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夏朝起源于世纪大灾变,大旱灾大洪灾地球大变样随后进入新文明
点击:  作者:邓谭曦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17-11-23 09:38:40

 

         我们熟知的地球地貌如下图

其实至少在早在4.2千年事件前,也就是公元前2200年之前世界的土地大致是这样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200年的时候,现如今大陆地势低的土地是沼泽湿地甚至水域琥珀(蓝色并非表示海洋),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起源在地势比较高的附近,根据人类迁移学,人类都是沿着海岸线迁移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和两河流域先产生群居文明,而华夏和印度是公元前20世纪才出现群居文明,因为地势要低。

而作为四大文明之一的华夏文明在公元前2200年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如图片所标记蓝色的地方,现如今是地势低平原,而在当时是不适合人类文明发展和居住的水域或者沼泽地等。这也可以解释地图中所标注的点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出现点,在公元前2000年前,蓝色标注的所在区域(现如今的华北华中平原区域)没产生文明点的原因。

而就在各地文明发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维持千年的世界,称"4.2千年事件"

4.2千年事件是全新世一次非常严重的干旱事件,事件开始于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持续了整个公元前22世纪。 这一事件很可能导致了古埃及的古王国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阿卡德帝国的结束。干旱也引发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向东南方向的下游迁移。

强烈干旱在北非,中东,红海,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以及北美的midcontinent。加拿大西部的山岳冰川在此时也向外扩展了。证据也存在于意大利山洞的流石和安第斯山脉的冰川。美索不达米亚的干旱与北大西洋的变冷事件"Bond event 3"对应。在这段时间其后果也导致了影响了许多文明的突变。

古埃及:期间洪水周期的异常,尼罗河有50年时间不再泛滥,可能导致了中央政府的突然崩溃。饥荒、社会混乱、分裂持续了40年,随后是在各省的重新定居、恢复秩序。古埃及重新统一在中王国政权下,在各地恢复了司法、灌溉与社会秩序。虽然埃及文明再次兴起,但是中埃及文明和前埃及文明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是两个不同的文明体。

美索不达米亚:严重干旱导致了水系水量减少了一半。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水来自于高海拔地区的地中海方向来的降水。而在当时在这片土地上的阿卡德帝国,在公元前2300年是第二个实现大一统的文明(古埃及早在公元前3100年实现了统一),被广泛的、持续了数个世纪的干旱带入了低潮。考古证据记录了北美索不达米亚广泛的农业平原被抛荒以及公元前2170年涌入南美索不达米亚的难民潮. 一道180公里长的墙,"亚摩利人的挡板",在中美索不达米亚建起以阻止游牧部族入侵南部。公元前2150年,定居在札格罗斯山脉的Guti人击败了士气沮丧的阿卡德军队,占据了阿卡德并在公元前2115年摧毁了它。在公元前第3个千年结束之际近东出现了广泛的农业衰退.直到公元前1900年,北部平原出现了小型的定居点,在文明崩溃3个世纪以后。

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地区出现了定居风格的突然改变,陶器与坟墓的风格都变了。公元前22世纪,干旱导致了Umm al-Nar时期的结束,转变为Wadi Suq时期。

华夏:中石器时代的解体,而在这段时间前,也就是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文明地遍布各地,遗址众多。而因为海水迅速退潮,海岸线缩减,加上大旱灾,为了需要良好水域来保证发展,很多文明开始往沿海岸线大迁移。

下面来详细解读华夏文明的的情况。

为什么有大迁移这个猜想。首先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在迁移,有少部分不愿意远途的就依留了下了。

1.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禹幼年随父亲鲧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东迁,来到中原的原因。

2. 龙山文化,东夷部落(今山东地区),东夷人擅长航行,主要以鸟类凤类作为图腾。黄帝时期出现舟,而作为当时期的人类,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如此重视,为什么东夷文化的水上航行如此突出呢。除非是不同于其他文明部落的生活方式,在同样有土地和水域的情况下,在石器时代优先选择土地资源是必然的。而在大旱灾之前的气候大幅度降温,有记载龙山文化遭到寒冷事件的打击,稻谷短缺甚至种子都不够用。导致了当时人口下降以及现代的考古发掘点的减少。可以推断出,东夷文明是被迫迁徙和擅长航行的。综合可以认为东夷文化是在四面环水的岛屿,走兽较少,飞禽较多,生活方式主要靠水域资源。

3. 在之后的主要文明部落的冲突发生在现如今的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按照根据人类迁移学,这里就是水域比较好的地方。而在此新石器时代之前明明最好的农耕地带却没有孕育出文明,如果这片平原地区在之前的时期不存在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华夏文明的地理变化如图:

