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史料 > 阅读信息
魏胜权|激情岁月里的父亲
点击:  作者:魏胜权    来源:红色典藏和文史资料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9-07 23:35:39

 

编者荐语:

文章作者 魏胜权先生不仅是一位资深红色收藏家,更是一位红色文化的传承者。 他深入挖掘毛主席像章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并撰写了多部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如《写给永远的毛泽东》等,为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宝贵力量。

 

2024年清明时节,我和夫人给父母亲扫墓,看到墓碑上的刻字,才意识到今年是父亲100周年诞辰。

 

父亲离开我们20多年了,父亲生前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我知道甚少。在我成长的那个年代,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很少顾家,所以小时候我们兄妹四个都是跟着奶奶生活。

 

一、父亲的阅历是在档案里了解的

 

我们兄妹四个,我是老大。作为儿子,为了更多地了解父亲,了却心中的遗憾与愧疚,清明节后的第二个星期一,我来到了武陵区档案馆,馆里管理档案的小李非常热情,很快就将父亲的档案交到我手里。就这样,我在档案查阅接待室整整呆了一个上午,父亲的经历才逐渐清晰。

 

父亲是1924125日出生,取名魏东顺。19322月至19332月,在市城东近郊的皇经阁新家庙读私塾,第二年又在东门外的观音寺学校度过了一个学年。在那积贫积弱的旧社会,能够上两年学堂的农家孩子是为数不多的,之后辍学在家务农。由于父亲有点文化,十五、六岁就进城在日本的戴生昌公司当学徒,学会了开轮船,生活自食其力。19463月,父亲进入中央银行常德分行开汽车,这在当时年轻人当中,算是凤毛麟角了。19497月下旬,常德解放的前几天,银行安排父亲开车送行长去湘西,在沅陵被土匪劫车,行长不知去向,父亲辗转徒步回到常德,也不敢回银行报备,只得另谋生路,到桃源县城的民力米厂干活。在桃源,父亲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也遇到了在纱厂工作的母亲,两人喜结连理,开始了新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在父亲的档案里有一份19885月市委组织部的关于《国家干部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认定卡》,卡中有1991103日写的加盖公章的批复,即“经部务会研究,认为魏东顺同志参加革命工作时间应为一九四九年九月”。

 

 

▲ 1955年正月春节,祖母、父母与半岁的我

 

在百废待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建国初期,父亲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1956年,父母带着两岁的我举家迁往常德,是年10月,父亲转为国家干部,在市轮渡公司工作。1959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调往常德市钢厂工作,这期间,先后两次出席市先代会,评为优秀党员、五好干部。1963年又调回市轮渡公司担任党支部书记,这一年公司被评为常德市先进党支部。1964年,父亲调常德市华晶玻璃厂,任党支部书记。196612月,调常德市轴承厂任厂长。197010月,调任市仪器厂党支部书记。19733月,调任常德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厂长、党支部副书记。19758月,调任常德市机械修配厂厂长、党支部书记。需要说明的是,父亲每到一处任职,都是从无到有,筹建新厂。19778月,父亲调任市机械电子工业局任副局长直到退休。那时,父亲带的徒弟多,调动的单位多,人缘广,所以都叫他“魏司令”。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一机部、省机械厅及市领导来常德变压器厂视察,我父亲(左一)陪同

 

1998913日父亲病逝,享年74岁。局里举行了追悼会。那晚,父亲生前好友来了不少,仅挽联就送了近200个,母亲无比欣慰地对我们说:“您爸爸辛辛苦苦几十年,组织上对他评价那么好,来的朋友这么多,他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的,应该安息了。”时隔多年,一次遇见省水利厅原厅长戴军勇(曾任武陵区人民政府区长,1988年常德市改为武陵区),他对我说:“你父亲在常德工业发展史上是有很大贡献的,遗憾的是我当时不知道他病逝的消息,不然的话,我是应该去悼念的。”

