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张黎明:村庙与戏台
点击:  作者:张黎明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2-08-12 10:24:30

 

 

城市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古老的乡村却依然背负精神的重负,深陷在传统的泥淖中踟蹰不前。尽管科学早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信仰的迷雾并没有从日常中散去,至少在我老家乡亲们的头脑中,鬼神仍然占据着相当牢固的地位。我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异类。

 

也许因为我童年、少年时热衷阅读宣传科学的书,或者说我真的接受了中学政治课上唯物主义的教育,总之在我十五六岁时,我就已经坚定地相信世界上并不存在鬼神。记得小时候遇到敬神一类的活动,大人们总是十分虔诚地烧香、跪拜,而我始终毫无敬畏之心,有时还说出一些冒犯鬼神的狂言,惹得大人们十分生气乃至呵斥。我的这种从小就不信神的态度,一度引起奶奶、母亲的担心,生怕这种牛心古怪的脾气,会给我之后的人生带来什么灾祸。然而无神论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我的心灵,大半辈子到访过许多民俗或宗教场所,见过无数尊高大威严的神像,但我只是一个观光赏景的游览者而已,从来没有作为香客去做过任何敬拜。不信鬼神,也从不算命,一切从科学出发,这就是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我的这种信念或信仰,至今让我与我的乡亲们貌合神离,格格不入。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意味着对他们的背叛?虽然在血缘上我与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我也一直想真正地融入他们,倾听他们卑微的欢乐或痛苦,然而在精神上,我却总是与他们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约每一个村都会有一座庙,其中都会供奉着一尊神,有些村庙里的神还不止一个。这些神当中有玉皇大帝、观音菩萨,也有关羽、岳飞这些历史人物,甚至还有孙悟空这样的文学形象,总之是来历不凡,各有一套动人的说法。村庙的功能和用途,简而言之,就是给人和神提供一个可供交流的平台,谁有什么重要的愿望不容易实现,或有什么难言之隐装在心里不踏实,就到这里烧几炷香,朝神像磕几个头,祈求神灵保佑或化解,心里也就释然了。不过,传统的农民秉持实用主义,一般并不专门信服某一个特定的神,而是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总之是礼多神不怪。因而,每一个村庙里所供奉的神一般也都不一样,究竟主要供奉哪一尊神,可能与先祖们的崇拜偏向或现实需求有很大关系。

 

比如,我老家的村庙供奉的是关羽,村上人也称其为关公庙。这庙究竟从何时就有了?没有人能说得清,年纪最大的长者说他能记事时,就见到那庙已经在那里了。为什么会供奉关公,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神?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我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修梯田时,曾经从地里挖出过许多锈迹斑斑、尚未完全分化掉的马刀,以及村上遗留着一处大约能容纳数百人避乱的土城堡来推断,此处在古代某个时候曾经是拼杀激烈的古战场,因而村庙可能修建于战乱年代。那时的先民常常受到匪祸袭扰,生死就在旦夕之间,虽然一般认为玉帝、菩萨法力无边,但毕竟没听说过其能上阵御敌,于是惯使一把大刀、威风凛凛的关公,便被先祖们从戏台上请下来,到我们村庙里来做守护神了。但这只是先祖们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庙修建了,神也请了,香也烧了,灾难却并没有被挡住。就说我家吧,1957年夏天,不知建于何时的那座土城堡,其脚下的山体突然大面积滑坡,也致使土城堡发生垮塌,造成我爷爷与其他几个人遇难,当时他们正在维修通往水泉的山路。而据奶奶说,爷爷正是那种虔诚地相信神灵,每年都不忘去庙里烧香拜神的人。

 

“文革”中破“四旧”,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掀起了强劲的拆庙风,我们村及其周边村里的庙都被拆掉了。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各地恢复了民俗与宗教活动,原来被拆掉的庙也陆续得以重建。现在到乡村去你会发现,所有“文革”中被拆掉的庙,又都原模原样地被恢复了,而且显得比原来更加豪华和气派。我作为无神论者,对于大规模重修村庙有不同意见,因为这不仅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观念相悖,同时也耗费了一定的物力。但一想到自己有不信神的自由,别人同样也有信神的自由,况且这些庙一般也都由民间信众捐资重建,因而我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我在这里并不想说村庙到底该不该重建,而是想说说与庙关系十分密切的戏台,到底该不该再与庙重建在一起。

 

