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朱克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后的传奇故事和心路历程
点击:  作者:朱克雄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12-11 09:03:20

 

 1.webp (13).jpg

 

  遭贬仍不改初心  一路挥毫到伊犁

  ——民族英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后的传奇故事和心路历程

 

  人们或许想不到,古老的丝绸之路,不仅往来过商旅,奔走着使节,也是充军发配者,“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的必经之路。从汉代张骞正式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漫长的古道上,就不断有罪戍、充军者发配来此,他们或到甘肃河西走廊,或抵达新疆天山南北,更有些人充军远走到伊犁一带。汉代时,司马迁的外甥杨恽,就被发配到酒泉。唐代,参与莫高窟壁画绘制的画师中,就有发配来的私人画师;到明代甘肃河西走廊更是安置罪戍的地方,至今一些地方的方言中的“解手”,就是因罪戍要方便而出现的。清代,通过河西走廊,前往新疆充军发配者更是络绎不绝。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中,林则徐被朝廷解除了职务并被流放,理由是:“因同英国交涉不当,招致了严重的事态……”流放地是新疆的伊犁。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含恨踏上了流放之路,林则徐是年三月到洛阳,四月到西安。在古城西安诗人、禁烟干将、抗英英雄病倒了。经过几个月的疗养后,七月从西安起程,沿着古老丝绸之路,一路往西,七月十四日进入甘肃泾州,十七日行至平凉……十一月才到达了目的地 --新疆伊犁。林则徐把自己到伊犁去比作是“荷戈西戍之老兵”,著有《荷戈纪程》,以沿途见闻为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聆听英雄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

 

  路过平凉,借用崆峒山名给孙儿取名

 

  林则徐是无人不知的民族英雄。可是,他经甘肃前往新疆的故事却鲜为人知。说起这个,就要从林则徐是如何被发配充军的前前后后说起。

 

  虎门销烟不久,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其罪名是“误国病民”和“办理不善”,被清廷充军伊犁。但他去伊犁前,先到浙江协办海防事务,后又奉命到河南治理水患。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他的罪名依旧无法洗脱,更不要提将功赎罪。他只能先到西安,不幸的是,到西安不久,他就病倒了,只能等到病情好转后再西行。

 

  1842年7月,林则徐离开西安,带着两个儿子,还有几个仆人,赶着七辆大车,其中有一辆车,专门为他拉书、拉宣纸等用品,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此时,他早已是名扬四方的名臣。虽然是发配充军,但沿途,人们视他为英雄,地方官员也给予他很高的礼遇。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林则徐的充军伊犁之路,和我们印象中林冲充军沧州路上,遭差役虐待、刺杀的充军之路是截然不同的。

 

  道光二十三年七月十四(1842年8月19日)林则徐进入甘肃。泾川是他进入甘肃的第一站,当时名叫泾州。在林则徐距县城还有50多里的地方,泾州知府就派遣人前来迎接了。到了泾州城外,知府亲自郊迎。看看这待遇,哪里是发配,好像是检查团。林则徐在笔记中特意提到,知府孔印逸,干练能干,资格很老,在泾州已经任职18年了。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连日阴雨,泾河也涨水了。为了赶路,林则徐只能住宿一夜。不过,这一夜,林则徐似乎没有睡好。在泾州,不少人请他写字。一夜,林则徐写了十几副对联,外加数把扇子。听着挺多,就是不知道今天泾川还能保存下来多少林则徐的书法。离开时,孔知府又派人将林则徐送出30里,到泾州边上才返回。

 

  过泾州,接下来的大站,就是平凉。不过好消息来了。这就是,17日,林则徐在平凉收到一个令他意外的消息,从西安来了一封家信,其中说到,他老三儿子的媳妇生了一个男孩。添丁进口,这是大喜事。林则徐自然要给孙儿取名。起初,他想,平安到平凉,又收到好消息,就应该庆贺一下。他就想到用“平庆”这个名字。不过仔细推敲后,觉得不妥,家族中长辈用了这个名字,后人就不能用了。那怎么办?按照行程,过了平凉,就是崆峒了。于是,他借用崆峒二字中的一个,就改为“贺峒”。

 

  途径六盘山抽签,小憩兰州留墨宝

 

  旅程才开始不久,前路依旧迢迢。不过接下来的六盘山,对林则徐这位南方人是个严峻的考验。

 