 

父亲的经历见证了常德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那个激情岁月的年代,他就像一头拓荒牛,任劳任怨,默默耕耘,他更像一个旋转不停的陀螺,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体现了对党、对国家的忠诚担当。尽管荣誉满满,政绩卓著,但他从不自傲,从不摆功,从不向组织伸手,组织上多次调动要他去建厂创业,他都无条件服从,从来不讲价钱,认为这是党组织对自己的信任。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父亲的严厉是在生活中感受到的

 

幼年时代的我,虽然没有像现在的小朋友那样,由父母亲带着逛公园、度周末,但也有两次深刻的回忆。一次是我九岁时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六岁的弟弟到父亲的工作单位去玩,那时父亲在市轮渡公司,我看见父亲的办公桌上有一个好大的望远镜,非常好奇,就拿起来瞭望,从望远镜里看到德山的宝塔近在咫尺,高兴得叫了起来,这时弟弟也争着要看,望远镜不慎掉到地上。父亲见状,不问青红皂白,朝我就是一个耳光,打得我头昏眼花,双耳短暂失聪,并喝斥我们回家。

 

另一次是我上初中时,买了一把二胡,周末的一天,我在家里正拉得起劲,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回来了,他看见我不由分说,一把夺过二胡,狠狠地摔在地上,砸得粉碎,并朝我恶狠狠地说:“你哪里学的剥削阶级臭‘板眼’(常德方言,生活方式的意思)!你还当起少爷来了!”从那以后,父亲规定我寒暑假或者星期天都要到母亲工作的水上运输公司去干活。我还记得那时在临近沅江三官殿码头的运输公司仓库里,和一些大一点的小孩一起背水泥、抬棉包、搬运副食品,那一年暑假里我挣了13元多钱,解决了我和弟弟、两个妹妹的学费。父亲知道后对我说:“这才像劳动人民的儿子!”这也是父亲第一次夸奖我。其实小时候,我还是很努力的,1964年就被评为常德市的“红色少年”,1965年是学校少先队大队长,1970年读高中时加入共青团,是全市“文革”后整团建团恢复团组织后第一批入团的。是年,我还出席了常德地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741217日,父母亲和我们四兄妹合影

 

三、父亲的品格在言传身教中影响着我们

 

尽管父亲调动的单位多,手中也有一定的权力,但逢年过节,我们家从来没有人上门送礼,更没有人请我们下馆子、逛商店。倒是有一次,父亲设家宴,摆酒席请了一次客。

 

那是1966年,组织上指定他筹建常德市轴承厂,几经努力,父亲从上海、哈尔滨调来几位技术人员到常德安家落户。那时,办厂没有招待费用,城里也没有合口味的餐馆,父亲自己掏钱,张罗奶奶买菜,妈妈掌勺。我们兄妹几个见家里来了客人,在屋里转来转去,像过年一样兴奋。开饭了,父亲却没有让我们上桌,而是奶奶和母亲哄着我们到厨房里端着碗,啃萝卜干、咸菜咽饭,两个妹妹还委屈得哭了起来。等散了席,父亲陪客人走后,我们兄妹几个都争先恐后地品尝这吃剩下的美味佳肴,谁知刚吃到嘴里,都嚷开了:怎么这鱼,这肉都是甜味,怪不好吃!于是,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怏怏地走开去。

 

父亲一辈子不会骑自行车,虽然他调动的单位多,但不管距离远近,还是刮风下雨,父亲上班都是徒步行走,行色匆匆,头上总是顶着一条褪色的旧毛巾,用它既擦汗,又抹雨,也遮阳,身上穿的就是工厂里发的蓝色工作服。在我们兄妹四人的印象中,父亲影像定格就是一个十足的老工人师傅形象。

 

