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田飞龙:中国式现代化与中美关系的结构转型
点击:  作者:田飞龙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2-12-05 09:47:48

 

1.jpg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美关系的结构转型

——记电子科大外语学院研究生课程“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术活动

 

本周国别区域研究概论的课堂,秦博老师特意邀请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田飞龙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全班四十多位同学按时出席,另外还有一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也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到本次学术活动中,他们包括:田飞龙老师邀请的部分国内高校的学术界嘉宾、成都大学泰国籍林青老师、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的吕洲翔教授及博士生刘思汐、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的王小茵教授和马勤教授、阿坝师范学院的郭健老师、以及成电外语学院部分对区域国别学感兴趣的其他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

 

本次田老师带来的学术分享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美关系的结构转型”,一共分为四个部分:(1)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与斗争;(2)从接触到脱钩:中美关系的波动趋势;(3)新型中美关系:平视外交与清单式互动;(4)面向世界的民族复兴:新秩序的前景。田老师强调,本次讲座的四个部分内容从问题、线索、知识路径的角度来展开,希望能为同学们在理解复杂事物时搭建好必要的概念和框架,而并不是带来确定性的答案。同学们也在讲座后积极发言提问,和田老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学术探讨,更加有助于同学们对于中美关系的思考。

 

一、关于田飞龙教授

 

2.jpg

 

田飞龙(1983.04.28)江苏涟水人,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法学院副教授,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2012),香港大学法律学院Leslie Wright Fellow(2014-2015)。入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科青年拔尖人才计划(A类,2019)和北京市国家治理青年人才计划(第四批,2019)。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与政治理论、行政法、一国两制与涉外法治。兼任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党内法规研究会常务理事、 北京台港澳交流促进会理事、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人民日报海外网智库特聘专家、中国新闻社“东西问”特约专栏作家,中央统战部、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北京市委统战部、北京国家安全机关等部门咨询专家,香港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副秘书长,澳门濠江法律学社副理事长。译有《联邦制导论》、《美国革命的宪法观》等10部。著有《现代中国的法治之路》、《香港政改观察》、《政治宪法的中国之道》、《后占中治港》、《香港新秩序》等7部。国内知名青年宪法学者、政府咨询专家和公共专栏作家,与海内外智库及权威媒体保持良好互动关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

 

二、讲座分享的主要内容

 

在现代化的路途上,中国先后以英国、德国、日本为师,最终的学习对象为美国。因为美国是整个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美国成为秩序的立法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最终不得不同美国进行对比、对峙甚至融入。可以从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窥探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以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为起点,美国对中国采取较为稳定和可持续的接触政策。随后中国逐渐同美国和解并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这也影响到现在人们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但近几年,中美关系出现脱钩,随后使得中美关系和双边外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一部分是对民族复兴的展望。

 

(一)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与斗争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二十大的思想名片和制度名片,还是中国全部发展经验与智慧的总括性框架;不仅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更是全球经济复苏与全人类和平发展的生机。如何在价值和制度的双重层面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本国均衡解?如何在西方先发的现代化模式及其霸权体制下实现自主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定型?这是对所有非西方文明、民族与国家的规范性挑战,也是生存性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应对上述挑战的基本回答,也是人类现代化探索进程的新篇章。

 

现代化 (Modernization)本身是一个西方概念,是西方现代性 (Modernity)在观念和制度上自我成熟与扩展的历史过程。现代化以现代性为价值基础和制度导向,本身具有清晰的历史属性和批判意识。费正清认为中国文明的现代化遭遇是刺激-反应的过程,是非自主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方面是模仿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在文化与制度上艰难探索自主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精英展开了前后相继的道路探索。有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物质(器物)现代化,其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以戊成变法为代表的制度现代化,其指导思想为康梁维新派的变法改制论;有以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文化现代化,其指导思想是新青年文化革命理论,实践遗产是五四运动,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民主命题和科学命题。中国现代化精英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确实呈现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试错、逐步激进化的过程,从而在现代化思想启蒙、社会运动与制度创新层面为革命性的变革准备了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领导者。

 

相比之下,西方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第一个成体系的思想与制度成果,是第一个被实证且现行有效的完整体系,由此带来一种西方的自信与非西方的自卑的偶然但持久的结合,现代化是去魅化,但西方现代化成为非西方的新魅惑来源。从文化领导权与霸权利益上,西方通过将自身现代化加以普适化而持续收取非西方的经济红利和文化红利,非西方的市场、制度与文化被西方强制性格式化与重新编码,非西方文明及其政治存在逐步成为一种非存在,成为一种丧失主体性与平等竞争资格的依附性存在。在西方现代化面前主张和实战一种具有民族属性及创新意涵的自主现代化道路,就必须面对西方现代化固有软硬实力的强势围剿,其基本手段包括技术脱钩、人权制裁、颜色革命及地缘政治封锁等。西方将不依附自身的自主现代化国家视为一种威胁性的“病毒”,而所谓长臂管辖的全部思想武器和制度技术都不过是不断升级的“杀毒软件”而已。

