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关山远:李林甫这个官场“两面人”,为唐朝埋下了炸药包!
点击:  作者:关山远    来源: 瞭望智库  发布时间:2018-02-05 21:23:31

  

1.webp.jpg

   

【编者按】

近读唐史,读到李林甫,一个典型的“两面人”。不禁遍体生寒。

在历史长河中,李林甫只是一个过眼云烟式的人物,但他对历史的恶劣影响,却往往被忽略了。

 

1.webp (1).jpg 

 

近读唐史,读到李林甫,一个典型的“两面人”。不禁遍体生寒。

 

在历史长河中,李林甫只是一个过眼云烟式的人物,但他对历史的恶劣影响,却往往被忽略了。

 

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历史存在让人迷离的偶然时刻,这种偶然或许只是某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在一个瞬间极为轻易地转向和选择,致使历史和人物的命运走向不同的选择。

 

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看看在某个迷离时刻,一个“两面人”为时久远、远远超过他的生命周期的危害,也不失有所裨益。

 

1.webp (2).jpg

 

1、失去之后,方知欷歔。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晚唐诗人元稹的《行宫》,短短十个字,却是千言万语都难以描述的沧桑感慨:中国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终结了。

 

唐朝,建国于公元618年,亡于907年,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被公认为古代中国的巅峰。

 

何以言之?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透露出来的气质是:自信!政治经济军事硬实力,外交文化制度软实力,均为当时之最强者,内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唐朝皇帝被尊为天可汗。

 

时至今日,国外华人聚居地,还叫“唐人街”,华侨很长一段时间,都称祖国为“唐山”。

 

日本人更是崇拜唐朝,当代日本社会,仍然可以看到穿越时空传承至今的中国大唐风俗器物:日本的抹茶与茶道,佛寺与禅宗,相扑与蹴鞠,和服中最高规格的唐衣,还有白居易的汉诗……千年悠悠,唐风依旧。

 

就连在小说《西游记》里,西行一路上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国家,一听说唐僧师徒来自东土大唐,国王马上盛情相待,立马盖上通关文牒——当时世界上最牛气最管用的护照。

 

大唐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全球留学生最向往之处。那会儿长安人喝酒,桌上会立一个蓝目高鼻虬须的胡人木偶,大偶倒向谁,谁就当浮一大白。这比今天的“鱼头鱼尾”霸气多了。

 

美国学者查尔斯著有一本《中国的黄金时代:唐朝的日常生活》,以外国人的视角还原唐朝人的日常生活,人们读后无不感慨: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时代,比如,书上写道:

 

“长安用沉香和红色的粉末与灰泥混合,刷在墙上,门打开时,屋内就有香气扑鼻而来。唐玄宗也曾用沉香建造过亭阁,周围种着各种凤凰树。而有一位大臣的奢侈程度超过了皇帝,他的府邸有一座亭阁,使用了檀香木制作栏杆,用麝香和乳香涂墙壁,春天来临时,凤凰花开放,大臣邀请宾客在亭阁中赏花。

 

“禁园和宫廷外有几个大的园林,其中最大的是都城东南部的曲江。公园中有一个两层楼亭,中举的书生常常在这里宴请宾客。秋天,飞往南方过冬的候鸟在这里停留,文人雅士喜欢在这里观鸟。大臣们喜欢在春天游览曲江。长安的居民喜欢在农历一月下旬乘车或骑马去公园及郊外游玩。他们支起打着蜡油的帐篷,举办小型宴会迎接春天到来……”

 

但这么一个自信强大的大唐,却以凄惨的形象谢幕。在唐朝覆亡前几年,长安已在军阀混乱中一次次变成废墟,唐天子不断逃离,回来时,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后来朱温篡唐,强行将全城百姓迁往洛阳,命令士兵将长安所有的建筑摧毁,将木头扔进渭河和黄河,顺流运往洛阳。这些野蛮的士兵,连长安的城墙都没有放过,全部将其推倒。后来长安城中连刮几日的大风,著名的曲江竟在一夜之间消失……长安,伟大的城市,就这么被毁灭了,接踵而至的,是唐朝的灭亡。

 

从巅峰到谷底,历史兴衰的转折点在哪里?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虽然叛乱后来平息,但是此后150年间,唐朝已处于过山车的俯冲状况,风雨飘摇,无力回天。盛世芳华,犹如一场旖旎大梦。

 

