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对印战争最大误判:张国华啥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敌人如此不经打
点击:  作者:静夜史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1-05-15 09:44:26

 

1962年的中印战争,在新中国五大对外战争中,虽然规模不是最大,持续时间不是最长,但却有着相当巨大的意义,尤其是对印度而言,此战成为其刻骨铭心的存在,这是以至于今日的印度依然将“我们已经不是62年的印度”挂在嘴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丑态洋相百出。

 

 

而指挥这场战争的前线总指挥,是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的张国华中将。

 

作为一个从井冈山走出的将军,张国华戎马一生,纵横南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在解放军风卷残云地解放全中国的历史性时刻,张国华又带领着从渡江战役一路挺进大西南的第二野战军第18军,开启了进军雪域高原的伟大征程。

 

按照毛主席的设想,进军西藏的最早方向选定在西北,但由于西藏国际地位极其重要,其中新疆和青海向西藏进军又存在很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印度等境外势力对西藏虎视眈眈,并煽动西藏当局在19497月驱逐国民党驻藏办事处,这坚定了毛主席出兵西藏的决心。

 

195012日,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决定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持进军西藏事宜,随后西南军政委员会在17日将任务交给了18军军长张国华,进藏主力为第18军副第141个团,西北军区则奉命以第12军组成骑兵支队和独立骑兵师,从青海和新疆两个方向予以策应。

 

 

此举令印度大为光火,作为被英国殖民了200多年的国家,印度从来对被殖民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开国总理尼赫鲁不仅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更是将英国在西藏非法攫取的权益算盘继承。

 

这是新中国绝不允许的,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就确定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原则,不承认外国势力在中国境内的一切非法权益,印度在西藏的所谓权益也自然不能免俗。

 

但作为被英国殖民过的国家,印度天生有着目空一切的迷之自信,对于新中国的抗议,尼赫鲁非但置若罔闻,还为了扭转被青藏高原压制的尴尬局面,将整个青藏高原纳入所谓的“大印度联邦”中。

 

所以,18军进军西藏这种打破西藏现状的局面,自然让尼赫鲁上蹿下跳。

 

 

不过,解放军的正义之举,绝不是尼赫鲁螳臂当车的拙劣伎俩能够阻挡的。所以尽管印度不断在国际社会颠倒黑白,甚至给西藏当局提供武器援助,甚至拉拢宗教人士,但都无济于事,尤其是1950年昌都战役结束后,西藏门户大开,西藏解放已成定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虽然依然嘴硬,甚至不自量力地以新中国难以重返联合国做要挟,但随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尼赫鲁的龌龊计划也最终破产。

 

在这样的情况下,尼赫鲁开始退而求其次,转而寻求蚕食边界。

 

虽然我们习惯将印度也称作文明古国,但地球人知道印度的所谓古文明不过是千百年来不断被外来入侵者殖民的屈辱历史,根本不具备文明古国的意味。

 

而这也意味着自古以来我国的西南边界,都是中原王朝的传统疆域,直到英国殖民者殖民南亚次大陆后,才随着不断向北扩张,将近代边界概念引入进来。

 

 

而英国的第一个边界成果,就是非法炮制的“麦克马洪线”。

 

印度继承英国衣钵后,当然将英国的所谓成果“照单全收”。而且因我国参与抗美援朝以及守备东南的掣肘,印度在边界不断趁火打劫、其野心也越来越膨胀,甚至将蚕食土地的哨所建在我军哨所后方,其气焰不是一般的嚣张。

 

面对印度咄咄逼人的姿态,出于睦邻友好的原则,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但这样的妥协被尼赫鲁看作是我国的软弱可欺,所以印度的回应更加变本加厉。

 

1959年发生在西藏的事件,逐渐改变了中印关系的走向。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处理,西藏残留的农奴制度被彻底废除,我们对西藏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对边境的管控更加强化。

 

这也意味着印度勾结西藏农牧主的企图也被彻底粉碎,双方在边境的对峙也迅速升级。

 

 

1959825日,“朗久”事件爆发,印军一死一伤,随即开始在国际社会颠倒黑白,大肆污蔑我国侵略,随即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表态支持印度,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也被迷惑,而苏联也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印度指责中国,我国的国际环境越来越恶化。