 

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处境凶险,必须经历与西方现代化的长期斗争才可持续及更好存在,但其斗争具有惠己及人的世界历史意义,既是民族复兴的必经阵痛与收获,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生考验。自主现代化内含的主权意识、民族文明意识和全球竞争意识,本来是西方现代化的起源密码,却在西方现代化霸权转化过程中成为非西方民族的探索禁忌。西方式现代化具有内在无法克服的精神自负与霸权基因,从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未来进程的基本处境和斗争逻辑,且任何合作、尊重与新规则的形成都必须以有效斗争为前提。因此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是非常精辟的科学判断。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图景和要素来看,有着自身文明根基、实践理性和全球治理的系统方案:

 

其一,国情和文化要素,包括人口规模巨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凸显对大一统智慧的传承和责任,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东方文化理解与守护;

 

其二,社会主义要素,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高质量发展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范畴之精神性、公平性、发展性与民主性的整合及结构化,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践验证和体系化落实;

 

其三,全球治理要素,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对天下主义当代性的诠释和践行,是对和平发展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之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理性参与和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历史综合性的理论命题,也是与民族复兴相伴而行的实践命题,更是民族性与现代性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场景下的全新均衡解。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民族复兴与人类和平发展相互结合的文明新形态的结构性和体系性探索。这一进程正式开启,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基本姿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自身文明、民族性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完备性思想和制度体系,不是复古主义、民族主义或霸权主义的历史循环,而是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范性创生和实践性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进程,必然继续在历史接力和体系斗争中前行。

 

(二)从接触到脱钩:中美关系的波动趋势

 

地理大发现秩序的三波浪潮:葡萄牙与西班牙、英国与法国、美国。分别留下了澳门、香港和台湾问题。其中美国是独特的“新罗马帝国”,是金融殖民主义的世界立法者!其手段有不占领土、经济援助、民主化、WTO等。

改革开放的两根支柱分别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1979年中美建交。随后中国决定加入美国主导的二战后主流世界秩序,追求经济现代化和治理秩序的规范重构,但坚持政治道路的自主性!中美之间经贸互联,联系越来越紧密,表现在:英语文化崇拜、留学潮、好菜坞、法治现代化、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维权运动、选举民主的模仿、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等等。在接触的过程中,中美之间的摩擦也在不断升级,1979年的《台湾关系法》就埋下了隐患,期间还有南联盟大使馆被炸,重返亚太战略,到近期的佩洛西窜台等等。从中也看出美国对华政策从接触主义到遏制主义的转变。中美关系进入“准冷战”的新常态。

 

针对中美关系的新变化,中国应采取相应的应战框架。中国需深化与非美经济体的广泛联合和贸易、联动发展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加大高科技政策支持力度、确立“技术主权’等等。

 

随后田教授提到了中美关系的四个意象。首先是G2,关于中美共治的幻想。意象之二是藤树关系,藤为中国树为美国,二者关系为攀附、竞争、超越。意象三为半脱钩,中国已深入全球体系,并不能完全脱身。最后一个意象为修昔底德陷阱,中美二者各自为体系,最终是否一战还是未知。田教授在这部分给同学们隆重推荐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3.jpg

 

田教授指出,中美是否能够携手发展、没有冲突?从古希腊的内战史来看,似乎并不乐观。美国到底是负责任地相向而行,还是一味追求冷战遏制路线,甚至极端冒险地推进台湾的“乌克兰化”,都还是无法看清的前景,也是中美关系未来结构性风险所在。但至少,中国已经敢于在外交上给美国划底线,最近的G20巴厘岛峰会显示,中美互动规则出现了关键性变化,划线能力反映的不仅仅是主权实力,还包括全球治理能力。因此田老师建议同学们不要仅仅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当成一部单纯的历史学著作来看,对于古希腊战争的记叙的背后,是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以历史叙述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政治哲学思想。书中所记载的惊心动魄的历史,其实对目前正发生的现实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修昔底德笔下,人本身受制于多种因素,这就是“人的限度”,人的限度划定了人的行为的最大范围。战争开始时,雅典占据优势。在财力上,相比斯巴达,雅典比较殷实。但雅典的劣势是不擅长陆战。所以,面对拥有强大陆军的斯巴达,雅典的军事领袖伯利克里定下的作战策略是,任凭远道而来的斯巴达军团如何挑衅,都壁垒坚守。这样,斯巴达会因为长途物资运输不便,而面临日渐财库日渐枯竭的状况。所以,伯利克里希望以此法拖死斯巴达人。但是,斯巴达人对雅典城的围困也导致了雅典商人生意的停滞。同时,斯巴达人还在雅典城外大肆破坏农田和房屋。所以,要想坚持伯利克里定下的作战方针,务必要求雅典城内部所有人都放下个人利益得失、精诚团结、一致对外。

