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刘汉俊:汉字的力量与汉语的革命
点击:  作者:刘汉俊    来源:大同思想网  发布时间:2017-01-02 10:06:04

 

        一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万众瞩目。考的是孩子们,汗颜的却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提笔忘字。两个多月来的持续关注,使我觉得有必要说说“汉字”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

1文明足迹

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在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上,汉朝对文字的整理、规范、检索、革新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隶、楷、行、草或发轫于斯或勃兴于斯,这一时期是汉字的重要发展期。汉朝历时400多年,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历时最长的朝代,到汉武帝时,大汉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与当时的罗马帝国同享辉煌与荣光。社会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汉朝为各种文化元素的自由生长提供了沃土,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不光汉字兴盛于此,汉人也兴旺于此,人口数量和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其他民族,为形成汉民族奠定了基础。汉字的成长与汉族的发展,是汉朝的两大文化硕果。

当然,汉字的源起,还远在得名于汉之前。

文字是人类的足迹。从54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粘压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到5000年前古代埃及人刻写在神庙石碑上的神文圣书,再到33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甲骨文,文字推动了历史,也记录了历史。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

1928年,考古界对河南安阳小屯村甲骨文出土地的甄别确认,使得消失了3000多年的商朝殷都被发现,打破了国际上关于中国夏商王朝只是一个传说的推测,使中国历史有了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的断代依据。数万枚方寸甲骨抖落满身风尘,组合成一副轮廓分明的脊梁,驮起一个古老民族厚重历史的明证,我们不能不心怀敬畏。

但甲骨文还不一定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只是汉字的童年。中国上古神话里即有仓颉造字之说,他使用的是什么文字,现在尚无定论,我们只知道黄帝时代距今约5000年。除此之外,中国文字还有更遥远的年代可考吗?答案也应该是肯定的。距今约6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8000年的贾湖文化遗址,都相继发现了刻画字符,一些专家认为这都是中国的原始文字。我曾沉醉于宁夏贺兰山腹地的岩画,那成千上万个神秘奇异而意象深远的图形,仿佛穿越千年万年注视着暌离已久的人类,无语地等待着我们的辨析。说是岩画,其实是今人的指称,有专家认为那是中国北方最早的游牧民族最初的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是中国文字的始祖和滥觞,诞生于旧石器时代。如果这一结论成立,意味着这些字符至少1万岁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字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首府凯里的博物馆,我见过一块残碑,碑上有10多个文字符号,酷似汉字,被当地人称为“雷公山天书”,那些字似楷似隶,遒劲而端庄,应该是秦以后某个时期的,但千百年来无人能识读。像这样的“天书”,中国还有不少。

沉沉重重的时光巨磐,打磨出这一个个灵动鲜活的勾连字符,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淘漉出这一摊摊斑驳陆离的点横撇捺,晾晒在那里,像一道道几何题,在拷问我们的智商。

2历史推动

梳理汉字的发展,我们不能忘记几个人。

第一个人当然是秦始皇。秦始皇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他的统一图强、集权统治、经济举措、法制构想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国家形态和政权模型,他最基本的功绩之一是文化建设,他大力推行的“书同文”政策,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历史。国家意志和统一文化,凝成了天下归一的相同文化心理和共同思想基础。如果没有秦朝文字的统一,就没有汉朝文字的兴盛。单就这一点,秦始皇就是中华民族的功臣。秦始皇看到了语言文字收服人心、整饬民意的作用,看到了建立大同文化对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但繁重的治乱维稳任务使他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以文治国,而且他面临知识阶层的挑战与反叛,也不会采取以文兴国的政策,甚至不得不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权宜之策。

中国文字,在等待汉朝的到来。

汉高祖刘邦,是要说的第二个人。这位年轻时不读书、无约束的皇帝旧习难改,他轻视儒生、无视学问,灭掉秦国、干掉项羽之后有些洋洋得意,但不久之后对治国理政的力不从心使他有些惶恐,生怕重蹈秦国的覆辙。这时,他的近臣陆贾改变了他。这位饱学之士每每见到刘邦,都要冒着挨骂的风险,言必称《诗经》《书经》,渐渐驯服了不可一世的皇帝。刘邦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命陆贾写分析秦始皇失败原因的政论文给他看,读书识字使他懂得了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不仅如此,他还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国家级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亲自前往曲阜,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祭孔的皇帝。他所开创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汉赋、《汉书》《史记》、造纸术的诞生准备了温床。