 

19591021日,印军再度非法越境,与我军在空喀山口遭遇,经过激烈战斗,70多人的侵略军被打死9人,打伤3人,俘虏7人,而13人的解放军部队仅伤亡1人。

 

面对冲突不断加剧的局面,周总理再度致函尼赫鲁,建议双方的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并停止巡逻。随后我军单方面后撤20公里,但印军狗皮膏药一样却得寸进尺,这让我军忍无可忍。

 

作为一个有着上百年屈辱近代史的国家,我国对丧权失地有着深入骨髓的敏感,是绝不允许敌人践踏的存在,尤其在1953年击败联合国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我国更有资格和底气对侵犯我国权益的侵略行为说“不”,这也是中苏关系在50年代后期一落千丈甚至反目成仇的重要因素。

 

 

可惜尼赫鲁不懂,印度人民更不懂。作为没有经历革命的脱胎换骨就匆忙拼凑的国家,印度表面上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内心却是英国殖民者留下的好斗基因,这让印度从自立门户的那一刻开始就始终充满着难以名状的矛盾和纠结中。

 

而这种没有经历过列强吊打的国家,也从来不会理解大国折戟朝鲜的心酸和恐惧。所以尼赫鲁无知者无畏,在我国不断的退让中得寸进尺。

 

1961年,印度成功主持召开不结盟大会,俨然成为第三世界领袖;同年更是在果阿事件中泰山压顶般赶走葡萄牙殖民者,这让志得意满的尼赫鲁更加目空一切,坚定了武力解决中印冲突的决心。

 

而毛主席在想了十多天仍不知尼赫鲁为何要来搞我们后,也终于下定了“忍无可忍,便无需再忍”的决心。

 

 

事实上早在19599月,中央军委就成立了战略小组,并任命刘伯承为组长,徐向前为副组长。

 

在担任战略小组组长期间,刘伯承主持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就是对印反击战。

 

19625月,刘伯承预见中印边境冲突,势必发展成为一场相当规模的边境战争,所以最担心后勤问题的刘伯承进行了一系列周密部署,并多次向中央提出详尽意见,制定了“夜行晓袭,出其不意,集中优势兵力击毁敌人要害,将全部文章作在‘速战速决’上”的方针,为毛主席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负责一线对印作战的,是刘伯承的老部下张国华。鉴于上次和南亚次大陆交手还是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所以缺乏当下对印作战经验的毛主席,制定的对印作战目标相对“保守”。

 

196210月中印边境擦枪走火后,在内地养病的张国华回到拉萨,成立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统一指挥前线作战。

 

 

制定首战方案时,军委最初的计划是歼灭印军一个营,而张国华在充分了解情况并深入分析后提出歼灭印军一个王牌旅的建议。

 

方案上报后,有人感觉太过冒险,毕竟印军不仅有着相当的战斗力,并且有着美英等其他国家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西藏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高寒作战比平原困难数倍,想要一口吃掉印军一个旅谈何容易?

 

但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毅然批准了张国华的建议。在毛主席看来,对印作战固然困难重重,但如果不能把印度打疼,麻烦会无穷无尽,所以本着“毕其功于一役”、“一仗打出十年和平”的思想,毛主席肯定并支持张国华的主张并表示“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这给了张国华巨大的支持,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张国华在制定作战计划时,都会进行一次沙盘推演,将可能的情况都考虑进去。对印作战也不例外,在阴暗潮湿的地堡里,张国华顶着感冒发烧,与参谋人员一起分析敌我态势,甚至吸着氧气指挥作战。可以说,在和印军短兵相接前,张国华已经把仗“打了一遍”。

 

 

但张国华还是百密一疏,毕竟仗能不能打好,除了看天时、地利,还要看“人和”,而“人和”不仅包括我方指战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密切协作,更需要敌人的密切配合。

 

但在“人类轻步兵巅峰”面前,印度或许是“太配合”了。

 

在战前张国华向毛主席的汇报中,将印军战斗力定于仅次于国民党王牌部队,毕竟除了有荡平果阿的风卷残云,印度军队在二战之前追随英军南征北战,除参与侵华战争并火烧圆明园,二战期间更是战斗在东南亚和北非等地,与德日法西斯进行了殊死搏斗,可以说战斗力不得而知,但战斗经验却相当丰富。

