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字词之三:势由形出,形随势变,是谓“形势”
点击:  作者:张文木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8-07-27 09:34:13

 

 1.webp (10).jpg

 

  【编者按】张文木教授的新著《战略学札记》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该书从1996年始记录至今,汇集了作者在战略研究领域的认识成果和学习体会,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诸多方面。现经作者授权,分篇选发有关内容,以飨广大读者。

 

1.webp (11).jpg

  张文木著:《战略学札记》,北京 :海洋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战略学札记·字词

势由形出,形随势变,是谓“形势”


  1、爸,从父权。巴,本义蛇,爬伏状,当为男奴父称[1],与“妈”对应。

 

  2、四,肆也,野之谓;川,路路通。

 

  3、足,止于口。调查研究,杜绝空论。

 

  4、走,止于土。落根于地,足不踏空。

 

  5、位,人立有位,人跪为傀。

 

  6、势由形出,形随势变,是谓“形势”。

 

  7、贵州,贵于周,周,周边也。开门大吉。

 

  8、情,不老心。

 

  9、光,小π[2]之谓。

 

  10、闪,人过门之刹那。

 

  11、团,结才之地;困,才人对立,兄弟阋于墙,团之殇。

 

  12、洗,水为先。

 

  13、以前使用繁体字,被当作保守;现在使用繁体字,被当成开放。

 

  14、智,知日。日,时也,识时务者为俊杰。

 

  15、和尚,尚和。

 

  16、Money(钱)一词源于古罗马神话的主神朱庇特之妻名(Juno Moneta),为战争之神,主要职责是向人们发布战争警报。这些字源印证了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分析。马克思说:“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作用”[3];“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4]。用现在流行的广告词说就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17、钱,铁戈叠架,凶相也,源于战。

 

  18、钱,仅从字形上看就知它包含着的是一大堆对立着的生产关系。穷时出匪,富时出贼,曾国藩因此告诫他的后人“有福之人善退财”[5]。

 

  19、舍得,舍即得,舍而后得;舍不得,不舍得,舍而不得。

 

  20、甩,不用之谓。

 

  21、贪,现钱,有今没明,图眼前利益。

 

  22、Chinamerica[6],意译为“中美国”,音意合译就是“亲美国”。

 

  23、.乱,本训不治。徒逞口舌之快,事败之因,国之大患。

 

  24、孩子识字之于弹琴之类,前者是里子,有它可以饱暖走天下,后者是面子,好看不顶饥,只能让人将就一时。

 

  25、稳,急于禾,无粮不稳。

 

  26、糖,唐米。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云:

 

  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自此中国方有沙糖。唐以前书传,凡言及糖者,皆糟[7]耳,如糖蟹、糖姜皆是。[8]

 

  陆游的说法有大量的文献根据[9]。《新唐书·摩揭它》载云: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环五千里,土沃宜稼穑,有异稻巨粒,号供大人米。王居拘阇揭罗布罗城,或曰俱苏摩补罗,曰波吒厘子城,北濒殑伽河。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10]

 

  27、经常,经,理论也;常,常识也。经不离常——这是在讲唯物论,常不守一——这是在讲辩证法。

 

  28、老子有《道德经》,它本原是《德道经》[11],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中“道”从“德”出,即先讲“实事”(德)再谈“道”理,先谈“问题”,再谈“主义”的特点。在老子《道德经》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12],是说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那种徒有虚表的无“道”之“德”,可称为“无德”。这与“道,可道,非常道”是同类判断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则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于形而下的“德”。《老子》说万物“道生之,德畜之”[13],这与管子说的“德者道之舍”是一个意思,即“德”是“道”的具体物质载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易·乾》:“君子进德修业”。这是后世先入“事实”再去“求是”、先“格物”再来“致知”、先谈“问题”再谈“主义”的认识方法的较早的表述。

 

  29、春秋时期反对脱离具体对象的坐而论道的思想方法,到秦汉之际的《大学》中进一步演化为“格物致知”,它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核心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格物,即先确定了事物的“德”性;致知,即后知事物的本性。学习之道,在于且也难于先明“实事”(“明明德”);明于“事”,方知“道”;明乎“实事”,方可“求是”。正可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东汉时,这种思想方法又被概括为“实事求是”[14],而后宋人“器”与“理”关系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讨论及40年代中国共产党 “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整风,都是中国春秋时期“德”、“道”关系认识的继续。 

 

  30、“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源于生活”思想的原始表述。《易》曰: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5]

 

  发现了的真理,不仅要用于解释和改变客观世界,而且还要用于解释和改变主观世界。《大学》对后者有着突出的贡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明明德”,即明察秋毫于显现眼前的事物。其目的在于“亲民”即做新人,做新人才可“从心所欲,不逾矩”[16],才可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明察于事,方知处于特殊“德性”中的真理的有限性,方知“止于至善”乃“大学之道”。“知止”是“格物”的结果,“至善”是“致知”的结果。明乎有限性,方有“定”“静”“安”,方有思考问题的起点,方有安身立命之本,最终方能完成“亲民”(新人)的塑造或曰“世界观改造”的过程。“规定即否定”[17],当然也可以说“规定即肯定”,规定是“格物”,肯定则是“致知”,是“止于至善”。其中,“格物”是最基础的功夫。

