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赵学琳: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及其超越
点击:  作者:赵学琳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2-02-18 09:45:53

 

1.webp (5).jpg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对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新的重大判断,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我国在现有历史基础上不断超越的起点,它来自我国社会历史条件的演进与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提升,体现了现实基础和未来目标相合、恒心坚守和创新发展相统一。新发展阶段是我国以“已有历史”作为参照得出来的基本结论,也是对于“未来历史”作出的长远判断,客观反映了我国“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关系,并与我国未来发展阶段及其战略安排建立起内在的本质的关系。正确理解新发展阶段,就要处理好量变和质变、基础和目标、当下和未来的联系。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对于当前和未来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的新的重大判断,体现了我国更高水平的发展基础,也体现了我国新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准确回答了“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一基本问题。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及其超越,是我们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重大论断的历史意义、全面理解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深入推进新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有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阶段


新发展阶段属于新时代的时间范畴,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范畴,在本质上也属于社会主义的时间范畴。新发展阶段之所以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就在于它不仅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变化,而且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我们深入分析和科学研究新发展阶段不可忽视的根本立场,也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新发展阶段得出的根本性结论,是新发展阶段在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方面的第一要义。

新发展阶段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纵观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形式,也具有不同的内容。不论国内挑战如何严峻、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并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发展永无止境,实践的变化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就永无止境。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活力,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扬光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行动指南,在新发展阶段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必然在新发展阶段得到更好坚持和更好发展,并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理论成果,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时代意义得到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发展到国际影响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与进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基础性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未来推进理论创新的现实依据,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基础。

新发展阶段是在社会主义现有发展基础上继续开创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进行了伟大的设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原则、价值和精髓。《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构建出来并具有浓郁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未来社会理想,最终能否实现,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其中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是实践,是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实践。马克思深刻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为了实现未来社会的伟大理想,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历史成就。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在中国将得到接续发展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得到更大的彰显和体现,必将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禀赋,为未来社会主义更好的发展创造充分条件。新发展阶段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必将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开创出科学社会主义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新发展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新发展阶段的首要内涵,也是其本质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9月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43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那样:“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依据。”我们不能仅仅从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来理解新发展阶段,不能仅仅从经济、技术等层面的发展进步来分析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对新发展阶段社会性质的内在规定性,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新发展阶段的指导作用,深刻洞悉未来社会理想对新发展阶段的方向性引领。《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新发展阶段必将把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阶段和水平,也必将把科学社会主义推进到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阶段和水平。到那个时候,社会主义对于人类解放的意义将得到生动而深刻的彰显,对于实现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制度保障和条件保障,为未来社会理想的实现提供历史性的基础。

二、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更高阶段


社会发展是时间和空间有机统一的动态过程,未来社会理想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此,马克思进行了伟大探索。1852年3月5日,马克思在给约·魏德迈的信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三个阶段,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他同时指出,整个共产主义社会还包括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1917年1月至2月,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笔记中,分析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将要经历的三个阶段:Ⅰ“长久阵痛”;Ⅱ“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Ⅲ“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1915年8月,列宁首次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区分开。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在1917年8—9月间完成的《国家与革命》中,列宁第一次提出,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通常叫作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根据我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对于我国的社会历史阶段进行了持续探索。而对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兴衰成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概括起来说,新发展阶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首先,新发展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畴,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兴起,开启了社会主义历史的新征程。这样的历史征程,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新视野,也超出马克思恩格斯当初的设想,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性难题。这个难题就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如何正确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今天,我们需要把新发展阶段放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长河中去看待和认识,既要看到新发展阶段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范畴,又要看到新发展阶段已经不同于1956年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时期,也不同于1978年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改革开放的起始时期,而是具备了新的发展基础,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达到了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这深刻地昭示我们,时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与时俱进,正确认识中国不断变化的历史和国情。我们的思想认识和路线方针政策,要准确体现和科学引领我国的基本国情的发展,但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精髓。任何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而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做法都不会成功。

其次,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中的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今天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极大地提升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水平,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境界,在国际社会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这是新发展阶段内在的世界意义,也表明新发展阶段具备了更高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基础。

新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日益进步、持续发展、蓬勃向前的历史过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水平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不断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新发展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必将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活力必将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展现,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雄辩地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了全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确定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将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有的发展水平,增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质量,塑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充分准备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达到更高水平的历史起点。

