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一颗永远燃烧的心
——访中国辐射加工产业化的奠基者、开拓者和推动者王传祯教授
点击:  作者:杨新英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7-07-20 14:08:53

 

1.jpg

 

2015年11月,北京,王传祯教授代表北京三强核力辐射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国家能源部核安全研究院签署协议:加强两国在γ辐照装置领域核安保的开发研究合作项目。这是继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商谈,同意建立两国核安全年度对话机制后,“三强核力”在两国政府核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同意下签订的一个重要协议,是国家核安保合作的组成部分。此举进一步深化了中美两国在国际核安全事务中的研究与合作。

 

7月初,一个艳阳高照的下午,记者来到了王传祯教授的办公室探望并采访这位老人。虽然已有医生的忠告:“冠心病、糖尿病,需要安心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但他仍然热情地接待了我。

 

这是一幅科学家王传祯教授的肖像画:画面上用顶光突出了他那鬓发上一层层的重霜。他目光向前凝视,像在思索着什么?他靠在扶手椅上,背后是一排整齐的书架,桌上除了电脑全是书,手上展开几页稿纸“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还在继续他的科学生涯吗?”

 

“您应该多多休息,不能太劳累了……”他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而是从堆满书籍、报刊和手稿的桌子上拿出一本书来递给我说:“我们国家辐射加工技术产业推进工作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闲不下来啊!” 他的心和时代的脉搏始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副深度近视眼镜片背后的双目,依然灼灼有神。

 

书的名字叫《γ辐照装置及其应用》,编著者:王传祯教授等。该书全面介绍了王传祯教授和他领导的团队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着重介绍了他们领导的北京三强核力辐射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对γ辐照装置产品的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操作等多年的设计理念和实践经验。书中既有理论的系统介绍,也有实践的操作指导,对从事辐射加工技术人员、管理和运行人员以及学习核技术的大学生们都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我一边翻阅着书的目录、欣赏着珍贵的彩插照片,一边听着王教授讲述他的传奇故事。

 

      

 

1953年,还在上中学的王传祯从课本上读到了我国著名核物理科学家钱三强、何泽慧的故事,就立志将来也做一名像他们一样的核科学家,将核能造福于老百姓。1959年,王传祯考入青岛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化工部北京有机化工厂筹备处工作,1972年3月调入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从事核反应堆工程机械研究设计,先后完成了重水反应堆用全封闭氮气鼓风机组和风冷式水机组的研制及重水回收系统的设计工作。1982年,王传祯开始从事他所热爱的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及辐射加工技术和γ辐照装置的研究开发工作。  

                 

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核工业进行军转民改革,核二院许多科研工作者暂停军用反应堆研发设计转向了啤酒、制药等商用产业设计,而王传祯却始终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与其他一些科研工作者一起组建起从事辐射加工技术科研的实验室。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如果改行搞商用产业设计的确能多挣钱,奖金多。但是,就像控制论发明者维纳说的那样:‘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之间的无人区上去耕耘,最能取得丰硕成果。’我国的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事业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很快就停止不前了,到80年代初,辐射加工技术对于我国科研工作者来说还是一项新的科研领域,如果核电技术属于核工业家族中的重工业的话,那么辐射加工就是其中的轻工业。正因为它加工手段独特(常温),节能、环保、少污染或无污染,对于制造优质的化工材料、储存和保鲜食品、消毒医疗器材以及处理环境污染物等工业技术有着深远且重大的推动作用,是绿色加工产业,是核能造福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最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为什么不能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呢?这一决定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坚持搞辐射加工技术研究是我们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王传祯不放弃从反应堆设计开发转移到辐射加工技术的设计开发。他站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上肩担责任、力挽狂澜。

 