 

4.jpg

 

可是雅典内部不团结。雅典的商人集团奉行功利化的个人价值观,对于战争带来的个人损失不满。而平民们也早就对商人集团把利益统统装进自己腰包中的做法感到不满。雅典内部人心不齐,矛盾潜伏。有此矛盾在,持久战就不可能持久得下去。果然,在战争开始没多久,主持政局的伯利克里因为瘟疫去世后,雅典各派立即推动了作战思路的改变。商人为了尽快开展贸易,主张与斯巴达速战速决;平民为了减少损失,尽早复工,主张与斯巴达速战速决;政治投机分子,比如亚西比德等,为了在雅典城赢得更多声望,也四处奔走,呼吁与斯巴达速战速决。在多股力量联合推动下,终于雅典的民主政府放弃了“固守不出”的基本战略,选出三名激进派将军,开展主动进攻。由于不能坚守,这些由雅典主动发起的战斗全部惨烈地失败了,坚守的红利也消耗殆尽。面对大败,雅典城开始面临危局:一方面是作战失利,国际形势开始向斯巴达一边倒去;另一方面是激进作战耗费了更多财富,导致雅典城公库空虚,民众手头也不宽裕。于是,民心更加浮动了起来。

 

5.jpg

 

再后来,矛盾总爆发了。一直潜伏着的雅典反对派,也即旧氏族势力,裹挟着一部分对商人集团感到不满的平民力量,又借着斯巴达、波斯等外部势力的支持,利用这个机会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将雅典的民主制改为寡头制。雅典的民主政府失败了。雅典城的失败,就是从人心的贪婪、自私开始的。由于贪婪、自私,所以放弃了持久战。放弃了持久战,雅典人螺旋下坠的历史进程便也启动了。

 

(三)新型中美关系:平视外交与清单式互动

 

在刚刚结束的G20巴厘岛峰会上,中美之间制定新规则,美国习惯于给中国提清单,这次中国也给美国提清单。再加上平视外交,证明美国的霸权法则基本失效。然而,新型大国关系新面临的问题是——承诺后执行难。因此田教授表示需要加强外交承诺的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落实为纸面协议、要把领导人互信作为执行保障、充分发挥国际法监督机制、尝试使用单方制裁机制、设立对外交失信的救济机制等等。

 

(四)面向世界的民族复兴:新秩序的前景

 

如果说前后三十年互不否定,相续发展,那么新时代则是对既往传统与成果的历史综合,甚至这种综合不限于党的教义和体制内部,而触及了对中华文明本体的和解与依存。二十大报告正面肯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本位,采取一种类似“通三统”的方法论处理1840年以来呈现断裂状的新旧文化因素。而十八大以来,政治基调发生了显著的变迁,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意志、智慧和执行力对外推行“一带一路”,对内聚焦“制度建设”,全力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这标志着新时代成为了一个本质上的“新时代”,一个“二期改革”的时代,而不是仅仅具有自我主张的主观意义或者历史时间自然推移的意义。新时代之改革是一种超越了之前“经济改革”的“全面改革”与民族复兴的体系。其中改革的五大领域为:全面的文化复兴、全面的党政融合、全面的反腐廉政、全面的国际化与全球治理、全面的承受压力与负重复兴。

 

田老师认为,在21世纪,中美关系依旧会出现波动,原因如下:

 

其一,中国的改革开放基本成功,新时代的结构转型和进取方向基本正确。这就造成美国的空前恐惧和压制,不再做绵羊不是中国的错,作为文明大国的正当发展权利无可指责和阻挡。

 

其二,美国文明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罗马帝国文明的当代展开。美国内体制的民主化与公民社会文化未能严格驯化其帝国霸道,但其霸道行为与力量存在致命弱点,其与盟友体系构成的宽泛帝国架构也无法真正做到政治上的紧密团结和一致对外。

