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刘作芳: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条件和深刻内涵
点击:  作者:刘作芳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1-12-26 09:57:58

 

 

千秋伟业,征途如虹。回望建党百年风雨历程,我们将光荣刻写进了历史深处;走过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全面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雄壮号角已经吹响。奋进新的征程,我们要高扬伟大建党精神,矢志民族复兴,谱写新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光辉文献,是一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是一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他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郑重宣示“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政党

 

从哲学上讲,人的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以及心理状态,包括人们在实践中所积累的集体意识。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那么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好路新路、干不出新事业。我们的党更要有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大精神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考验,有的是敌强我弱态势下的生死存亡考验,有的是转折时期何去何从的考验,有的是胜利进军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考验,有的是我们掌握政权以后能否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本色的考验,有的是来自国外的考验,有的是来自自然界的考验。“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我们党在面对各种考验时,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还锤炼出来了许多崇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他还列举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构筑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他还强调:“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些革命精神是一个“谱系”。这就说明这些精神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比如沂蒙精神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体现军民关系、党群关系的可贵精神。但如果考察一下这个精神形成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我们党在山东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进入山东的部队带来的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山精神。这其实就是精神谱系。精神谱系的源头是什么?这便是伟大建党精神。

 

二、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驱在20世纪20年代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创造的,并不断丰富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前行。

 

(一)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强迫中国割地、赔款,攫取种种特权;腐朽的清政府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卖国无能,扼杀中国生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正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主题下,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各个因素开始孕育、形成,并在不断的斗争中丰富、发展。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来源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陷于彷徨和苦闷中的中国人民由此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大地出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积极投身群众斗争实践,到工人中调查生活、宣传革命、办学校、办工会。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为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源泉。

 

(三)伟大建党活动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其中,有两个突出的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先进分子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组织,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组织工人群众,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领导各地党组织开展劳工运动和党团建设。19227月党的二大召开,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诞生第一部党章,健全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在实践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在精神上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文化土壤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中国先进分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百年历史伟业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坐标。

 

我们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的意义有这几个方面。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第二,号召我们要永远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并使之成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共32个字,分为四个方面,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和理想信念

 

这是科学信仰和理想信念,这关系着一个论题,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是怎么样按照科学理性创建中国共产党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之前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民族解放,苦苦求索,找不到方向。李大钊等先驱们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科学信仰,中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就有了方向、有了主心骨。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理性精神指引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什么样的理性(理论)来创建的?是按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立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放在伟大建党精神第一位——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首先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科学理性精神。

 

一百年来,我们党在风云激荡中高擎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披荆斩棘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百年来,我们党无论面对胜利还是困难,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从未放弃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坚守。

 

回首过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无数考验,战胜了千难万险;展望未来,真理和理想的明灯必将继续照亮中国共产党人的奋进之路。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和崇高目的

 

这是无私情怀和崇高目的,即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不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并和中国工人阶级结合起来,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五四爱国运动和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民族救亡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也是在五四运动中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所以不仅要了解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条件和阶级基础,还要了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苦苦寻找真理直到找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悲惨地步。我们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不一样,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以后诞生的。没有马列主义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没有工人阶级也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民族复兴的历史大背景,没有五四运动,更不可能有“两个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就自觉地形成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建立中国共产党有一个无私的情怀和崇高的目的,这就是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就提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初心”就是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党的十九大又把党的“初心”和党的“使命”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和党史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同时还强调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这次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他把“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作为党的先驱以无私情怀提出的崇高目的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意义是非同寻常、十分重大的。

 

事实上,早在192512月,毛泽东同志主编《政治周报》,为该刊创刊号撰写《发刊理由》时,就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即:“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提炼概括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当年毛泽东讲的三个“为了”完全一致。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党的历史提出的初心和使命,是对毛泽东同志等革命先驱的建党思想的科学总结和继承发展。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

 

这是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创建这个党的有力回答。党的革命先驱中有很多是家境良好的,他们不是因为贫穷而投身革命,不是为了个人和小家,而是为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他们从投身革命第一天起就做好了面对各种困难,甚至牺牲生命的准备。李大钊在绞刑架前,面无惧色。夏明翰在敌人的屠刀前,慷慨激昂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此类革命诗歌及家书,这体现的是革命先驱顽强的革命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伟大建党精神”中特别提出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这次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馆开馆时,他又带领大家宣誓。我们应该注意到,入党誓词中就蕴含了“伟大建党精神”特别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在各个时期的入党誓词中,都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入党誓词是“牺牲个人”“不怕牺牲”,新中国成立以后,上升为“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全人类彻底解放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员都要牢记誓言,并为之不懈奋斗。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境界和历史责任

 

这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是怎么对待自己创建的党及其代表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于党、忠于人民是党的革命先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新时代共产党员应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021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就“学史崇德”作了深刻论述,清晰阐明了“学史崇德”三个方面的重要内涵:一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三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三德”中,大德是忠诚于党,公德是忠诚于人民,品德是要严于律己,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毛泽东同志在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开始就具有的大德、公德和品德。

 

“伟大建党精神”32个字,四个方面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讲的是科学理性,是“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讲的是无私情怀和崇高目的,是“情”;“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讲的是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讲的是大德、公德和品德,是“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它高度凝练了共产党人的知、情、意、德,既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又建立在富有情感的崇高的道德追求基础之上,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作者简介:

刘作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昭通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人才入库专家”,昭通市委“鲲鹏计划”人选。盐津县首届“名家”,县委联系专家“刘作芳名家工作室”领衔人,盐津县委党校正高级讲师。公开出版有散文集《守望乡土》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著《从实求知录》,主编出版乡土文化读本《记忆牛寨》、乡镇志《牛寨乡志》等。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