人们只能在伤感、惆怅中怀旧,美国汉学家薛爱华著有一本有趣的书《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其中写道,在盛唐巅峰时代,唐朝普通市民,也有国际视野,“唐朝军队的优势力量和唐朝艺术的优越地位,在当时得到了普天之下的外国人的承认,这时哪怕是普普通通的唐朝市民,也完全有可能享用到来自遥远地方的珍稀货物。”

 

安史之乱后,一个朝气蓬勃的唐朝不复存在了,“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不管是佛教手稿还是医书,也不管是昂贵的锦缎还是珍奇的美酒,甚至哪怕是想要一睹来自突厥的杂耍艺人的风采——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最痛苦的失去,是曾经拥有。《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书中说,晚唐时代,人们只能通过想象来描述来自远方的进口商品了,距离那个巅峰时代的盛唐越远,人们的想象越离奇,已纯属杜撰了。就像一个沉浸往事不能自拔的失恋女子,无望地美化那个永远不可能回来的美好时代。但一个伟大国家的覆亡,又岂是个人情感所能相比?唐朝盛极而衰,也是古代中国巅峰的终结。今日想起,仍有椎心之痛。

 

2、狠狠给历史心脏来上一椎的,是一个叫李林甫的人。

 

李林甫死后3年,“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炸药包是李林甫埋下的,只不过点燃导火索的,是著名美女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

 

历史上,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著称,嘴巴说话像抹了蜜,肚子里却藏了一把剑,转过身就把对方给捅了,“啖以甘言而阴陷之”。口里说的,跟心里想的、实际做的,完全是两回事。这就是“两面人”。

 

“两面人”表现有各种各样,但李林甫堪称集大成者,如果要给“两面人”画像,李林甫是最称职的模特。

 

其一,阴险,擅长给人挖坑下套。

 

“两面人”都爱玩阴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当你的面热烈鼓掌,转身就是一记八卦掌。李林甫精于此道,他热爱权力,当了玄宗朝宰相19年,凭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排除异己,把可能挑战、影响自己的人一个个干掉。

 

当时李林甫有个竞争对手叫李适之,此人有才华,也很能干,但是在玩权术方面,哪比得上李林甫这个老手?

 

有一天,李林甫神神秘秘地跟李适之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一听,哇,这么大的秘密,赶紧赶紧报告皇帝,大功一件。于是在一天上朝后,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建议赶紧开采,富国强兵,吧啦吧啦,说得很嗨。

 

唐玄宗听得也蛮开心,转而询问李林甫意见。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龙脉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

 

唐玄宗本来就很信任李林甫,听他这么一说,想,还是这人处处为我为大唐江山着想,继续又想:李适之这人考虑事情不周到,没有大局意识,于是冲他发火了:“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不要自行主张。”

 

从此开始疏远了李适之,没多久就罢了他的相位。倒霉鬼李适之,就这么华丽丽地跌入了李林甫挖的大坑。

 

史载,李林甫府中有一个形如偃月的厅堂,名为月堂。他每次要构陷大臣,都要在堂中苦思中伤之法。如果他高兴地走出来,那就意味着被构陷的人要家破人亡。细思恐极啊。

 

其二,圆滑,是个好演员。

 

李林甫的仕途起点不高,但他擅长察言观色,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对玄宗的举动了如指掌,每逢奏对,都能符合玄宗的意旨,深得赏识,于是步步高升。

 

他是一个好演员,史称,李林甫“面柔而有狡计”,“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纵使怀恨在心,表面也不动声色,甚至还显得亲热无比,既掩人耳目,又消其戒备。明明是为自己铺路,偏偏要做成忠臣爱国的模样。

 

他为自己仕途,结交武惠妃(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曾是武惠妃的儿媳,后又被唐玄宗纳为妃子,真够乱的)意图通过枕边风上位。

 

当时,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皆因母亲失宠而有怨言,被驸马都尉杨洄告知武惠妃,惠妃又向玄宗哭诉。玄宗大怒,与宰相商议,欲废黜三子。张九龄极力劝阻,表示不敢奉诏执行。李林甫当面一言不发,退朝后却私下对宦官道:“此乃天子家事,何必与外人商议。”宦官当然第一时间告诉了玄宗和惠妃,这两人想:李林甫真好!