父亲在市轮渡公司工作时,有一天一艘从下南门开往德山的轮船出了故障,而这趟的船票已经售出,父亲知道后立马赶来登上了船。听爸爸的同事讲,那天是农历冬至后的一天,寒风凛冽,只见父亲说:拿酒来!不一会儿,父亲举起一瓶酒,咕喽咕喽几口灌下去,然后脱下衣服就跳进刺骨的沅江,排除了故障,使轮船按时启航。

 

父亲有技术,又睿智,凡事亲自动手,工作上遇到难题从不回避,技术上遇到瓶颈从不畏缩,一旦出事,他主动担责,因此,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关系很融洽。父亲很开明,也很民主,经常召开“诸葛亮会”,集思广益,大家无话不谈,所以组织上才频繁调动他创业建厂。

 

习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父亲身上诠释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干什么都没有。在那激情岁月里,从他身上总能看到铁人王进喜的影子,正是由于有了千千万万个他们地创业、敬业、守业,才夯实了当代中国腾飞的基础。

 

四、父亲的朴实风趣是与生俱来的

 

我读初中时有一年暑假里,我在父亲筹建的轴承厂工地附近的池塘里玩耍,上岸后,不经意地朝工地那边望去,正好瞧见父亲和三、五个人朝这边走来,中间隔着一条二十多米宽的水渠,我一高兴,一阵小跑过去,待我刚要喊父亲时,转念一想:不行,不能让父亲知道我在这儿。怕挨训,便躲在一棵树后观察着,只见父亲要下水趟过去,其他人则没行动,他们吆喝着劝我父亲不要抄此近道。可父亲不依,把脱下的鞋子、衣裤一卷,用一只手扶着顶上头,乐呵呵地趟着水朝这边过来,嘴里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我不禁笑了。心想,父亲真逗!

 

1972年我在韶山工作。一天上午,我在毛泽东故居上班,那天参观的人很多,我站在故居堂屋门外,手里拿着讲解棍,正准备组织一批观众进屋讲解。忽听见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声:“魏胜权同志!”我一愣,定睛一看。哟!是我父亲。父亲从人群中挤过来,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相逢喜呆了,望着眼前的父亲,我一时不知所措,还是馆里一位同事接过我的讲解棍,帮我解了围。我陪父亲在故居周围走走看看,父亲怕影响我工作,我们在毛泽东旧居前短暂相聚后,他就匆匆地离开了。临别时,父亲还神情庄重地嘱咐我:好好干!在这里工作光荣、幸福。

 

听父亲的同事讲,有一年市轴承厂搞厂庆,邀请父亲参加,当父亲走上主席台时,会场上几百号人掌声响起,经久不息。父亲满含热泪,不知所措,说不出话来,只见他深深地给大家鞠了一躬,那场景非常感人。在那个年代,父亲长期在基层一把手的位置上,但从来没有一点架子,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年纪大一点的就叫他老伙计,年轻一点的就喊他老倌子。文革受到冲击时,工人们里三层、外三层保护父亲,说他不是走资派,但是父亲拿起造反派制作的高帽子,从容地戴在头上,开怀地说道:“我头戴三尺帽,不怕砍一刀!”(意识是说:我问心无愧,三尺帽是砍不到我的头的。)父亲戴高帽游街回厂后,又下车间和工人们一起劳作。后来厂里的那些一时兴起、冲冲杀杀的造反派,不久便反戈一击,被父亲统战过来到生产第一线。所以十年文革,父亲领导下的工厂几乎没有停工停产,只有捷报(超额完成生产指标)、喜报(新产品正式投产,如某某型号的轴承)频传。

 

父亲的豁达开朗性格,彰显出他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是我一生的偶像和楷模,在我心里,父亲永垂不朽!

 

作者 :魏胜权,常德市委党史办原调研员;文章来源于武陵红枫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魏胜权|激情岁月里的父亲

    2024-09-07
  • 内容 相关信息

  • 魏胜权|激情岁月里的父亲

    2024-09-07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