不过,秦始皇和汉高祖都只是他们那个朝代文化工程的总设计师,真正的建造者是我要说的第三个人——东汉著名学者许慎。他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把当时出现过的1万个左右的方块汉字,进行了形、音、义的整理和修订,按540个部首归类,建立了科学的汉字检索系统。以许慎为旗帜,一大批汉代儒生以字为生,把一地散沙般的文字建成一个如金字塔般稳定而规范的文字系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自己语言文字所进行的学科建设。许慎们的“国家汉字工程”,使汉朝获得了天下认同的民心基础和文化基础,是汉朝文化建设的高峰。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人,就是魏孝文帝。公元4世纪,古老的鲜卑族统一了北方,随后,这个善骑射的游牧民族挥师中原,把汉族政权赶到淮河、秦岭以南。此时的中国,北方势力以鲜卑语言为官话,称“北语”。孝文帝本名叫拓跋宏,这位5岁即位、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君王看见了游牧文明落后于农耕文明。公元494年,他命令迁都洛阳,以战略家的眼光和改革家的勇气,全面推行汉制改革。在一片反对声中,孝文帝选择了改革突破口——语言文字,他要求所有鲜卑贵族一律禁用“北语”,改用汉话汉字,推广易汉服、改汉姓、通汉婚、办汉学、改汉籍的政策,他甚至将自己原来的“拓跋”姓改为“元”姓。当然,孝文帝的改革注定是要遇到阻力的,但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以一碗毒酒赐死了不愿改汉姓学汉话的、年仅15岁的儿子。改革的结果,使这个过去只会挥刀驰骋的政权迎来了全面的繁荣。孝文帝的大义灭亲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让我们肃然起敬。

3文化基因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汉字让岁月留影,我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有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如果把人类文明比作浩渺而深邃的海,那么语言文字则是奇幻的浪、流变的云、嶙峋的礁,那种铺陈与席卷的豪迈,那种撞击与融合的气势,那种攻坚与坚守的勇猛,让你不得不感叹语言文字的力量。

从哼哟嗨嗬的号子、比划的手势到象形文字、拼音文字的诞生,语言是文字的母亲,文字是语言的骄子。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文字;没有文字,语言难以为继。“露西小姐”,非洲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展陈的古人类化石表明,人类文明的历史至少有320万年。语言文字的历史虽没有如此漫长,但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与迁徙,究竟有多少种,怕是如原始森林那青黄荣枯的枝叶一样,繁多且无人知晓。

这荣枯生灭,便是语言文字进化的过程。

1友好传播

公元1492年,航海家哥伦布开启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也拉开了欧洲各国抢占美洲的序幕。在这场争夺战中,掌握了制海权的英国建立了最早的北美殖民地,工业革命又使英国跃居欧洲强国之首。可以说,英国的战刀指多远,汽船就跑多远;战刀指向哪里,英语就在哪里落地生根。

不仅英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也都曾随着殖民者的步伐走向世界不同的角落。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校长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讲完最后一堂法语课后痛苦而坚定地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韩麦尔先生或许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这句话却是道出了民族的期盼:保护好自己的母语,就像保卫好自己的母亲,一个不掌握母语文字的人,就像丢失了家门钥匙的孩子,难免会沦为精神的乞丐、文化的弃儿。

汉语的魅力在于她温暖的力量。遥想1900年前,西汉张骞首开西域丝绸之路,不但丝绸、皮毛、玉石、香料源源不断地到达中亚、欧洲,造纸术、印刷术也西出欧亚;遥想1300多年前,川藏茶马古道从成都、雅安开始,经康定、进西藏,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最远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迢迢生死路,拳拳背夫情,沿途的摩崖石刻、巴蜀图腾、壁画字碑见证了中西文明交流、藏汉文化融合的历史;遥想1200多年前,唐朝鉴真和尚九死一生东渡日本,送去了律学典籍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作品,他自己的书法作品《请经书帖》至今留存东瀛……即便是600多年前,明朝郑和带领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五过马六甲海峡,也没有在海外占一寸殖民地,没有在马六甲海峡这个军事咽喉建一个炮楼据点,而汉语言文字则通过这个险恶航路远播东南亚,直到非洲东海岸。

商路漫漫,文路绵绵,沿途各国如接受重礼般迎接中国汉字,拥抱中华文化。没有殖民、没有掠夺,如花汉字织起友谊之环。

2血性坚守

四大古代文明中,唯有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形变而神不变、意不散,一笔几千年。

但是,近代以来的汉语之路也曾风雨飘摇。

公元1807年,马礼逊作为大英帝国第一位赴华的传教士,接到英国教会下达的三项任务:学中文、编词典、将圣经翻译成中文。后来,他干脆穿上领事服,参与英国对华政治、贸易、文化政策的制订与实施。通过他的手,大清政府大把大把的白银流入英国人的口袋。公元1793年,英国首次派马戛尔尼勋爵率团访华,使团副使斯当东12岁的儿子也随团前来,由于其乖巧伶俐,乾隆皇帝还赏赐了这个孩子一个香包。46年后,正是这个能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小斯当东,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讲,主张对中国开战:“在中国,屈服只能导致耻辱,态度坚决可以取胜!”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中国丛报》撰文,鼓吹对付中国要用大炮。