 

张九龄是著名诗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即是他的手笔,他同时也是一代名相,铁骨铮铮,被誉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当初曾力谏唐玄宗杀掉安禄山。这么一位贤臣,也被李林甫陷害罢相。

 

后代学者许衡则这么评价李林甫:“奸邪之人,其心险,其术巧。惟险,故千态万状而人莫能知,惟巧,故千蹊万径而人莫能御。其谄似恭,其讦似直,其欺似可信,其佞似可近。”精辟啊!

 

3、李林甫埋下安史之乱的祸根

 

李林甫有特长,精通音律,是个合格的音乐爱好者,但他不想玩艺术,想搞政治。唐朝科举制度还不完善,官员多出自大族名阀,李林甫也是望族之后,他曾经托人求司门郎中一职,熟悉他的人讥讽道:“郎官应有才干声望,哥奴(李林甫小名)也能当郎官?

 

唐朝官员多文豪,但李林甫,这个后来当权19年的宰相,确实没啥真才实学。李林甫执掌吏部时,候选官员严迥的判语中有“杕杜”二字。杕杜是《诗经》中的篇名,原意是孤生的赤棠树,比喻人孤立无援。李林甫不认识“杕”字,便问吏部侍郎韦陟:“这里写的‘杖杜’是什么意思?”韦陟低着头不敢说话。后人便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

 

太常少卿姜度是李林甫的表兄弟,他生儿子时,李林甫手书贺函表示庆贺,上写:“闻有弄獐之庆。”古时将生男称为“弄璋”,意思是男孩长大以后执璋(玉器)为王侯。李林甫却把“弄璋”错写为“弄獐”,满堂宾客无不掩口失笑。后人因此称李林甫为“弄獐宰相”。“杖杜”“弄獐”,均是讥讽他才疏学浅。

 

如果继续给“两面人”画像,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卑”。自身才学不足,便痛恨一切有才华之人,比的不是才能,是权谋。张九龄、严挺之等贤臣,都被李林甫赶出了朝廷。李适之、杨慎矜等政敌,都被他迫害致死。晚年的唐玄宗完全被李林甫蒙蔽,几乎接触不到任何有才华的大臣,也无法了解外界信息。

 

严挺之才华横溢,率真敢言,他被贬出长安后,唐玄宗曾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里,这个人还可以用。”李林甫想:可不能让他再受重用。于是便召见其弟严损之,说:“陛下非常敬重你哥哥,何不让你哥哥上书,就说得了风疾,请求回京就医。这样他就可以回到朝中了。”

 

严挺之哪知这是个坑,果然按他的建议上书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后,对玄宗道:“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来又患风疾,应该给他一个闲散官职,让他安心养病。”玄宗嗟叹良久,给严挺之安排了一个闲职。

 

“自卑”的另一面,是“自大”,李林甫狂妄到了极致,他满足玄宗的任何享乐需求,但只要玄宗想提拔一个可能对他相位造成威胁的人,他就能让这个人出问题,被生病,被贪污,被谋反。他胆子大到甚至陷害太子,太子谨慎,没上当,但不少大臣牵连其中,被处死。

 

当然,“两面人”最大的特征,是自私。他们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们能够做足表面文章,无尽的谎言,满满的大戏。

 

李林甫给大唐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炸药包,在于他为了一己私利,居然把“出将入相”的国家体制当儿戏。

 

唐玄宗天宝年以前,镇边节度使数年就得轮换,从未有一人像安禄山这样,可兼任二镇节度使十数年的。

 

节度使守边立下汗马功劳,可回到首都担任重要京官,京官也常常下派到边关,担任节度使。这就是“出将入相”,出则为将,入则为相,边境节度使与朝中宰相都有任期,经常轮换,也可防止做大谋反。

 

但是,李林甫拜相后,担心朝中文臣到边境担任节度使后又回来拜相,就这么忽悠唐玄宗:“文臣为将,怯于战阵,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骁勇善战,而寒族在朝中没有党援。”如此破坏军将轮换制度的馊主意,居然被唐玄宗采纳了。

 

李林甫的得意算盘是:多以胡人为节度使,他们没有文化,即使回朝来也威胁不到我。那些文化比我高的,我要死死摁住,一个也不放下去,免得功高回朝,分我权力。李林甫本人也被封为节度使,但他辞掉了,并不上任。

 

于是,朝廷重臣不再派下去任节度使,盛朝是一个进攻型的国家,军队基本上都分布在边境,文臣下不去了,朝廷渐渐不再掌握军权,军权掌握在安禄山这样的胡人手里。很难说安禄山一开始就有反骨,但他长期控制河北,专任一方,手下兵强马壮,又见朝廷如此糜烂,有机可乘,怎会不生二心?