 

其三,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硬实力闯关和软实力重建。硬实力方面需要进行科研创新体制的重大改革以支撑思想与科技的顶层突破,软实力方面需要借助“一带一路”框架发展出一种本乎中华文明而兼采多种异域文明的人类和平发展新文化,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讲好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故事。

 

田教授说到,新时代对于学界和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完成前所未有的事业,经历重大的挑战和斗争,产出重大创新。因此,我们只学习西方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进行“知识的突围”。

 

新改革在美式超限战下,最大的困境是一种“知识赤字”。中美竞争,表面是贸易战,中层是技术战,本质是思想与价值观之战。然而当代中国的知识阶层及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无法应对已然到来的美式超限战:

 

其一,政治文宣话语有控制力,无竞争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这一套思想控制体系仍然有其国家理性上的必要性,但在中美的世界性竞争中难以穿透国界,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与认同,更关键的是宣传本身只是思想的媒介,而不是思想本身,甚至反噬思想活力与思想生产的自然理性过程。

 

其二,学院派知识话语高度欧美化。按照西方学科体系、范式与评价标准建立,片面而过度地追求以美国模式为标准的国际化,其知识生产不仅无助于中国自身话语权及其科学体系的建构,甚至起到相反的抵消和阻滞作用,这势必加重新时代改革进程中的思想内战与知识对立。

 

其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知识积累存在结构性缺陷,高度依赖欧美而严重忽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造成中国学术现状与 “一带一路”建设的脱节和背离。

其四,支撑与美国进行体系性竞争的最为关键的金融与传媒领域,我国之观念与机制仍然处于相当落后之状态。

 

新中国与新世界是以历史综合、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任务的新时代是改革开放的“二期”,甚至是定型和成熟的决定性时期。中国需要相应进行适应这一历史大转折的国民动员、知识创新、技术闯关、海外利益保护与有原则地管控美国对华 “超限战” 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和挑战。民族复兴最后一公里注定千难万险,其道路必然是由牺牲、鲜血、伟大的知识生产与政治决断所铺就。

 

最后田老师引用毛泽东主席于1930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到的话;“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三、讲座互动与问答环节

 

在讲座的最后问答环节,田飞龙老师、吕洲翔老师和秦博老师互动探讨,三位老师也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探讨,把本次课堂推向了更高境界。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上的每个小组都向田老师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及未来中美关系走向相关的问题。具体讨论话题包括: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美“言论自由”的定义及案例、中国境内外企商业版图与扩张、近年移民潮走向及原因等。同学们头脑风暴、集思广益、踊跃发言,和田老师进行了犀利的、深度的交流与讨论。田老师也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援引古今中外的案例让同学们立足于现实看待每一个问题,鼓励大家多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独立思考,面对网络上纷繁错杂、真真假假的信息要具备基本的辨别与分析能力。同时,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中国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有同学提问,表示不少现代青年和大学生倾向于认为中国没有言论自由,而羡慕西方的言论自由。在谈及言论自由这一话题时,田飞龙老师从他去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历谈起,认为西方的言论自由是有具体标准和限度的,言论自由存在普遍法理和边界理性;田老师认为,在当代,在包括美国的西方国家中,言论自由重新遇到了一个新的专制结构,这就是西方的媒体霸权和平台霸权。田老师举例说,如果去采访特朗普先生,他一定会告诉你美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有哪位他的推特账号被推特封禁过很久。如果你问特朗普先生,美国的媒体平台是不是真正多元而自由的,特朗普先生多半会告诉你,美国的媒体平台有,尤其是收视率大的平台,后面有着庞大的资本集团。所以,美国当代的言论自由逐渐地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重要的不再是言论自由本身,而是资本塑造下的一种表面是言论自由、但实际上是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单方面垄断的对特定价值的解释和特定制度的实现方式的意识形态。一旦其他国家和民族按照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和历史传统的方式去实践言论自由的时候,往往会被美西方判定为不合规、不合法甚至是反动的专制的,以至于美国的霸权性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种世俗性的新宗教。田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把美国的霸权理解为欧洲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这样便于理解言论自由的美西方维度——因为言论自由已经被美国当成了统治世界的武器在使用,就像它的人权标准一样,在全球化的国际政治斗争当中遭到了异化,而发展中国家的不少学人,还没有就言论自由来结合自身民族和国家的宪法制度和社会实践进行理解、缺乏在不同价值之间的历史比较,所以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学理化的认识,以至于我们对于言论自由的理解往往只能根据西方媒体开出的“教科书”、依据国内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对言论自由相关知识的二手贩运。这样一来,也制约着我们突破言论自由的表面去进行结合具体国别和政治治理宏观结构的深入理解。田老师总结说,言论自由不是轻率的议题。如果简单回答,很容易,就是立场站队,而系统完整的回答,需要做很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比较。