1982年开始,王传祯带领他的创新团队一切从头开始,做实验研究开发,做课题。他们努力奋斗、不畏艰难、查资料、做实验,失败了再来。经过艰苦研究开发,他们研制出科研型铯—137源—60源γ辐照装置FY—1型液体专用辐照装置和YCF—1型可移动式γ辐照装置等系列装置。其中YCF—1型可移动式γ辐照装置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并获得1995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奖。科研型铯—137源和钴—60源γ辐照装置,首先应用于黑龙江省农科院原子能所γ射线温室工程中。该工程经国家鉴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的旋转辐照台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继此之后,他们继续努力奋斗,最苦的时候,他们在承德零下30度的寒冬里在室外做实验,3个多月,脚、手、耳朵生起冻疮……就是这样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条工业γ辐照装置的自动传输系统。此后,科研组又连续开发出FJX—630型系列工业γ辐照装置、FJX—648G改进型工业γ辐照装置各项都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和四部委第三届科技人才交流会金奖。还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其中两项获粤港科技进步一等奖。王传祯教授还获得了“建国60周年全国百名发明家奖”呢!

 

经过艰辛努力,王传祯带领他的团队使我国的辐射加工技术从无到有,开发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大型工业化γ辐照装置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为进一步转变机制,把握机会,把这些科研成果产业化,1993年,北京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成立了集科工贸于一体的比尼辐照技术研究所,王传祯担任所长。他们先后完成南京、郑州、大庆、昆明、长春、中牟、延吉、唐山、绵阳等大型工业辐照工程,这些工程现已成为我国辐照行业的骨干企业。

 

王传祯用他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力挽狂澜,带领中国的辐射加工技术创造奇迹! 1995年,他获得我国首届辐射加工产业化推进奖!

 

      

 

王传祯常说,科学研究本身带来的愉快是最大的报酬,是一种高级享受。几十年来,他淡泊名利,把全部身心和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辐射加工事业上。

 

1999年,对于王传祯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年过六旬面临着退休的问题,可是他却不想退休。他选择了与几位老同志一起成立了北京三强核力辐射工程有限公司。公司取名“三强核力”,一是为了纪念他从小就无比崇拜的杰出核科学家钱三强先生,沿着钱三强先生所开创的道路和他的治学精神继续前进;二是谐音“三强合力”,因为公司的人员分别来自3个不同的单位。

 

本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可为何退而不休?又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公司?王传祯讲了一个让他终生刻骨铭心的故事:“1999年3月,我们参加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辐射加工大会,会后我们要求老朋友澳大利亚辐照公司的总裁,这次大会主席雷姆豪斯特先生安排我们去参观墨尔本、悉尼的辐照站时,他犹豫半天开始不想让我们去参观,后来同意参观,但再三叮嘱我们,现场不能带相机不许照相。当我们进去参观时才发现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印着‘MADE IN CHINA’。我们很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澳大利亚友人回答:‘因为全球500强的医疗用品公司如强生、宝洁等都已经进入中国生产了,可是中国生产的辐照装置能力太小、技术太落后,根本就找不到一家合格的装置来辐照这些医疗产品,所以只好把这些产品运往国外辐照后,再将产品发向全世界。’

 

这次参观意外的发现,深深地震撼着、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我们当场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将中国的辐照事业做大做强!我们不仅要生产合格的能辐照像强生、宝洁这样公司的医疗用品,还要将我国的辐照装置走出国门,出口世界!

 

回国后的王传祯立刻将他出国考察的真实情况如实上报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2000年5月,他力主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在政府主管部门同意下,在南京召开全国辐照装置改造大会。会上,国家科委相关领导指出:当前我国的辐照装置存在小、土、杂、分散、落后的5大特点,并提出了今后发展我国辐照装置的规模和技术改进的要求,王传祯教授做了主旨报告。

 

王传祯不忘使命,坚定地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地整合民营企业资源,助推我国辐照加工产业的大力发展。经过多次一比一的实验研究,他们设计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先进的γ辐照装置,规模从150万居里到600万居里,且可以自动换层换面、条码自动跟踪,达到国际先进领先水平,先后在北京、苏州、无锡、南通、张家港、上海、杭州、兰州、咸阳、哈尔滨、成都、昆明等地建起几十座工业化辐照装置,他们还把自己开发的γ辐照装置销售到泰国、越南等国家,成为我国第一家整机出口γ辐照装置的单位,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整机γ辐照装置的供应国。这期间,γ辐照装置从最初50万居里到150~200万居里,再到最后赶超国际标准的600万居里,运输吊具可使船用集装箱整体装卸的国际第一个大型γ辐照装置。为此,王传祯和他的团队取得10多项国家专利,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

