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科技前沿 > 阅读信息
科学家最根本的素养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被AI取代?
点击:  作者:Sarah Anderson    来源:知社学术圈  发布时间:2018-09-19 12:19:41

 

       笔者是一名研究生,我们实验室里器材十分齐备,肽合成仪、96孔板的液体处理仪等等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个可以操作液体处理仪的机器人,既方便又高效。但是当我刚加入实验室时,我却担忧这些仪器会将我这样的研究生淘汰。在我眼里,一个优秀的实验人员的标准就是完美的实验操作技术,一个科学家就是一台会呼吸的实验设备。但是渐渐的,我接受了这些仪器操作比我更加高效且精确的事实,也因此让我思考,科学家这个身份真正的含义。

在我本科期间,对实验这个词有些误解与焦虑。课后作业和考试我可以卓越地完成,但进实验室却十分让我头疼。举个例子,本科大一酸碱滴定实验,只需要通过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加了酚酞的盐酸溶液中,知道透明溶液变粉红确定出盐酸的浓度。你只需要配出溶液,一滴一滴滴入,观察粉色的氤氲会不会再消失。然而,尽管如此简单的实验,于我也十分困难。我的手不够稳定,无法匀速掌握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出,总是一不小心就滴过量,烧杯里本该粉红色的溶液变成了洋红色。当我环顾周边清一色的粉红时,我开始自我怀疑,我并不适合做科研。我认为,如果我无法自己成功操作实验,别人才不会在意我能够准确预知产物。

尽管如此,我还是继续在化学专业走了下去,这是由于我本身对于专业的热爱以及课堂表现获得的积极回馈。我也很幸运,遇到一位很棒的教授,她告诉我,在这个领域里能否成功最好的预测因素,是能否掌握好专业概念,这是我的强项,而多加实践练习,实验操作能力这个弱项是可以被弥合的。她鼓励我继续读研,虽然我依然对自己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潜质存在怀疑,但因为从上大学起就一直想成为一名博士,所以我希望无论如何先尝试一下。

 

图片来自网络

开始读研后,我慢慢理解了我导师的意思,作为一名科学家,创造力才是首要的,操作能力可以退居其次。真正理解这一点是在研究生第二年,我的实验开始陷入困境,实验是作用于活细胞的,我需要设计并合成出一种能够穿越细胞膜的分子,目前还没有这种工具分子的存在。我翻开我的旧化学笔记本,查阅文献列出了一份潜在的分子结构清单,逐渐接近了我的目标。

到后来,我还是需要完成相应的实验,包括合成目标分子,合成的步骤很繁杂,我得到了一位高年级同学很多的指点,用掉了无数吸收防溢垫,最终我得到了那个灰白色的目标产物,并且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巧。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开始将各种新型实验器材为我所用,将它们视作是工具助手而不是模仿对象。

如今,我每面临一项新的实验挑战,当那种大一时无法做好酸碱滴定实验的恐惧又开始显现,我都会想到发明青霉素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如果他是一个优秀的实验操作者,他会把发霉的细胞培养物扔掉以防止污染,然而他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所以他转而思考这个霉变现象意味着什么,并最终发明了青霉素。没准亚历山大弗莱明的滴定实验技术也不是那么强呢。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