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李海峰:党校初心在浙江践行的最早实现形态及其结构内涵
点击:  作者:李海峰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3-05-20 11:29:47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

 

【内容提要】党校初心是党的初心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的特殊展现,是对党校90年历史经验的最新概括和理论总结,可从历史深处探寻其结构内涵。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是党校初心在浙江践行的最早实现形态,其办学实践以救亡图存的逻辑起点,以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以信仰确立为首要任务,以实事求是为实践导向,以艰苦奋斗为精神风貌,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其践行党校初心的结构内涵聚合显现为历史任务、逻辑主线和价值观念的辩证统一,蕴育着党校事业砥砺奋进的力量之源、价值基准和精神标识。

 

202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1]党校初心是对党校90年历史经验的最新概括和理论总结,精炼表达了党校的本质属性和独特价值。而坚守党校初心应当回溯历史,可从历史深处探寻其结构内涵。回顾浙江革命历程,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以下简称抗校),作为当年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干部学校,是浙江省干部教育事业的早期重要实践,是党校初心在浙江践行的最早实现形态。解析抗校的历史经验,探究其成效显著的逻辑成因和价值本源,可为新时代继续推进党校事业提供起始动能和样板借鉴。

 

逻辑起点: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凝聚起矢志复兴的磅礴力量

 

抗校创办源自于“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构筑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与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达成和谈协议,浙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根据浙江和谈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而早在1937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即命令红军做好开赴前线的准备,所以部队预计将不日奔赴抗日前线。但因1937年国民党对浙南地区长达8个月的大规模清剿,部队和党组织的损失很大,和谈后部队在山门集中时包括地方干部仅约400人。[2]鉴于将来的战争需要,吸收和培养青年知识分子、培养一批抗战干部成为浙江抗战较为紧迫的历史任务。所以1937年11月底,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决定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而且在中华民族空前危难的情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亡政策和一贯鲜明坚决的抵抗意志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与共鸣,唤起了全民族觉醒。因而抗校招生的消息传开后,浙江各地青年奔走相告、踊跃报名,以至于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原定100人的招生计划,其中还有来自上海、无锡等地的进步青年。之所以抗校的影响力如此广泛,甚至有国民党军官前来报名学习游击战术,其根由在于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斗争策略,自觉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进行战略转变。而此正是当年的“国之大者”,构成了“党校初心”在浙江早期践行的逻辑起点。

 

政治保证:党的领导的政治标识彰显着党校姓党的本质属性

 

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党校姓党是党校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最显著的政治标识,进而党校初心是党的初心在干部教育领域的特殊展现。抗校由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创办,教职工均由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任命,临时省委组织部长、闽浙边抗日游击纵队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确保了抗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在开学典礼上,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分析了抗战形势,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校长粟裕就发动群众和全民抗日发表讲话,明确了学校创办的底层逻辑,即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开学典礼过后,校党总支召开了全校党员大会,动员全体党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确保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学校创办期间,为解决浙江红军何去何从问题及部署浙江抗战,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组织部长曾山来到平阳传达中央政治局和东南分局的指示,还特意到抗校为学员作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数次来校作政治报告;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陈铁军也数次来校作军事报告,此即是最初的“领导干部上讲台”。潜移默化的传道解惑和价值引领推动学员关系从“旧制学校的一般同窗关系”转变为“志趣相同的同志,一道投奔革命的战友”,其间党组织切实发挥着动员、宣传、指引、塑造等功能,不断推动学员将党的意志、立场、价值、原则、方针、政策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要任务:理想信念的树立坚守显示着培根铸魂的职责功能

 