还有的传教士则看到了汉字的力量。1848年,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被称为美国“汉学家之父”的学者卫三畏说:“一旦废止汉字而改用字母去拼写汉语,中国将不复存在。”他发现了消解中国力量的突破口。1858626日,英政府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英天津条约》,其中第五十款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正是这个传教士兼驻华参赞卫三畏,参与了该条约的制订。用英语做中国人的主,这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文化的悲哀。及至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至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侵占台湾的50年期间,强行推行日语教育;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华日军也曾如此这般在东北地区实施文化殖民,与此同时,大量珍贵典籍、碑帖、字画被劫运往日本。

国破山河碎,字在火中泣,腥风血雨中汉字坚挺依然。用子弹围剿方块汉字,迎接它的只有横枪竖棍撇刀捺剑。这是中国汉字的性格。一个民族哪怕是被打倒在地,只要精神还在,散落一地的点横撇捺就会在文化的号角下,铸成不屈的脊梁。

3文化自觉

汉字虽一笔千年,但不能故步自封。如果不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难以承载时代的新思想、新事物,这是我们的文化自省。从早期外国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对汉字进行注音,到中国学者的“官话字母”“拉丁化新文字”,再到民国政府的“注音字母”“罗马字拼音法”方案,中国汉字在300多年来的文字变革中步履蹒跚。

文字改革的历史重任,落在了新生的共和国肩上。

19491010日,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毛泽东亲自批准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推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三大举措,开始了扫除4亿文盲的艰难任务。这是汉语言文字改革力度最大、普及最快的时期。从1949年到1958年的10年间,1000多种方案,数万人参与,仅汉语拼音方案就有6套之多。扫盲班、识字班,电灯下、油灯旁,人民大众如饥似渴地识字读报,成为汉语言文字的主人。从此,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古老的汉字也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历史进入上世纪70年代,汉字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1973年,联合国将汉语作为官方工作语言,世界从此开始倾听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国门洞开,国际社会的汉语热随之升温。今天,海外300多所孔子学院、500多个孔子课堂搭起一座座汉语桥,谦和的中国孔子站在东方文明的桥头堡,拱手迎送远方之朋,让世界通过汉字、通过中华文化更立体地感知中国。

汉字的一路征程也曾走过弯路,比如汉字简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简化是为了易写便认,提高沟通效率,但是一旦简单到无从认识或者误认,简化到瘦骨嶙峋,就失去了汉字结构的美、寓意的美、想象的美、古典的美,至于粗暴地把某种政治符号安插其中,更是对文化的割裂。文字改革不能借口现代消解传统,不能借口简洁制造空疏。没有繁体字,就没有古典的美;没有简化字,就没有现代的美。臃而不肿,简而不单,今天的汉字有着姣好的身材。

科技的进步,也曾让中国汉字遭遇考验。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引发了信息革命,1952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但是以字母为主的输入方式把方块汉字拦在了门外。“中国必须摒弃传统汉字,走拼音文字道路”,外国专家如此定论,国内一些废除汉字的主张也沉渣泛起。

如果汉字进入不了电脑,在信息浪潮惊涛拍岸的今天,中国航船无法驶入国际航道;如果放弃汉字,中国文化面临竭泽断流的危险,何况失去汉字的国家还是中国吗?别无选择。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56年终于诞生第一批理论和实践成果。随后30年,汉字输入输出方法、汉字编码程序、汉字智能终端、汉字打印系统等难题被一一攻克。1985年,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中国的文化客厅容得下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可以让各种文明以礼相待,推杯问盏。我们愿意聆听他国语言的流畅优美,但更懂得欣赏吴侬软语的温婉、秦腔南音的韵味,以及唐诗宋词的抑扬顿挫,王颜欧柳的神采飞扬。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不反对引进外来语,经过汉化的外来词汇同样能丰富中国词库,但我们反对取之无度、用之过滥;我们不反对让流行的网言网语进入汉语的传统家庭,但要注意汉字的规范,不能玷污汉字的纯洁,消解汉语的魅力。这是我们的文化自觉。

今天的汉字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下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屏幕化、碎片化、快速化、浅层次阅读盛行;各种键盘消解了我们的书写技能,层出不穷的智能终端让我们患上输入法依赖症,提笔忘字;网络词典让我们在享受便捷轻巧的同时失落了追根溯源的乐趣和咬文嚼字的味道;网络俚语带来简明晓畅、通俗风趣的同时,削弱了汉字的美好。欣闻不少地方中考、高考语文成绩的比分在提高,这是正本清源之举,学好汉语当从孩子抓起。

中国的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文化的复兴。在继承中发展,在革新中坚守,呵护母语,就是留住民族文明的根。(选自《新湘评论》)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