 

在西方生活了十五年的吕洲翔老师也表示,任何地区,包括西方的言论自由是有限的,西方和中国的言论自由都有自己的限度和范围。他举例说到,Youtube,脸书和推特等西方网络平台如果发现有不符合其价值观的言论,后台会迅速处理,进行限流,或删号,youtube是有严格的审核机制的,所以,欧洲国家的网络是有“防火墙”的。吕老师还举例说,对于很多时事类的敏感议题,如果不符合西方意识形态标准,欧洲民众是很难从自己国家的媒体上看到不同声音的。吕老师总结说,在任何国家,言论自由必须在法律框架下,个人的言论自由更像是right而并非完全的power甚至force。

 

在西方、东南亚以及中国香港学习、工作、生活过多年的秦博老师也从自己的过往经历和学术观察分享认为,言论自由是文明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自由不是绝对的,更是有边界和尺度的;言论自由也不是普世的,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文化、民族、宗教等坐标中去具体审视。从人类学的眼光来看,如果仅仅非常简单地理解言论自由,那么,不少东南亚的部落、太平洋的海岛社会拥有着非常大的言论自由度,其言论自由的边界比很多现代主权国家都要宽泛太多。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西方的言论禁忌非常多,虽然有相对自由的部分,但有更多非常不自由的部分。西方喜欢标榜自己的言论自由来打压别国的言论自由,其实西方的言论自由是定向的,是必须符合西方政治正确的,其本质是掌握舆论话语权的统治阶级及其背后资本利益集团的自由,是资本和权力相结合的自由,而不是西方人民的自由。秦老师赞同吕老师对于西方言论自由的现实观察和事实分析,并指出,如果西方舆论霸权的高墙越来越高,那么西方民众以及西方附庸国家的民众就会越来越被资本与权力裹挟,也越来越难看到真实的世界。中西方的言论自由都有各自的体系和边界,如果把言论自由绝对化,否定言论自由与责任的内在联系,这并非明智之举。

 

围绕疫情防控近期出现的种种现象和看法,同学们心中都有自己的疑问,田飞龙老师回答到:其实用“防控”和“躺平”这两个概念本身是失真的。这两组概念都直至抓住了一些基本的要素,但忽略了很多关键信息,比如,中国的动态清零也不断的在朝着精准化防控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方向做调整,而且美国其实根本没有真正躺平。美国这三年的防疫的物资,包括口罩,包括基础药品的原材料,还有检测试剂,实际上很多依赖中国生产和出口,美国在贸易战和关税战上把很多对中国卡脖子的物品项目列入了制裁的范围和高关税的范围,但是唯独对防疫物资网开一面。因为一直以来,美国社会消费了、占用了中国防疫物资的相当一部分,所以其实美国根本没有真正躺平。而且我们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防疫上面完全躺平,他们仍然对重点的单位,比如军队,比如医院,比如学校强调检测,强调疫苗的注射率,然后强调要戴口罩。美国拜登拜登总统与其核心的国家安全团队是坚持24小核酸检测的,他们每天都要做核酸,他们躺平了吗?绝无可能,所以这个躺平之说,其实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建构,它只是精准防控的另外一个侧面,其对重点人群,重点单位,尤其是所在国家的精英层,一定是保护的。真正躺平的是什么人呢?是那些中下阶层,对社会贡献力弱,或者有基础病的那些人呢?他们处于社会保护网之外。如果我们把这些观察跟分析纳入进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尖锐对立的意见会相对柔化很多,很多误解会重新得到理解。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真正的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个层面去观察新冠疫情的防控,同时也对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些变量有一个真正科学的稳妥的这个理解。我们需要有历史的纵深,我们需要有真正大数据的采集分析,我们也需要有对这个文明多元性、差异性及内在合理性的信心以及信任,这样,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学者,中国学生,才能立足中国大地,才能在我们面向世界的时候,既不自卑也不过分自大,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恰如其分的自信,这是当代中国人健康人格应该有的状态。田老师最后总结道:年轻人要体验真实的中国,不要仅仅从网络上来感受。要有对大势的判断,如果判断不了历史大势,就会失去将来,也会失去自己人生最精彩的机会。

 

【报道: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孟思奇、涂晓蔓、谭鑫玥(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笔画为序)】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万邦图治国别区域研究院”)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