大旱灾加上海水汛期异常,海平面下降,以及板块运动地面上升,最后促使肥沃土地面积开始扩大,文明沿着海岸线的缩减开始迁移。

直到洪灾结束才最后形成黄河长江文明:

而巧合的是如今的日本,在今时的考古学证据则表明,古代的日本除了原住民外其他是由东南亚跟东北亚迁徙而来的各民族融合演变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开始,日本进入新石器时期,伴随着从东亚迁入日本的渡来人,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结合东夷文明部落的迁移来看,岛屿是向四周的迁移的,而往东迁移的人,漂洋过海到达如今的日本陆地。

可能会有疑问,哪个时期的舟怎么能航行这么远呢?如果结合地球大陆板块的运动呢?那就不远了。(在后面会说明)

而伴随着4.2千年事件的除了干旱和海水退潮以及地面上升。同一时期,黄河中游发生了一系列特大洪水。也就是传说中的"大洪水"事件。

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

如《圣经·创世记》第68章的记载: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恶,上帝决心要毁灭地上的人类。他拣选了乐意"与他同行"的义人挪亚。令其造一艘诺亚方舟。然后上帝在挪亚600岁那一天,会用大洪水淹没整个世界。只有挪亚一家8口进入方舟。洪水褪去挪亚一家繁衍生息,之后上帝混乱他们的语音,迫使他们各地迁移,形成了各个民族的祖先。

苏美尔传说的阿拉哈西斯(Atrahasis)神话中,风之神与众神之王恩尼尔觉得人类太吵闹,于是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消灭他们。

而且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伦德纳·伍利,对巴格达与波斯湾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沙漠地带进行考察挖掘,结果发现了苏美古国吾珥城的遗王族墓葬之下,有整整二米多厚的干净黏土沉积层。经过对黏土的分析研究后表明,这层干净的黏土属于洪水沉积后的淤土。自此,伍利认为这个发现说明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古老传说,以及圣经上记载的大洪水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

以及华夏广为流传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等等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间均有于大洪水的传说,虽然细节不同,但却有不少共通点,构成一种特殊现象。

这里或许会感到很矛盾,为什么大旱灾之后伴随着大洪水。其实就是因为4.2千年事件大旱灾,换一种说法就是前22、前21世纪交替时,气候突变,普遍转暖。这样一下就明白了。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世界各地的山脉冰川开始加速融化。而石器时代的文明部落必须依靠着河流等水域群居的,因此世界各地几乎同一世纪时期遭到了特大洪灾。事实上治水并非传说,只是没有那么神话。历史记载的是鲧禹治水。

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0之后的150年有过一次大变道,由东流(山东入海)转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鲧作为夏部族的首领被封在崇,故被称为"崇伯鲧",表明夏族早期活动于崇山附近。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联盟,鲧被四岳推选领导治水,历时九年而最终失败。治水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不善于团结部人及其他部落。《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不少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许这亦是鲧治水九年失败的原因之一。鲧死后,禹是鲧的儿子,禹受舜任命,继任治水的工作。禹改进其父的治水方法,疏导河流,团结各部落的族人,终于将洪水治平。《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过程可能也促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孟子;滕文公》提到了禹的治水方法:"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最后治水完成。

其实这次洪水可能延续了一、二百年,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在夏朝中期还曾在治水过程中丧命。豫西、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而洪水前兴盛的山东龙山文化在此时衰落,甚至出现文化倒退。史前洪水发生的真实性从侧面证实了夏朝前夕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鲧禹治水记载中的一些可疑之处。唯一的解释就是鲧禹治水时期,大禹最后改道排水并没有入进如今地图的出海口,而是只解决了黄河中游地区的问题。

总结一下:

公元前24世纪至前22世纪,北半球气候大幅降温。文献记载舜派禹伐三苗时,"夏有冰……五谷变化",气候异常。

公元前22世纪4.2千年事件大旱灾的开始,同时期海洋汛期异常,海水不再泛滥,加上干旱,海平面开始下降。陆地面积慢慢浮现变大。世界各地的文明遭受到了严重打击甚至毁灭,一部分选择迁移到有水域的地方。而地球其中的华夏地区渐渐显露平原地区,最终形成现如今的基本地貌。华夏文明也随之往黄河长江流有着肥沃土地的平原地域集中。

在大旱灾期间,气温升高使世界各地山脉的冰川的融化。导致了持续几百年的洪灾。造成的灾难难以想象,但同时也使得人类文明团结合作,促进了各种部落文明的融合,从而孕育出了新的文明。

最后在公元前19世纪和18世纪左右,气候改善,各地文明开始稳定发展。逐渐形成农业社会。

最后的疑问:

1. 为什么大禹能治理洪水?而同时期地球其他文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传奇人物。

