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人生益友 > 励志修养 > 阅读信息
面对谣言,如何避免“他说的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点击:  作者:吴晓波    来源:正略书院  发布时间:2016-05-26 08:41:19

 

 

  如今的社交网络里,有一组有趣的对立。

  这厢是热点天天变,雷洋案件、川普提名、谷歌I/O、小英演讲,热度就像北京人民朋友圈里的彩虹和蓝天,来得快,去得快。

  那厢是谣言永流传,什么杨幂被曝离婚、华为外迁传闻、杨絮其实是虫卵、榴莲牛奶吃死人,谣言辟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和父母辈的微信聊天中,类似《紧急通知!……》《险些丧命!……》《很多人都忽视……》的文章,我们都没少见过。这些谣言骗不到我们,却总有一些可以。不信?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 有没有一闻即晕的迷药?

  ★ 有没有某种方言当年险些成为“普通话”?

  ★ 处女座是不是都比较龟毛?

  如果这些问题你仍然“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或许应该看看本期M周刊——从鉴别谣言开始,建立一套 批判性思维

  周刊君将从 如何评估陌生信息、最容易被忽视的逻辑谬误、逻辑思维锻炼游戏三方面入手,和大家一起练习“不轻信”“不盲从”。

  No.1,如何评估陌生信息

  我们很少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被骗,难就难在,如果我们外行,该如何鉴别谣言?简而言之,分为三步。

  1、产生怀疑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实在没必要时时刻刻对外界信息紧绷着神经,但是以下情况,应当首先引起我们的怀疑:

  ① 诉诸情感:

  当你看到“血的教训”(恐惧)、“转给亲友”(关怀)、“罪魁祸首”(愤怒),抑或是“弱华阴谋”和“健康传说”时,探测谣言的小雷达就该竖起来了。

  

  因为就像那句法律格言所说的:当事实对你有利时,多强调事实;当法律对你有利时,多强调法律;当事实和法律都对你不利时,敲桌子把事情搅浑。 诉诸情感属于典型的“论据不够,敲桌子来凑”的行为。

  ② 来源模糊:

  任何时候,遇到“专家说”“研究表明”“XX大学教授”“X国医生”这种没有详细说明人物或研究课题,难以核实的情况,一律当作没这个专家/研究。

  例如:切奇先生是一位意大利儿科专家,他在北京坐诊两年间,观察到了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

  一路读来顺理成章,也让人对接下来的“怪象”充满期待,但是仔细想想,这位切奇先生的权威性如何保证?和众多广告中曾以不同面目出现的“威廉博士”有什么区别?

  

  ③ 语言风格:

  强烈语气和肯定词适合传播,却有悖科学的怀疑精神,所以这里有个小窍门。

  真正的专业人士说话往往是谨小慎微的,他们会说“现有证据不足以支持……的结论”,而不会说“不可能”;会说“不能排除……因素的影响”,而不会说“直接导致”“问题就在这里!”因此 话语越是斩钉截铁,越是值得怀疑。

  ④ 细节纰漏:

  谣言传播者都喜欢添油加醋,但由于他们原本就是一知半解,所以添着添着就会漏出破绽。这就给了我们鉴别的好机会。

  例如: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已经内部宣告破产,相关条文已经发布……

  

  如果你注意到“内部”,想起破产似乎应该由人民法院宣告。

  如果你注意到“分行”,于是怀疑分行有资格破产吗?

  如果你注意到图片里的8000万,想起自己买理财时看到的产品规模都是亿元起步。

  那么这条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即便这些都不知道,你也不必担心,只要产生了怀疑,我们还是有办法查清真相。

  2、善用检索工具

  心中有疑,查证不难。毕竟,现有的微博、朋友圈谣言水平,大都没有高到对照专业信息都无法分辨真伪的地步。

  ① 文字溯源

  比如,当你看到一句“名人名言”:

  卡梅伦:“我要是进了老百姓家,抱着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报》的标题会是英国首相以无耻的眼泪换取选票。而《太阳报》标题则会是英国首相和私生子相认。”

  

  这段话流传甚广,甚至一些知名媒体也曾引用。但既然给出了原文,核实就不是难事。

  根据原文一路追溯,查找出处,中英全文对照后就会发现,这句是好事者杜撰的。

  ② 图片反向搜索

  比如,当你看到一张奇怪的图片:

  

  怎么看都像是海底拍摄。这时可以用百度、谷歌或Tineye图片搜索,就会发现,它确实是海底生物。

  ③ 搜索引擎骗人

  当你查到的结果本身就是谣言,或者虽然结果不是谣言,却无益于你解决困惑时,事情确实比较棘手。在这里周刊君只能建议,尽量用Google英文搜索,这样返回的搜索结果质量较高。