抗校第一期干部训练班入学考试时学员共135人,其中女学员28人,其中多数是学生、青年工人或小学教师,思想观念各不相同,绝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到马列主义和党的革命传统。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势下,短时间内要将一批刚接触革命的“小娃娃”迅速培养为独当一面的抗战干部,最根本的就在于让学员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付诸实践。抗校借鉴“中央抗大”的办学经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着重训导每一位学员明白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所以开设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课程,哲学教材采用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讲课内容参考苏联立昂吉夫的《政治经济学》和孙治方的《政治经济学大纲》等书籍。学员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明确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入领会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根源;在群众工作和农村经济等主题讲座中,深刻领会中国农村封建剥削的本质等。最终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认识世界、中国国情和改变中国命运上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从而绝大多数由此投身革命,成为职业革命者,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在此意义上,抗校就是他们的“革命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3]正是在“革命摇篮”里,学员通过最初的思想改造完成了理论上成熟和清醒。因势而变、因时而动,90年来党校从不思想僵化,但对学员培根铸魂的职责功能缺贯穿始终。

 

实践导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端正了求真务实的校风学风

 

1943年,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党校礼堂题词“实事求是”,自此“实事求是”一直是党校的校训。实事求是,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党校办学归根结底要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抗校培养学员目的是要其奔赴抗日战场,所以懂得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救亡主张并具备一定战胜日寇的军事素养十分必要。为此抗校开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两门课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课程由具有丰富白区工作经验的抗校副校长黄先河主讲,抗校校长粟裕主讲“游击战术”。为讲好“游击战术”课,粟裕同志还结合红军挺进师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经验,专门编写了教材《游击战术讲授提纲》,创造性的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战略战术思想。[4]这本教材是粟裕第一本军事理论专著,奠定了他关于游击战争军事思想的基本框架,是对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扬。[5]抗校的师资队伍要么理论水平很高,要么具有丰富䣌实践经验,除了一批当年的大学生,其他师资也多有“绝艺”在身,如党总支书记江如枝毕业于中共中央军委举办的电讯班,是南方少有的电讯人才;负责宣传的林夫,以木版画与鲁迅先生结缘等,他们以专业的态度和水准确保了教学内容的高质量。在教学方式上,除了上大课,学校组织集体自习、分散讨论、野外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等方式。比如在讲授游击战术时,粟裕同志就带领学员在附近的小山丘多次开展军事演习。还成立列宁室,班组发动学员编写壁报,组织篮球队、足球队,还备有象棋、乐器,以丰富文化生活。组织学员到附近村庄演出短剧、歌咏,开展演讲,刷写标语,向群众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等。教学的有效性根源于满足学员实际需求的针对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理论结合实际,可使学员能尽快掌握知识、迅速提升能力。抗校的很多教学方法,今天仍在党校沿用并且行之有效。抗校学员后来历经战火大多锻造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还诞生了一批天文学家、经济学家、作家、戏剧家、大学校长等。而纵观抗校办学历程,一个“真”字贯穿其中,真教、真学才能真懂、真信、真用。

 

精神风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派生出从严治校的内在逻辑

 