 

      

 

 “您除了搞实验研究外也搞理论研究吗?”未等王教授回答,我便从他送给我的《γ辐照装置及其应用》一书里,看到了由他领导编制的GB 17568——2008《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与使用规范》、GB10252——2009《γ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γ辐照装置的退役准则》等国家强制性标准。现在,这些标准已经成为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执法的标准和依据。王传祯教授先后在国内国际杂志报刊,技术交流大会上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或参加编著技术著作6本,特别是2013年由他主编,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专著《γ辐照装置及其应用》一书,得到了一致的好评。王传祯教授本人获得了2005年度全国百名发明家奖。

 

2011年6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辐射加工大会上,时年已72岁的王传祯教授被国际辐射联合会授予国际辐射加工领域的最高荣誉——劳伦斯奖。劳伦斯奖被称为“国际辐射加工界的诺贝尔奖”。王传祯40多年潜心同位素与辐射研究与应用,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辐照加工产业化应用和辐照装置的安全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这是国际辐射联合会第一次将劳伦斯奖颁给中国科学家。

 

就在王传祯教授获奖3个月后的2011年9月23日,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颁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教授,表彰她在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而青蒿素的诞生,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生命。这是国际生物医药大奖第一次颁给中国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科学家……这一几乎在同一时间获得的同等重要的国际科学最高奖项,充分证明中国科学家王传祯、屠呦呦对世界科学做出了同等重要的贡献。

 

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李冠兴院士在王传祯教授获得“劳伦斯奖”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不仅是对王传祯本人为我国及国际辐射加工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我国近年来辐射加工事业迅猛发展的充分肯定……”

 

然而,获奖后的王传祯,心里依然始终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国家能够更加重视,人民能够更加接受辐射加工技术。国家能够整合资源,积极推进辐射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努力将辐照木朔材料、辐照轮胎、辐照聚合物--保水剂等新材料发明专利、新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化。王传祯的心里始终牢记着1997年7月1日,著名核科学家王淦昌先生为他和其他获奖者的题字:推动辐射加工产业化进程,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他十分推崇这样一句话:“献身于科学研究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到的许多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几十年的科研攻关,有三件事让王教授兴奋不已:一是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冥思苦想,几周睡不好觉,忽然一天半夜灵机一动,想出绝招,使问题迎刃而解。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二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泛采用,这种成就感是金钱买不来的,是最大的酬报。三是发现年轻人才并委以重任。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王传祯教授,深知人才对一个科技企业的重要性,因此,他非常注重培养年轻人。他说,不管是在之前的工作岗位,还是在三强核力公司——他都特别注意培养年轻人。他对年轻人传帮带、送出培养、还亲自带到国外同国外先进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一起研究设计。如今,有很多他带出的年轻人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要领导或技术骨干。他还在国内举办辐射加工技术培训班10多次,编写多本培训教材,并亲自授课,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几百人。为我国辐射加工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资源。

 

王传祯出生于泰山脚下的宁阳县,1953年7月至1959年7月,他在泰安一中就读。如今,事业有成,功名于一身的王传祯不忘乡梓,不忘母校,不忘百姓的恩情……“在我14岁的时候,我走了三天两夜来到泰安参加考试。那是我第一次离开自己生活的小村庄,泰安一中是我人生起步的地方。” 为了回报这个人生起步的地方,2012年10月,王传祯以个人名义为母校泰安一中捐助人民币100万元,设立“王传祯奖学金”,其资本运作每年所得利润,用于奖励泰安一中优秀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王传祯语重心长地向泰安一中的学子们讲道:“人要有梦想和理想,并通过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首先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还要肯吃苦,年轻时吃苦是终生的财富。此外,还要懂得保护自己。人首先要健康地存在,才能去谈理想和梦想……”这何尝不是王传祯自己追梦的真实写照呢?