 

  31、晶,三日共并,光多棱折射状。

 

  32、看,手遮目上。

 

  33、财,才为因;贝为果。

 

  34、安,家无女则不安[18]。

 

    35.宁,家无丁则不宁。

 

  36、定,家事止于一[19]。

 

  37、吉,士开口。

 

  38、娟,如月,婵娟是也。

 

  39、出,山外有山。

 

  40、宾,家以兵为贵。

 

  41、刑,开刀。

 

  42、背,坐北面南。月,从肉,身也。

 

  43、息,心自在处;反为忐忑。

 

  44、问,登门请教。

 

  45、突,犬出穴之刹那[20]。

 

  46、儒,人之需。

 

  47、泪,目溢水状。

 

  48、宝,家中玉。

 

  49、咱,说起来也是自家人。

 

  50、惩,征其心。

 

  51、否,言其不可。

 

注 释:

[1]甚至到了19世纪的缅甸克钦山区,“奴隶与奴隶结婚生下的孩子是父亲的主人的奴隶(因为他付了聘礼)。与此类似,甚至一个男奴如果娶了一个自由的女人,生下的孩子也要给偿付了聘礼的主人做奴隶。”[英]埃德蒙·R.利奇,杨春宇、周歆红译:《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06页。

[2]在强子层次上,原子核或强子物质的基本组元是核子和介子。在各种介子中,π介子是最轻且最重要的介子。

[3]“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作用。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资本论》(中文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90页。

[4]“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力。”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版1975年版,第819页。

[5]“申甫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星冈公所谓有福之人善退财,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曾国藩:《致沅弟(同治六年正月初三)》,见《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1317页。

[6]2007年3月4日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英国《星期日电讯报》发表《不是两个国家,而是一个:中美国》文章,提出“中美国”(Chinamerica) 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为中国知识界广为议论的并由此推出“中美共同体”的构想。

[7]如陕西小吃“醪糟”,可为一证。——引者。

[8][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0页。

[9]参阅季羡林:《糖史·印度制糖技术传入中国》,载《季羡林全集》第10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115页。

[10]《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西域列传》,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新唐书》(第八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783页。

[11]《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后世的《老子》,如王弼本、傅奕本,河上公本等,均名《道德经》,其文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可能主要是被道教篡改所致。在先秦,韩非是第一个对《老子》做过系统研究和阐发的人,他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其内容的排列顺序便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韩非所见的《老子》应是古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老子》帛书甲、乙本,该墓主是西汉初人,死于文帝十二年,该帛书《老子》亦应是古本。帛书《老子》甲、乙本亦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韩非在《解老》和《喻老》中所述的《老子》相同。这说明古本《老子》是《德道经》,而非《道德经》。《德道经》与《道德经》虽只一字颠倒,但这充分说明《老子》最重视的范畴是德,不是道。来源,孙景坛:《关于道家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gydjyjzdjggjwt.htm。

[12]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5页。

[13]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60页。

[14]“实事求是”,中国学者对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通俗表达。源出东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这一古语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此,“实事求是”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把实事求是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15]《易·系辞下传》。

[16]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俊田、林松译注:《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1988年版,第92页。

[17]转引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页。马克思此处援引的斯宾莎的命题是采用黑格尔的解释。

[18]《说文》:安,静也。从女在宀下。

[19]《说文》:定,安也。从“宀”从“正”。

[20]《说文》: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

 

1.webp (12).jpg

  如需购书,可联系邮购部,电话:010-68038093

 

相关链接: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字词之一:一个中心为“忠”,两个中心为“患”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字词之二:吴,东南之谓,主谈。不谈曰“吞”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文艺之一:好作家创造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群“粉丝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文艺之二:在当下,只要“我想去延安”,中国就有希望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生之一:《老子》,天下第一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生之二:生死之地有真理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生之三:竞争乃境界之争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生之四:落潮之时,越游离岸越远;涨潮之际,静漂自可登陆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生之五:人压不垮,但可吹垮;国事亦然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生之六:朋友要好,谈钱要少;感情要深,主义要真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生之七:没有历史坐标的道德是苍白的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物之一:当面临新的历史性难题,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到毛泽东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人物之二:“好施小惠,言不及义”式的牧师情怀,既无益于内政也无补于外交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笔记之一: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笔记之二:要团结绝大多数人,这是战略问题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笔记之三:坏事越多,好处就要来了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笔记之四:做好事也要商量着做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十三: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判断美国外交走向的最简洁的方式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之十二:战略是关于国家“养生”的学问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十一:没有政治方向的地理知识只能成为学科而不能成为科学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十:英雄的高度即民族的高度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九:雷锋不是超阶级的牧师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八:中国崛起最需要的不是鸽派或鹰派,而是龙派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七:神多民弱,权散国乱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六:喜光晕血,乃为政大忌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五:在国力极限处发动攻势,是国家崩溃的开始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四:中印之争,乃制度之争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三:台海布局,贵在谋势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二:弱国多补唯物论,强国多补辩证法

张文木丨战略学札记·心得之一: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