同时,这一论断也提醒我们,应该坚持大历史观来看待新发展阶段,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冷静看待我国发展进程中和未来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深刻认识当前和未来机遇与挑战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失去了革命精神,逐渐进入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敢斗争、贪图享乐的状态。”今天我们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路还很长。

大历史观告诉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未来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历史发展的结果,我们开拓前进,创造历史,不能只关注一时一事,还要凭借历史的穿透力、历史的展望力开阔视野;不但要看清未来的路,而且还要对未来的路看得很远。我们运用大历史观看待和分析可知,新发展阶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的结果,也必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来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体现历史的塑造力和超越性。

三、新发展阶段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对于这一目标的追寻也是以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现代化基础为依据的。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12月底,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取得伟大胜利的背景下,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进行战略谋划,精准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的实践导向,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看待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的现代化历程可以先后分为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基本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等逐次提升的各个阶段。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不是一般意义上主观认识的转化,而是源自我国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水平的重大飞跃,源自我国改革方式与实践方式的根本转型。人类社会的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的历史,而且也是一个实践的历史。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不是时间意义上演进的结果,而是实践意义上演进的结果,是实践内涵、实践水平、实践质量、实践目标不断深化的结果。这就是新发展阶段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境遇和时代使命。


中国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在物质、技术方面有相似的表征,但在发展道路、理想目标、价值依据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

一是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人类唯一的现代化道路。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不只是单一的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自身发展又能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雄辩地反驳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错误观点,有力地说明西方道路不是人类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方案也不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万能药方。

二是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的现代化先后历时几百年的时间,是文艺复兴、资本原始积累、启蒙运动、政治构建与三次产业革命依次进行、相互交织、自然演进的过程,体现了现代化的思想资源、产业形态、制度架构、技术支撑相辅相成的自然发展过程。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在鸦片战争以来有所萌芽,但真正意义上自主自觉的现代化进程才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阶段,我们努力实现西方现代国家几百年来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物质技术层面的目标,同时还要解决现代化赖以进行的思想资源、产业形态、制度架构、技术支撑等各种必要条件。可以说,我国的现代化是时空压缩的现代化。

当代中国的伟大变革“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实践内容和重大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则、未来理想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仍然需要实事求是地去艰辛探索。按照英国前议员加洛韦的说法,“中国的适应和自我革新能力可能很快使其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新发展阶段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阶段,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性,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注重系统观念、统筹思维、整体角度。

四、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之后进一步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本身是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矛盾发展的过程。推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离不开对于社会各种矛盾的分析,离不开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现实中,一个社会往往有很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诸多社会矛盾中最为重要的矛盾,是对于其他矛盾发挥统领和主导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着社会利益的诉求、社会问题的性质和诸多社会矛盾的焦点,也反映着一个社会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

一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对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引用了苏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矛盾无处不在,而且还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需要我们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矛盾作出与时俱进的正确判断。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准确判断、适应并解决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认识,直接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的事业的发展状况和前途命运。如果我们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和错误,我们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只有当我们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时,我们党的事业才能顺利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科学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不同时期对于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探索也出现了一些曲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客观地反映了人民需求的各方面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反映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实的宏观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形势分析、不断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取向。新发展阶段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变化及其最新判断。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以变化了的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本依据,准确把握治国理政的着力点和路线方针政策亟须解决的矛盾和难题,推进我们的改革发展事业。我们党对于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新判断,不仅体现了社会矛盾最新态势的客观变化,而且意味着新发展阶段我们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深刻转型和全面升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追求历史进步的理性自觉和实践自觉。毕竟,历史进步不是主观预设和先定的东西,“而是通过人类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历史主体丰富多彩的实践逐步呈现出来的客观事实”。社会主要矛盾内在含义的新变化及其在认识上的新反映,会直接引发人们实践方向、实践目标、实践内容的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在新发展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立足点将不再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而是要克服经济至上、“唯GDP论”的片面发展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人民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道路的价值要求,更是中国道路行稳致远的逻辑支点。”我们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变化,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改革政策和治国方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别是新发展阶段呈现出来的更高层面的主要矛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刻度表,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和方略不断发展的参照系。它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矛盾状况的最新概括和准确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矛盾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新发展与创新,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五、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并实现伟大复兴的阶段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璀璨的文明成果,在历史上曾经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三四百年之前,中华民族开始呈现衰落的迹象。在中华民族衰落的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标志性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是1640年和1644年。在1640年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英国和西欧率先进入了近代历史。4年之后,1644年清军入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刚刚开始,而这个王朝也恰恰是中国在封闭中日益衰落、遭受欺凌的王朝。在这个时间点上,东西方文明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态势,相对于西方崛起来讲中华民族开始衰落的迹象已经显现。第二个时间点是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访问中国。这是东西方文明第一次正面的交锋和冲突,我国继续保持着闭关自守的生存状态,使中华民族的衰落趋势继续延续。第三个时间点是1840年鸦片战争,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