2. 大旱灾时期海面退潮,海平面下降。而冰川融化的洪水不是正好可以汇入大海吗?为什么之前是海域的平原会没有呢?(别忘了板块运动使得地面是在缓慢上升的)

个人观点如下:

大禹并没有完美的治理所有的洪水,其父鲧治水的失败在于堙障,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导,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贯的抗洪举措,不至于使鲧被殛死。质疑,"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当时洪灾以及发生了有一段时间,之后其父由治理九年失败,到大禹时期,洪水无论有没有削减,而黄河的变道和下游的洪灾未处理,说明并非只靠大禹。

其二海水汛期异常,海平面下降,是不是全因为大旱灾的干旱,这一点无法证明,因为是同时期发生,但可以肯定的是大旱灾加速了海水退潮。

其三冰川的面积远远小于海洋的面积,受热融化和受热干枯的速度完全不在一个平衡上。所以几百年时间,现如今的华北华中平原从海洋中显露出来是完全可能的。

其四板块运动会促使地面上升,这是一直都有的,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上身速度,每年如果是1cm话,几千年下来地面上升最少也有50m,当然落差传到板块中部可能没有那么大,但肯定形成平原的原因之一。

而在我看到20167"科学"期刊(Science)刊登论文,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吴庆龙和普度大学教授葛兰杰联合研究结果后。更加的坚信自己的判断。

其研究表明公元前1920年左右青海省地区有过大地震引发的山崩,之后堰塞湖阻断黄河,几个月后积水满溢时溃堤,导致大洪水,为祸下游2000公里,洪水高出现代河水位达38米。

所以大禹年代大洪水是可能存在的,只是年代后推并非是一般认知的五六千年以上而是四千年左右为大禹时代,那时若有一人带领众人疏导河水求取生路,最后取得政治领导权是有可能的。而所谓的疏导可能也并非神话夸大的改道黄河或大支流,而是在当时有限人口的居住区周围开导水的沟渠网。无论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开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也难以控制,很难相信禹是仅靠疏导河流制服洪水的。大禹在位时,气候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被恢复,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灾自然也随着气候的改善而减少,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最为关键的是公元前20世纪末前19世纪初,发生过大地震。这就说明什么?

说明地质在运动,地球的大陆板块在相对运动。这就能更加的解释为什么这个时期会出现地表加速上升,海水汛期异常,海平面下降等现象最终平原显露形成的推理。

以及解释日本大陆在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伴随着从东亚迁入日本的渡来人,日本在弥生时代初期出现陶器、铁、铜器以及水田等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农业社会。其中的东渡人在石器时代从东亚用舟跨海东渡到日本岛屿的可能性。甚至根据同时期的东夷部落情况,且被迫必须迁移。以及大陆板块的运动规律,可以猜测当时代的两个陆地可能并不遥远。东夷人具有了信念和条件,结果极有可能是东夷人东渡到日本陆地的。如果板块运动是正确的再往前推,大约在公元前一万年开始,日本进入新石器时期,同样公元前一万年左右的后李文化时间差不多,两地几乎同时进入新石器时代。会不会本身就是很靠近的部落文明呢?

所以在这段持续千年的大灾变里。我们的华夏土地的前后变化大致如下:

大旱灾前的寒冬时期

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屿以及台湾岛皆靠近大陆,而绿色标记的地方在当时以及之前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不然早就发展了,为什么偏偏是围绕这块平原周边反而出现了众多文明遗迹。要么就是水域要么就是沼泽。古代山海经中多次提到泽,大概也是原因在此把。而东夷文明地区的人类被迫从农种开始转为水上的生活方式为主。

大灾变开始,大旱灾,板块运动,海水退潮,地表上升,使得岛屿开始远离大陆,平原地区开始浮现出来,华夏人类文明开始迁徙。随之而来的出现了大洪灾,原本露出来的平原地区,一些容易形成河流的地方开始形成,同时很多地方发生洪灾。特别是入海口的缓冲地带洪灾持续了一两百年。山海经神话中所说的旱魃的旱灾神话,和共工怒触不周山引发洪灾的传说,应该有着某种联系。

大灾变结束,华夏大陆的地势基本形成,各文明部落开始找到适合居住的点开始发展文明,史称华夏文明的新石器时代。各个部落点如下:

其中中原地区的文明因为大灾变期间开始慢慢的接触,到最后为了抗洪的部落联合,开始了复杂酋邦形式或者多个部落联盟。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进农业生产,夏部族势力增强。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次击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可以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随之舜把帝位禅让给禹,至此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大禹治水成功后,将中土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铸九鼎定中原。

夏是部落城邦联盟到封建国家的过渡期,因此没有明确的疆域,却开始了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

寄语:这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大自然变化,如同神之手,让人类文明更加扩散,更加凝聚发展。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