表现,我看得非常尴尬,这也不符合领袖与群众关系的本质。

我们看毛主席、周总理接见群众的纪录片,应该说尊敬和欢喜都是普遍存在的,但群众也保持了自己的自尊。

这里,确实存在一个主创人员如何看待群众的问题:尊敬他们,还是蔑视他们?这决定了如何表现他们。

在早期苏联电影当中,这一点处理得比较好。记得《列宁在1918》中,就有工厂女工在列宁演讲时当面向他抱怨粮食不够吃;在《列宁在十月》中,也有乡下农民终于看到列宁后恍然大悟,这就是列宁?一个普通的人!

革命领袖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他们是人民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的,他们和人民是一体的。

 

04

这部电影,刘劲是努力想避开那些充满争议的重大历史问题,而走一条文艺、温情和悲悯的路线,诉诸于观众的情感而不是诉诸于头脑。

我只能说,刘劲并没有取得成功,或者说,只是在很小的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虽然有的观众看了以后也觉得感动,但没有形成口碑效应。

为什么呢?因为周总理并不是那种被动地卷入历史大潮,被历史推着走的消极角色,他本身就是历史大潮的弄潮儿,他是积极主动参与创造历史的巨人之一。

对这样的人物,在没有理清历史脉络的时候,一味的温情和悲悯,就会遇到无法弥补的裂隙和失衡。

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这是整部电影的叙事前提;在革命胜利24年之后,延安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肚子,这是影片不断呈现的现实这一现实本身就构成了对革命的反讽,也构成了对最重要的革命领袖之一、革命胜利后又始终担任共和国总理的男主人公的反讽,这就使影片所预设一切温情和悲悯都显得苍白、甚至虚假。

这是影片无处不在的裂隙,它布满了整个银幕,不断撕裂你的感动和伤感,使之无法持续,更不要说沉浸其中了。

 

05

不能否认当时延安百姓的生活仍然是艰苦的,即便到了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仍然说不上宽裕。

如何展示困难、解释困难、面对困难,这是一个问题。

刘劲选择了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

饥饿的农民,像一群饥饿的小老鼠那样,即便是在总理面前,也毫无尊严地急急吞下一碗碗小米。他们已经隐约不安地感到,这种难看的吃相,可能已经包含了对请他们吃饭的主人的某种控诉,不过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而只是在遗憾没有带婆姨和娃一起来。

尽管曾经和革命领袖朝夕相处,但他们不像是在革命圣地,经过革命大潮洗礼的有主体性和自豪感的人民,在刘劲的镜头中,他们仍然是鲁迅笔下闰土式的农民,他们知道自己被苛待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没有得到回报。每人带一碗小米饭回家这对他们来说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嘲弄,但他们出于自己的善良、懦弱,还是愿意含着泪说我真的吃饱了,我过得很好。

06

困难,是一种坚硬的存在,回避是不应该的。

但是,困难应该被历史主义地展示,而不应该被自然主义地展示。

如果排除了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被霸权国家封锁和围堵、排除了为避免近代陷阱而不得不选择一条高积累,低消费的快速工业化道路、排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战胜和改善,排除了新中国为了打破围堵而不得不卷入几次局部战争(周恩来回延安就是为了陪同正在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的越南领导人,中国为这场战争投入了大量资源,因为美国对越南的入侵明显也是围堵中国的一个环节)……

对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展示,仅仅借延安地委干部之口将这一切归咎为阶级斗争这对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者、建国者公平吗?

如果阶级斗争就是导致饥饿的根源,那岂不是包含了对革命本身的否定吗?延安是革命圣地,当年周副主席他们在延安干革命,不就是在搞阶级斗争吗?

刘劲似乎没有意识到,裂隙的不断蔓延,有可能导致一场真正崩塌。而崩塌之后,所有的温情与悲悯,都荡然无存。

 

07

2017年,中国上映了一部以丘吉尔为主角的电影《至暗时刻》。观影之前,我对影片会美化丘吉尔早有心理准备,但看到最后,居然还是有些许感动!

为什么呢?尽管丘吉尔是一位抽着名贵雪茄、喝着红酒、对美食大快朵颐、像罗马皇帝那样穿着丝绸衬衫、大腹便便的战时首相但他毕竟在最困难的时候激励了英国人,鼓舞了英国人面对纳粹入侵威胁时抵抗到底的决心。

但在《周恩来回延安》中,观众只看到了一个忧伤的、沉郁的、怀有深深负疚心理的周恩来,他留给观众一个瘦弱的、孤单的背影,所有的人都知道他即将不久于人世了。

08

周恩来总理是19736月回的延安。

两个月之后,即19738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会上做了政治报告。

周恩来在报告中坦然承认,我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他的基调是乐观的,他引证马克思的话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指出——

 “二十多年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经验,就是依靠群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就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干劲、智慧和创造性。

1975113日至17日,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做了更加乐观的判断。

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

 “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周恩来说——

 “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周恩来最后号召——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黄钟大吕一般的声音!

这才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应该具有的基调。

刘劲老师为什么不在开写剧本之前,认真读一读周恩来总理的这两份最后的重要报告呢?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