戏台,也可以称之为舞台,即专供演戏或举办其他文艺活动的设施。听熟悉乡村民间文化的专家讲,过去农村的戏台,是不能随便修建在某个地方的,而必须作为庙的附属物,一律修建在庙旁。也就是说过去的戏台,主要是为敬神、娱神而修建的,唱戏是取悦于神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看戏不过是沾了神的光,顺便搭车娱乐一下。但现在是新社会了,新社会也已经有70多年历史了,如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戏台或舞台的主要功能、作用,定位在服务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上。这样一个本质的区别,决定了戏台作为村上重要文化设施,应该与村委会、学校等修建在一起,也就是建在村上政治、文化中心才合适。这样不仅搞起文艺活动来方便,没有演出时还可以将舞台挪作他用,避免长年闲置而造成浪费。农村戏台使用率非常低,一年唱戏一般都不会超过两次,但戏台又不是一般的建筑,其在设计、材料等方面都有特殊要求,因而造价比一般建筑要高很多,缺乏经济实力的村子往往承受不起。

 

我上小学时,正处于“文革”中期,村上的舞台恰好与学校修建在一起,应该说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舞台的使用率问题,还节约了有限的建设资金。将舞台与学校修建在一起,应该是一项十分完美的设计,唱戏时舞台从前面打开门就是戏台;不唱戏时关闭前门,从后门出入就是教室,这样可以让舞台一物二用,一取两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教室就设在舞台上,而舞台正门前面的空地就是学校的操场,唱戏时正好供观众站立。而且,那时村委会(当时叫大队队部)也正好就在学校旁边,村上开群众大会时,常常也将舞台作为主席台使用。将舞台与村学、村委会、卫生站以及供销社等建在一起,在那时农村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是村上政治、文化建设的一种标配,记得我舅舅、姑姑家所在的村子都是如此。

 

然而,这样一种本来十分合理、协调的格局,却随着村庙的重建被打破了。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老家一带的农村经济上取得一定的发展,由此也催生了一股重修村学、村部的热潮,自然也相应地涉及到重修舞台的问题。以前村上的公共设施,限于财力一般都十分简陋,况且大部分现在都破旧不堪,无法再继续使用,现在经济上宽裕了一些,新修时普遍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2000年前后,我老家的村子重修小学,规划了一栋三层教学楼,建设费用预算40万元。虽然当时村集体并没有多少积累,向上争取资金也是僧多粥少,但由于我们村是全乡乃至全县有名的建筑工匠村及苹果栽植村,不仅出了好几位有名的农民企业家,甚至还出了一位在海外经商、在县上设立过奖学金的华侨,结果村委会振臂一呼,村民以及有关系的人纷纷捐款,资金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过了几年,村上又张罗着重修戏台,预算大约17万元,仍然通过动员公众捐款解决了建设费用。

 

然而令我诧异的是,新戏台最终不是修建在村委会旁边,也不是修建在村文化广场,而是又与村庙修在了一起。“文革”中毁弃的村庙,重修时仍然建在原来的地址上,位置在村庄西南方向的沟边,不仅偏离村上中心地带,而且距离村委会也比较远。这地址最初是由阴阳先生勘定的,据说谁也不能随意变动,否则便会灾祸临头。不光是我们村,重建舞台时仍然建在村庙旁,几乎所有的村都是如此,仿佛接受了一个统一的命令。如今从我老家一带的村庄走过,几乎家家都是崭新的砖瓦房,有些人家还是两层的小洋房,的确呈现出一片富足的景象。然而你如果细看,便会发现这些新院落的门楼,无论装饰得多么堂皇气派,大门却多数都是斜着开的,如同一个脸蛋还长得不错的人,嘴巴却像中风了似的歪在一旁。不熟悉乡村民间社会内情的外人,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会如此,这其实都是阴阳先生的“杰作”。村上的戏台,在离开了村庙几十年后,如今又返回村庙旁,回归到它最初敬神、娱神的本位,自然也是阴阳先生的“功劳”,由此你不能不感叹迷信力量的强大。

 

其实,最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村委会作为基层政府的延伸,不能按照科学、先进的文化观念,决定将舞台修建在村委会旁,而是失去应有的立场,竟然听从或迁就民间落后的意见,按照迷信的要求或阴阳的标准,将舞台重建在村庙旁,这样的结果实在令我悲哀。时间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为什么迷信的力量在乡村仍然那样强大呢?为什么我的乡亲们,白天可以来到村委会,兴致勃勃地听专家们讲致富经,晚上则又会悄悄地去庙里,虔诚地祈求神灵保佑他们挣大钱呢?为什么村委会可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却不能阻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信仰寄托到村庙里呢?我实在无法理解,科学与迷信,为什么会在我的乡亲们头脑中虽然处于矛盾状态,却又最终能达到一种奇妙的平衡?

 

对以上疑问,我思考了许久、许久,至今没有得到答案。

 

作者:张黎明,自由撰稿人;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张黎明:村庙与戏台

    2022-08-12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