  至于怎么用Google,当然是靠VPN啦,年轻人可要练好网络时代的基本功哦。

  3、求助科普权威

  如果自己真的无力辨别谣言,可以向一些公信力较高、经常辟谣的微博账号求助。

  如@谣言粉碎机、@博物杂志、@丁香医生等,先用关键词搜索他们的过往微博,很有可能他们已经辟过相关谣言了。如果还没,再来发问。

  此外,还可以多关注他们的微博,能起到谣言流行之前打预防针的效果。

  No.2、经典逻辑谬误

  上述针对谣言的处理步骤,只能治标,远不能说治本。抵抗谣言的关键在于批判性思维,在于你不能每次听到一个信息,第一反应都是点头、吸收,“他说的好有道理”。要做《奇葩说》里的选手,不能做《奇葩说》里的观众。

  而建立批判性思维,需要按部就班:

  ① 论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 论据是真的吗?

  ③ 论据能支持结论吗?

  我们在第一部分讨论的内容,其实是步骤②,辨别论据的真伪。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步骤③,论据与结论的关系。

  讨论之前,先来看一则笑话:科学家对着跳蚤喊道:跳!跳蚤跳了起来。然后科学家把跳蚤的腿都截掉,再喊:跳!这次跳蚤没跳起来。于是科学家得出结论:跳蚤的耳朵长在腿上。

  显然,我们一眼就看出了论据和结论间的逻辑谬误。但大多数时候,逻辑谬误隐藏得更深,更难发掘。

  1、幸存者偏差

  什么是幸存者偏差?简单说,就是 当我们观察某项统计结果时,没有意识到那是筛选后的结果,于是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如,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传说:有毒蛇出没之处,七步之内必有解药?——因为七步之内没有找到解药的人都死了,能活着带回这则经验的人,都已经被“运气”筛选过。

  

  当我们只聆听成功者的经验时,就容易犯下这类逻辑谬误。也许失败者也做了同样的事,却没能因此成功。

  2、对立成因

  所谓对立成因,也很简单,就是 当我们倒推某件结果的原因时,往往能得到多种都合理的解释。

  例如,为什么青年人的自杀率比老年人高?——常见的解释是,青年见识少、心理素质较差,所以遇到一点小事就寻死觅活。

  

  但也有可能是这样:群体中有些人心理素质较差,年纪轻轻就选择了自杀,根本活不到老年,自然就没机会抬高老年人的自杀率了。

  由于对立成因常常和某种成见绑在一起(比如青年人心理素质差),因此特别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尤其需要注意。

  3、滑坡谬误

  滑坡谬误,是指那类“一个马蹄钉亡了一个帝国”类型的论证, 把因果关系中的可能性上升到必然性,于是引发某种恐怖的结论。

  例如,如果我们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那么亲兄弟、亲姐妹的婚姻也没什么不可以。(毕竟没有生育致畸风险)于是父子也可以,母女也可以,这就会导致伦理关系的崩塌。

  事实当然不会这样。就像丘处机路过牛家村、潘金莲误打西门庆,不是中国近代化落后原因一样。

  

  即便论据是真的,即便结论合乎我们的心意,也应该用逻辑去判断,论据是不是在论证结论。在这里周刊君只能列举几种最容易被忽视的逻辑谬误,但全方位的批判性思维锻炼,还是要靠日常一点一滴的注意。

  No.3、逻辑思维锻炼游戏

  有几种很简单的逻辑思维锻炼游戏,可以让我们练习避免上述常见谬误。

  1、估算练习

  尝试在仅仅知道常识的前提下,估算一些宏观数字。

  例如:不用纸笔,不查资料,估算中国人每天会说多少句脏话。

  解答过程,你会发现需要进行一系列假设,最后用 A × B × (C ×D + E ×F) 的形式得到答案。比如估计10岁以下的儿童几乎不说脏话,而他们约占总人口的1/8,而后按照不同年龄层依次计算他们的每天脏话总量,最后加总。

  这样估算的结果可能和真实数据相差颇大,甚至只是估对数量级都算精准了。但这种估算练习可以锻炼我们面对陌生、复杂、无头绪的问题时的处理思路,不至于轻易被荒诞的谣言牵着鼻子走。

  2、归因练习

  寻找媒体中的统计研究和结论,试着反驳它们。

  例如,有统计结果称,常运动的人,薪水比较高。他们给出的原因是,运动导致身体好,精力旺盛,于是工作表现出色。

  但,会不会是薪水高导致有钱&有闲去运动呢?

  会不会是薪水低的工作本身就包含了大量体力劳动,因此不必在下班后运动了呢?

  常常这样思考,才不会被外界信息轻易左右。这需要强大的内心,不纵容自己偏爱某种结论,也需要勤奋的头脑,不放弃独立思考。毕竟,独立思考很累人的,我们习惯做羊群。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