 

而这样的军队,张国华是不能轻视的。但事实证明,这是张国华唯一能高看印度的一次,因为一开战,印军就一触即溃了。

 

 

1019日傍晚,解放军在克节朗河北岸进入阵地,随后借夜色掩护穿插到敌人后方。由于印军第7旅配置前重后轻、两翼薄弱且缺乏纵深,所以面对从后方从天而降的解放军,这支精锐部队很快被全歼,仅一天时间就被消灭2000多人,旅长达维尔准将也被俘虏。

 

事实证明,再身经百战的军队,遇到无能的指挥官,只能是“将熊熊一窝”,况且即使英军也打不赢解放军,所以印军的惨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印军被迎头痛击后,我国再度提出重开谈判的建议,但急火攻心的尼赫鲁不甘心一败涂地的尴尬结局。再加上美国总统肯尼迪雪中送炭般提供了10亿美元的军火援助,西方国家如以色列也纷纷慷慨解囊,更重要的是连苏联也不遗余力地为尼赫鲁摇旗呐喊,这让尼赫鲁想当然地认为:此前的失利只是个意外,印军只是打开的方式不对,在“得道多助”的情况下,胜利一定属于印度人!

 

 

然后,尼赫鲁叫嚣要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要高呼圣雄甘地的名字把中国人统统赶走

 

然后,世界人民在南亚看到了比非洲角马迁徙还壮观的奇观。

 

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媒体毫不掩饰对印度军队的嘲讽和奚落,国际社会更是再度瞠目结舌。

 

经历了第一次“误判”,我军猛然发现,所谓的印度精锐,竟然连国民党的二流部队都算不上,所以打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根据印军东线“铜头、蜥尾、背紧、腹松”的一字长蛇阵防御特点,中央战略小组组长刘伯承制定了“打头、击背、剖腹、切尾”的策略,而后西藏边防部队采取钳制正面,夹击两翼和迂回腹背的战术,一举形成了对印军的合围态势。

 

 

尼赫鲁和幕僚们在国会紧张等待着印军的捷报,但等来了印军跑得比猎豹还快的丧报,首都新德里陷入一片哀嚎,亡国气氛弥漫全国,解放军兵临城下的造谣甚嚣尘上,权贵富豪纷纷做好了卷铺盖逃亡的准备。

 

尽管中央军委一再告诫一线官兵切勿轻敌,但印军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尤其出现了庞国兴3人战斗小组追击印军一个营的奇观,战争呈现一边倒的局面,被西方媒体称之为“小刀切黄油的战争”。而庞国兴更是留下了那句威慑敌胆的话:“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英雄气概一览无余。

 

此时正是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尼赫鲁的接连败绩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但却让尼赫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为避免亡国的尴尬命运,尼赫鲁公然撕下了不结盟的伪装,匆忙向美国求援,于是肯尼迪派遣航母舰队向孟加拉湾挺进。

 

 

而就在尼赫鲁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刻,我国却突然宣布从19621121日全线停火,并从121日开始单方面撤军。

 

随后,我军将俘虏印军全部释放,缴获武器也擦拭后全部归还。我军的仁义之举,再度让尼赫鲁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只不过,尼赫鲁却很快读出了所谓的羞辱意味。

 

整个对印战争期间,我军共歼灭印军三个旅,毙敌4885人,俘敌3968人,此战彻底将印度踹下了第三世界领袖的神坛。

 

而经过此战的洗礼,尼赫鲁开国总理的光环也黯然失色,随后,印度国会破天荒地对尼赫鲁提出了不信任案,尼赫鲁在中风不久黯然离世,对印战争也让尼赫鲁彻底晚节不保。

 

1963219,张国华到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中印战争情况,并总结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为实事求是的将领,张国华虽然对印度士兵敢拼刺刀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给足了印军面子,但这掩盖不了印军不堪一击的尴尬现实。

 

 

而因为战后我军基本占据了边界所有制高点,对印度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所以这场战争也实现了毛主席“一仗打出十年和平”的目标。

 

虽然时至今日印度依然在上蹿下跳,但根本撼动不了50多年前就奠定的边界格局,印度也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作者:静夜史  来源:静夜史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