  六盘山海拔近3000米,他们过六盘山时,准备得还是比较充分的,在山下的旅店中,喝酒吃饭,保暖身体。上山时,山上西风正紧,气温非常低。半山腰,有座关帝庙香火非常旺盛。陕甘大道上这个关帝庙非常有名,许多人的笔记中都对它有记述。此时,林则徐心情有些惆怅,万里之路刚刚开始,而东南沿海局势继续恶化。他在泾川时,听到了镇江失守的消息。此时,林则徐也不能免俗,他在关帝庙中抽了一个签。签上说:“木有根荄水有源,君当自此究其元。莫随道路人闲话,讼到终凶是至言。”不知道,林则徐看了这签后,有啥感想。

 

  进入甘肃后的第10天,林则徐抵达了兰州。在兰州,林则徐受到的礼遇就更高了。此时,任陕甘总督的富呢扬阿,既是满人,也是林则徐早年老友。欢迎场面极大,听到林则徐即将到兰州的消息,他先率领在兰州的文武官员,到兰山书院迎候。还计划派遣武官到兰州城外十里列队欢迎,林则徐怕太招摇,坚决拒绝了。第二天,总督设宴招待林则徐,第三天甘肃布政使设宴招待。在兰州期间,林则徐也和总督、布政使相互酬答。尤其是布政使程德润,对林则徐非常仰慕。这次相聚,他们交谈得非常惬意。林则徐给程德润写了两首诗,第一首其中写道:“将出阳关有故人”。第二首,就是那首名气很大的诗:“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此时,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结束,中英《南京条约》已签订。可惜,路途遥远,林则徐并不知道这个消息。他依旧在忧国忧民。

 

  在兰州,林则徐写的书法作品更多了。他的书法出自欧体,在翰林院时,就已闻名。如今经过多年磨砺,更上一层楼。对兰州的求书者,林则徐从不拒绝。几乎每天都在写字,他在兰州期间,有一天,竟然写了一整天的字。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林则徐在不同的时期,所用的印章也是不同的,在翰林院他用印章是“读书东观,视草西台”。而在湖广总督任上,他的印章内容很大气,刻着“管理江淮河汉”。流放充军途中用的印,内容是“宠辱皆忘”,自然这也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话。

 

  获悉《南京条约》签订时长久叹息,忧国忧民初心不改

 

  离开兰州时,林则徐车队更庞大了。他随行的大车七辆,其中书就拉了二十筐,为了取用方便,他用“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颂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进行分类。兰州出发时,又重新雇佣了15辆马车。尽管行路艰难,但林则徐还是义无反顾地西行了。

 

  出兰州第一个县城是永登,这段路他的感觉非常好,庄浪河谷中,植被好,绿树白杨,森森夹道。翻越乌鞘岭,他们只是感到寒冷而已,并没有别的特别不适应。在距离古浪县城30里的地方,古浪县令陈世镕早早来迎接了。陈世镕是安徽怀宁人,工诗文,对林则徐仰慕已久,他陪同林则徐在古浪县城休息了一天。在凉州他受到的欢迎,不次于省城兰州。人们对这位英雄充满了仰慕。他在凉州住了8天,换了大车,就继续前行了。

 

  八月二十八到张掖,九月初一到抚彝厅(今临泽,治所在临泽蓼泉)。这时,他得到消息《南京条约》早在一个月前的7月24日已经签订。面对此情景,只能在家信中感叹:殊不堪设想矣!叹息完,他只能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坎坎坷坷中继续前行。于这年九月中旬进入新疆。

 

  林则徐在甘肃留下了大量对联、诗词等书法作品。后来,他东返时,奖掖了不少的甘肃士子,其中和朱克敏之间往来故事,至今还在流传着。甘肃省博物馆还珍藏着林则徐为朱克敏母作七十八岁冥寿序,由原甘肃布政使程德润恭楷书为十二扇屏(今藏甘肃省博物馆)。往事悠悠,逝者不可追,当年林则徐在甘肃留下了大量的墨迹,不知道现在还剩下多少。

 

  “湘江夜话”和与“左公柳”齐名的“林公渠”

 

  公元1850年1月3日,岳麓山晚风习习,湘江上浪拍小舟。林则徐在回乡途中船泊湘江,专程派人去请十里外隐居老家读书的左宗棠。那年林则徐65岁,左宗棠37岁。两人一见如故。是夜,晚风吹浪,野渡自横;船内,烛下畅谈,纵评天下。林则徐放谈西域边政,预见俄国将成为中国的边疆大患。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并以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这就是有名的“湘江夜话”。