 

哈佛中国史《唐朝:世界性的帝国》一书如此评价:

 

李林甫只任用非汉族人担任节度使,他希望通过把军队交给和朝廷没有瓜葛的人来消除任何通过军功赢得政治权力的潜在竞争者。但这一政策意味着真正在外掌权的人变得逐渐和中央政府疏远起来。有这样一位将军,安禄山,在东北地区起兵叛乱,终结了盛唐,并给予王朝破坏性的打击。

 

4、安史之乱后,唐朝大伤元气,伤的是国运。

 

因战乱流亡的杜甫,写下了这样的诗:“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战乱核心,在于当时唐王朝最繁华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家园可以重建,财富可以再创造,但唐朝战略优势的失去,却是无可弥补的,这影响远远超过了唐朝的存在时间。

 

唐朝因为安史之乱,逐渐失去了西域,曾经商旅往来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断了;安禄山死了,但藩镇割据、各自为政的格局却进一步加重,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因为控制与反控制,在之后的一百年间,中央与藩镇战争不断,藩镇与藩镇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也常大打出手。如此混乱,老百姓怎么活?于是,农民起义,遍地烽火。

 

唐朝的气质也变了,不复开放与昂扬。从安史之乱到最终覆亡150年,唐朝始终挣扎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3股风暴之中。这些,李林甫都脱不了干系。

 

可以想象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的痛苦,他仓皇逃至四川后,有一次和下属点评即位以来所任宰相,当谈到李林甫时,唐玄宗毫不犹豫地说:“论妒贤嫉能,没人能跟李林甫比。”下属问:那您老人家为何还那么信任他?让他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宰相?唐玄宗半天说不出话来。

 

后悔莫及!曾经那么相信一个人……于是,皇帝再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于是太监结成一股邪恶的势力,唐末太监堪称历代邪恶之最,想废掉哪个皇帝,就能废掉哪个皇帝。

 

大臣们也陷入朋党之争,李林甫在位时,就以搞小圈子著称,党同伐异,嚣张至极,很多人,也从李林甫身上看到了“秘笈”: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居然这么管用!藩镇更不用说,与朝廷互不信任,长期对抗。

 

晚唐,是在巨大的信任危机中,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乱世如麻中,飘浮着李林甫一张阴森森的自私的脸,“两面人”的脸。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这么评价李林甫和唐朝另一位奸相卢杞:“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

 

从这个角度说,李林甫是历史上最可怕的“两面人”之一,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民间传说中有诸多他后世轮回遭到报应的故事。

 

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金庸的先祖)曾编过一本《因果轮回实录》,绘声绘色地集纳了关于李林甫遭受天雷轰击的事。

 

比如明朝太祖洪武年间,吴山县里有个人名叫陆允诚,他在家中杀鸡,拔掉鸡毛后,在鸡背上发现有“李林甫”三字。

 

最玄的一次是在明朝成化年间,辞官而归的罗伦经过扬州,到村馆中避雨,忽然霹雳一声,把田里的一头耕牛击倒,肚子被雷劈开,血流一地而死,罗伦心中不平在牛身上写道:“不去朝中击奸相,反来田内打耕牛。”忽然看见天上乌云滚滚,重新聚起,又是一声响雷,再看时,那牛身上赫然又多加了两句:“他是唐朝李林甫,十世为牛九世娼。”

 

这都是后人的想象了,但李林甫确实堪称“遗臭万年”,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都会唾弃这个“两面人”。

 

5、李林甫的真实下场,也跟传说中被天雷轰击差不多。

 

他临终前,已经失宠。他死后,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

 

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50余人被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李林甫是著名的“两面人”,杨国忠也是“两面人”,李林甫当初提携他时,以为这是个傻子,不会威胁自己的相位;安禄山更是“两面人”,之前一直在他面前扮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3个“两面人”,凑在一起,加上一个昏聩的唐玄宗,领衔主演了唐朝灭亡的悲剧大片。

 

能够把历史兴衰的秘密,归结到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身上吗?或许,更精确的,应该归结于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还有唐玄宗,由他们的自私、贪欲和昏聩共同构成的混乱体制,这种混乱体制,不能识别“两面人”,只会助长“两面人”如毒蕈般滋生。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