 

慧眼金晴,助千里良驹。王传祯自己强大了,不忘报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中国辐射加工产业,也用自己善良的心推动着并托起了莘莘学子们的中国梦!

 

几十年的科技创新,不断地超越,王传祯带领着他的团队,“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将我国辐照装置及产业化应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走到外国、走向世界,成为我国辐射加工产业化的奠基者、开拓者和推动者。“然而,我国辐照加工产业与国外相比仍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4年美国辐射加工技术的总产值已经达到了4200亿美元,提供440万个就业岗位,占美国GDP4.7%,年增长率为20%25%,效益成本比平均为510,而且在逐年增长。中国辐射加工技术总产值2004年仅为300亿元人民币,2016年仅为1000亿元人民币还占不到GDP0.1%。” 王传祯十分感慨地谈起了他的奋斗目标。“不管是在国际上还是就国内市场而言,辐射加工产业市场的前景都非常巨大,美国、日本、欧洲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辐射加工已经是蓬勃发展的新兴独立产业,最新的资料显示,现在美国非动力核技术年产值达6000亿美元,而在这方面,2014年,中国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产业的年产值约为1000亿元人民币,2016年达3000亿人民币。显然,速度发展很快,但这个差距不小。如何解决中国辐射加工产业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更好地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成为了我们要谋求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望未来,王传祯又瞄准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在积极推动他的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木材辐照,这一项目尽快从祖国的东部省份做起逐步推广到全国。我国是一个木材资源缺乏的大国,原始森林不许砍伐,完全依靠进口,每年达6000万立方米。可我国实行速生林计划,东部各省有大量速生杨树,但由于生长快木质松软,排不上用场。“这个‘木材辐照’,是王传祯课题组跟美国合作进行的。”“木材辐照”是什么?面对我的疑问,王教授耐心地解释:“我是研究辐射加工产业的,‘木材辐照’就是通过辐射,让原本软质的杨木变硬,使其各项性能甚至比红木还要好,又不变形、不吸水、可阻燃。没有任何有害气体产生。”

 

他还要将他的科研成果应用到祖国大西北的扶贫开发建设中。前不久,已近耄耋之年的王教授赴宁夏考察。他很高兴地向我介绍了他的计划可在宁夏落地的新项目。“比如宁夏枸杞的辐照。宁夏枸杞天下闻名,每年有50万吨枸杞的产量,如果我们在宁夏建一个辐照站,将每年需要花重金到外地辐照的宁夏枸杞用当地自己建的辐照站进行辐照,则可大大节省费用支出,造福当地的老百姓。又如土豆、羊肉等都是宁夏闻名的土特产,利用辐照技术可以灭菌、防霉、拟制发芽可促进产品的出口。再就是辐照聚合物——保水剂项目。宁夏属沙漠干旱严重缺水地区,由于其雨水太少,因而,每年一亩枸杞地需花费浇水的费用达一万多元。如果使用聚合物保水剂与肥料一起施到地里,下雨时或灌溉时保水剂可以将水储集起来,干旱时就可以释放出来。这样将沙漠干旱地带缺水地方的水资源充分保护起来,充分灌溉到植物上,则将大大地造福于祖国大西北的经济建设……”王教授凝神眺望着远方,他的思绪仿佛已回到了那遥远的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却重度缺水的宁夏沙漠绿洲……

 

这就是王传祯教授,一个为了能够把中国的辐射加工产业造福于民的核工业人,一颗永远燃烧着火热之心的耕耘者,奋斗者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一颗永远燃烧的心

    2017-07-20
  • 内容 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网名:
    主办:
    宗旨:
    说明:
    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
    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
    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
    主要板块:
    ● 建言献策:

    ● 决策支持:


    ● 民意反馈:
    国策建言、百姓话题、企业参谋、人生益友,从四个方面出谋划策;
    时事聚焦、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国情资料、读史明智、他山之石、资料库等,登载相关参考资料;
    政策点赞、建言点赞、热点排行等,反馈民众评价。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