 

  27年后,左宗棠冒着千里戈壁的风沙酷暑,怀揣着林则徐给他的作战方略和地图,抬棺西征,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新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占据了新疆大部分土地;沙俄侵略者也趁机占领了伊犁。年近花甲的左宗棠力排众议,亲自披挂,挥师西征。为表明与沙俄血战到底的决心,他让部属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不收复新疆,将以死报国。

 

  他坐镇肃州(今甘肃酒泉)。但随着战争的日趋激烈,69岁高龄的左宗棠毅然出肃州坐镇哈密。一路荒凉。“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左宗棠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每个士兵也都必须栽柳树数棵,每棵树上挂着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成活。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植树数载,“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清朝大将杨昌浚到新疆筹办军务时,沿途看到杨柳成荫,欣然吟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潇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收复新疆之战,中国保住了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左宗棠所植道柳,百年之后,仍然苍劲虬韧,铁骨铮铮。人们称之为“左公柳”。

 

  与左宗棠抬棺西征的豪迈相比,林则徐的新疆之行则很灰色。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却因此而当了“替罪羊”,被发配新疆伊犁。他主动请求开垦荒地。为引水灌溉,开挖水渠,他带领民工,挑挖沙石,建坝筑堤,耗时一年零四个月,用工10万余,最终修成一条6里长的主干大水渠,为当地垦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垦荒的成功,使他信心倍增,他又开始了南疆勘荒的征程。他先后到达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等九座边城,行程3万余里,足迹遍及天山南北的广袤地域。

 

  林则徐在勘荒时见到了坎儿井,这是当地维吾尔族人创造的地下水利设施。在高温少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的地区是理想的节水灌溉工程。他在日记中写道:“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他很快就把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一口井,连环导引水田,使井水通流。他推广到新疆各地,使坎儿井犹如繁星满天。老百姓称之为“林公井”“林公渠”。

 

  戴罪发配,不是沉沦,不是哀怨,而是奋力拼搏。林公之志,林公之气,感天地泣鬼神,高山仰止!历史钩沉,当年“湘江夜话”的烛光仿佛仍在摇曳;回首西望,百年“左公柳”绿荫如盖,千年“林公渠”奔流不息。正如左宗棠西征随员施补华写诗赞叹的:

 

  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

  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

  重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

  白首遗老在,怀德涕滂沱。

 

  其次,让我们在吟赏林则徐诗作中去追寻英雄被革职流放的心路历程

 

  林则徐在流放伊犁的路上共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塞外杂咏八首”诗十四首。现各选其一以飨读者: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选一)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是题共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农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戌时的旷达胸怀。

 

  戍:驻守;口占:即兴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刚:正好。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故事:旧事,典故。

 

  作者在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颌联中的“苟利”二句。典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二是尾联“戏与”二句。典出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这两句诗用此典故,表达他的旷达胸襟。

 

  颔联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诗人也极自珍这两句,时常自吟之。

 

  出嘉峪感赋(选一)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戌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这是又一曲充满激情的嘉峪关的赞歌。作者登临怀古,追溯历史,既热情歌颂了博望侯张骞的历史功绩,又着力描绘了嘉峪关的壮丽风光,同时指出了她的重要的战略地位。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嘉峪山东南麓,为明长城西起点。

 

  尉:武官名,清代驻防旗营有城守尉及防守尉。候:古迎送宾客官员。笳: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类似笛子的一种乐器。敕勒:指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也为种族名系突厥一部)。崆峒:山名,在肃州酒泉县东南六十里。古戍:指嘉峪关,盘:盘旋。大漠:大沙漠,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尽天山西麓》古又称瀚海。卢龙:古塞名,在今河北喜峰口附带一带,地势显要,为古代重要关防重地。

 