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就开始了探索民族复兴的征程,形成了几座重要的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就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探索国富民强的道路,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始了它的历史征程。其间,我们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我国仍然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国家。第二个里程碑,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领导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伟大胜利。第三个里程碑,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历史夙愿,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揭开了历史性序幕。中华民族终于结束了备受欺凌的历史,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第四个里程碑,就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我国完成了几千年来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五个里程碑,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中华民族逐渐实现了“富起来”的历史巨变。第六个里程碑,就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基础,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向未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能仅仅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进行理解,具体发展目标和政策取向也不能仅仅从民族复兴的角度进行构建和推进。因为无论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解决的都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是互不相干、相互独立的平行线,而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同一个历史轨迹。在这个进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为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殷实的基础、更加充分和完备的条件,科学社会主义必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政治引领、理论指导和道路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视野和奋斗目标看,新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社会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有机统一。

六、新发展阶段是在确立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阶段


1890年,柏林大学学生、《社会主义月刊》编辑约瑟夫·布洛赫写信问恩格斯,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否可以认为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因素?恩格斯给予了否定,并强调:“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深刻地说明社会主义不同意“唯生产论”,也不是简单的“经济决定论”,包括社会体制、发展理念在内的上层建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理念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科学原则,它从根本上解决的是“为什么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理念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索,在不同阶段取得了不同的成果。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完善和科学化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把蛋糕做大”,在实践中也出现了经济增长等于发展、片面追求经济速度等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日益增强,对于解放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仍然不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问题突出。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之后,中国政府制定出台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必须抓好关系全局”的任务。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地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仍然需要深入领会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让新发展理念走深走实,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新发展理念的变革意义是由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概括地讲,新发展理念不单单是发展的原则、准则,对于发展提出了各个方面的科学指导,而且具有深刻的政治意蕴,它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因此可以说,新发展理念的灵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理念是发展的先导,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它既体现了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要求的遵循,又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体现了人们的价值旨归。新发展理念既来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取向,又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真谛。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我们不能认为新发展阶段就是一个顺风顺水、一路坦途的阶段,相反地,新发展阶段有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发展标准、发展任务,是爬坡过坎、砥砺前行的阶段。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结构性、中长期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需要进一步啃硬骨头,涉险滩,迎接未来的挑战。经济结构不够优化的问题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差距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失衡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要求我们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所以,新发展阶段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是我们进一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深化期。

七、新发展阶段是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基础上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和运动。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处理好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发出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伟大号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自觉融入世界,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在这种不利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以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论”已经难以为继,盛行一时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趋于式微,西方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的各种弊端积重难返,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时代潮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许多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的新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人类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待世界的立场、方式和原则,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立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在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新发展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上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经历了两种关系。第一种关系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于世界的依赖关系。那时,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印证了“中心-边缘”的结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落后、处于世界边缘的中国,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中心的单方面的依赖,可以说当时的依赖包含了科学技术的依赖、经济的依赖、游戏规则的依赖、话语权的依赖等各个方面。第二种关系就是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和世界进入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规则的制定权话语权等方面还没有取得根本性优势,长期来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遏制中国的战略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重大机遇,近年来中国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选择搭乘的快车,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和世界形成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互动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发展本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历史任务。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期望通过出台改革措施,维护国家安定,保持自身独立,加快经济发展,我国的成功经验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全新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是局限于本国的事业,而是作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最为重要、最有作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影响、作出原创性贡献的伟大事业,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全新选择、贡献中国方案的伟大事业。”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将会更多地体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或供给)关系,这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阶段以及未来的历史中,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应然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我国当下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深刻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国新时代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功,不仅能够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且能够为世界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带来新启示、提供新方案、创造新经验,从而为应对全球挑战、解决人类问题提供全新选择。

纵观历史的演变与现实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从中国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入了中国为世界贡献力量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品质和宽广的世界视野,它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关注人类前途与命运,注重从全球视野审视世界和中国,蕴含开放的品格,展现互利的胸襟,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达到了新的高度,也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对于世界的影响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注释略】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授权】,原刊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0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