抗校沿袭“中央抗大”校风,坚持从严治校,对学员实行军事化管理,要求班组内部每周末召开生活会,强调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学员每天早晨5点起床,至晚9点就寝,期间必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队列、射击、刺杀等基本军事训练和文化课程。为了锻炼学员们的革命意志,提高战备思想,学校还特地组织过突击演习。反观当年抗校的物质条件却极端简陋,学员每人每月只有三元生活费;寒冬腊月时节大多只能用冷水洗脸刷牙,而且每个班只有一个脸盆,洗脸洗脚、打饭打菜都用它;没有床板,在地上铺上厚厚稻草,大家集体睡地铺;没有电灯,晚上就靠灰暗的“洋蜡烛”照明看教材、讨论、辩论,还要防止稻草着火等。饭菜没有什么油水,但学员吃得很香;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大家精神很振奋。需知学员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之间,最小的仅有十三四岁,为什么他们能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并且“羡慕”抗日前线的残酷战斗?在于他们在抗校锤炼的不避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风范,此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而艰苦奋斗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远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永远走在时代前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6]党校作为传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主阵地,应当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作风上和生活上对学员有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由此派生出从严治校的内在逻辑。实践证明,严的纪律、严的要求、严的管理,才能培育朝气蓬勃、实干争先、教学相长、风清气正等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价值取向: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宣示了始终不改的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视为改造国家命运的有力主体,[7]所以抗校办学紧紧依靠当地群众。校舍借用平阳山门乡畴溪小学及其旁边的一所旧教堂为校舍,粟裕同志的“校长办公室”设在不远处的龙井庵。开学几天后,曾有学员家长跑到抗校要人,经校领导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大多数家长明确表态支持子女参加抗日救亡学习。学校每餐要做一二百人的饭菜,大锅买不到,只好向祠堂、庙宇、教会、寺院借。睡觉用的几十张草垫,都是群众连夜赶打出来的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抗校。而党的正确主张只有不断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内在诉求,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因而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而密切联系群众。抗校创办期间,为配合农村经济课,以食堂不开火“逼迫”学员自己找“饭辙”的形式,让大家深入到一家一户调查村民的生产生活和阶级状况等,以此加深学员对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的认识。同时还要广泛宣传群众,以推动党的理论主张“飞入寻常百姓家”。新四军闽浙边后方留守处成立后,以抗校学员为主体,组织了一只新四军流动宣传队,携带《闽浙边抗日有机总队告父老同胞书》《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深入平阳、瑞安、泰顺三县农村山区,宣传党的抗日救亡和统一战线政策,并代表部队向老区群众告别。宣传队所到之处,赢得了山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群众,而服务群众就要将青春梦想融入时代发展的历史洪流。抗校学员结业后,一些学员经组织批准,组成随军服务团,由陈雨笠带领,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其余大多数干部和学员由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分配到浙江各地,担负起浙江抗日救亡的伟大使命。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不少学员为民族解放献出宝贵生命,有的牺牲时只有20多岁,最小的年仅19岁。红军挺进师纵队长张文碧回忆说:“我们挺进师与浙南人民心连心,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连生命也不能保存,更不能说坚持到和国民党和平谈判,直到开赴抗日前线”。[8]以初心守民心,党校承担着“教育”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功能。

 

综上所述,救亡图存的逻辑起点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描述着抗校对时代命题的深刻感知和自觉担当;党的领导的政治保证和培根铸魂的首要任务展现出抗校办学的政治品格和逻辑主线;实事求是的实践导向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蕴涵着抗校办学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理想追求。由是观之,历史任务、逻辑主线和价值观念构建起党校初心在浙江践行的最早实现形态,实现了初心与使命、人民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的有机统一,展现了共产党人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格局胸怀,丰富着党校初心内涵意蕴的早期生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9]抗校的办学经验历经岁月不朽,而对历史的回溯实则是回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逻辑和价值观念的真理力量,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本质规定性和最高价值追求,蕴育着党校事业砥砺奋进的力量之源、价值基准和精神标识。于如今党校学员而言,抗校更是一份青春传承,在党校的学习应如当年是“一生中最纯真的时刻”,是“时刻要引起幸福的回忆”。[10]因为矢志不渝的奋斗刻画了永不消退的历史印记,正是最初的深刻演绎着如今的隽永绵长。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坚守党校初心 努力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在中央党校建校九十周年庆祝大会暨二〇二三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02.

[2]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红军挺进师与浙南游击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5]粟裕军事文集编辑组.粟裕军事文集[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6]冯霞.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EB/OL].(2021-06-23)[2023-04-16].https://share.gmw.cn/theory/2021-06/23/content_34941753.htm.

[7]刘明越.群众路线:“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J].人民论坛,2017(11):106-107.

[8]中共平阳县委党史研究室,平阳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叶廷鹏暨中共浙南委员会纪念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8):1-12.

[10]中共平阳县委组织部,中共平阳县委党史研究室,浙江平阳干部学校.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M].浙内图准字[2007]第77号,2019.

 

(作者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