  此诗首联除点明嘉峪关在军事上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外,还缅怀了汉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张骞的景仰之情。西域,据《汉书·西域传》: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据《汉书·张骞传》,张骞前后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试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获,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汉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对匈战争胜利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汉朝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加强和中亚、西亚各国的联系,孤立打击匈奴在西域的残存势力,汉武帝派张骞率领大队人马,携带价值千万的金币丝绸和1万多头牛羊,前往乌孙。同时,张骞派部属分别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安息等地访问考察。张骞返汉后,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认为,“博望”是“取其能广博瞻望。”这是汉武帝对张骞博闻多见,才广识远的恰当肯定。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和西域各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刚强坚毅的性格,诚恳开阔的胸怀,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爱戴。张骞死后,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他的封号竟然成了汉朝使者的美称,而汉朝使者也因此而受到西域人民的欢迎和信任。张骞出使西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我国的地理疆域的开拓,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他两次出使西域,不仅加深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和交流,还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打通了经过我国的新疆地区,前往中亚和西亚以至于欧洲的交通要道,使汉朝和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正式建立了友好关系,互通有无,和睦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解开了东西交通的序幕,使东西方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颌联神驰遐想,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个人抗敌御侮、安定国家的政治抱负。“楼头倚剑接崆峒”典出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韵》:“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当时哥舒翰任河西、陇右节度使,崆峒属河西节度使所辖。杜甫诗意为自己希望入哥舒翰幕府,参与军事以报效国家。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突出了伫立关楼的依剑者的高大形象。这形象恰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作者出嘉峪关时心情突然好转,原来作者西行路过平凉崆峒山时,收到报告初得孙儿的家书。年近花甲的林则徐喜不自胜,写诗抒怀:“见儿作父知吾老,待汝成人古已难。正向崆峒依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他根据“过平凉闻此喜,并祝域中安定之意”,想给孙儿取名“平庆”因两字皆须避族中长辈之名讳。故“取平凉崆峒山之义”,定名“贺峒”。由此可见,嘉峪关“依剑”与崆峒“依剑”,地虽两处,情则合一:它不仅仅是晚年得孙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以身许国,老而弥坚。抗敌御侮,安定国家的政治抱负。

 

  颈联“长城饮马寒宵月”典出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同时诗人用如椽巨笔写眼前所见:长城古堡,大漠寒月,雕鹰飞翔,风吼马嘶。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绘制了一幅风格独具的壮丽图画。

 

  尾联以卢龙关与嘉峪关相比,说除了卢龙关东南一带哪一个关能与嘉峪关相比啊!描绘嘉峪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关城的宏伟险固,好一幅大漠雄关国。

 

  塞外杂咏(选一)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万笏:天山群峰。笏,古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狭长板子,有事则书于上,以免遗忘。这里以其形状群峰。琼瑶:美玉,比喻天山上的积雪。寂寥:这里是寂寞、空虚意。满头晴雪:指诗人的白发。共难消:与天山上的积雪一样不易消除。

 

  《塞外杂咏》是林则徐充军途中,见天山风貌有感而发。诗从写景入手:“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天山雪峰,数以万计,笏一般陡峭,玉一般洁白,它们导着作者西行,一路上与作者为伴、互慰寂寥。诗中所谓的“寂寥”,不仅是林则徐在充军途中的寂寞,更是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孤独。林则徐此时的心情,与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中所写的“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一样,空有杀敌报国的拳拳忠心,不但得不到朝廷理会,甚至被朝廷误解,其中的“寂寥”,可谓刻骨铭心。

 

  林则徐置身于茫茫雪原,由雪山的寂寞联想到自己的寂寞,继而想到整个“主战派”被朝廷冷落,想到中国沿海正在遭受侵略者的蹂躏,不能不悲愤。悲愤之极,又无可奈何,只有喧泄于长笑之中。“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林则徐此时也已年近花甲,当他放眼荒漠而凄凉的雪原,或许也有一种“心在沿海,身老天山”的感慨。“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更难消。”一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堕落的王朝里倍受排挤,被贬途中,只有寂寥雪山相伴,忧心如焚却无人可倾诉,只能与山灵相对笑,他笑出了报国无门的内心之痛,扼腕长叹,一夜黑发变银丝,他的笑令人悲痛。

 

  林则徐尽管受朝廷冷落与排斤,但却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广阔胸襟。他在新疆滞留期间,协助办理伊犁垦务,倡导兴修水利,开辟屯田。又绘制边疆地图,建议兵农合一,并著《俄罗斯国纪要》一书,提出要警惕沙俄威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重新起用署陕甘总督,次年转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云贵总督。二十九年因病辞职归籍。三十年九月(1850年10月)奉旨为钦差大臣,赴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卒于潮州普宁县(今广东普宁北)行馆。赠太子太傅,谥文忠。

 

  最后,让我们以笔者这首赞美林则徐的拙诗来结尾吧!

 

  遥想当年出玉关,新疆可望燕然山。

  虽看敌寇依顽强,仍是猢狲共绕环。

  百岁竟流英列泪,抵排一纸佞臣班。

  湘江夜话成佳传,指日收来漠北还。

 

  (作者系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