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颜军 王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研究
点击:  作者:颜军 王菁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0-07-31 08:55:10

 

 1.webp (24).jpg

【内容提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政治思潮激烈碰撞,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大国关系更为复杂、国际传播主体缺乏“走近”意识和受众意识、算法推荐创新性运用不足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效果。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标的前提下,全方位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包括多元主体传播体系、全效精准传播体系、热点追踪传播体系、应急议程设置体系和内外联动传播体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运用智能传播中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对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具有重要价值。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之中充满挑战,也催生机遇,这意味着需要根据大变局确立传播目标、传播体系和传播路径,以全面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话语国际影响力。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研究国际传播,必须高度重视并深刻理解世界形势,这是因为国际传播的目标、战略、体系及具体行为既取决于国际关系,也取决于本国的发展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多次提到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论断是对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准确论断。大变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而言,既创造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

1.大变局带来重要机遇

从狭义上讲,国际传播能力反映一个国家控制国际舆论、影响国际受众、操纵目标国政府决策的实力;从广义上讲,其体现的是经济发展、国际话语和技术方面的实力。大变局意味着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形势不确定性更加突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势头不可逆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持续展现”。这一系列变化决定了只有全面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变化,才能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能力。

第一,国际格局从“一超多强”到“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增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底气与自信。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按汇率法计算,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10年后将接近世界总量一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一方面有力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阵营的政治经济分量,另一方面也带动了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的发展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既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智慧和力量,也增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信心。

第二,世界体系由“中心—边缘”向多极化转变,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渠道与网络。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在这种世界经济体系中,各个国家呈现中心—半边缘—边缘的层级结构。这种秩序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在文化传播领域也是如此,处于“中心”国家的主要媒体掌控了世界绝大多数新闻生产和传播话语权,进而造成“边缘”国家成为“中心”国家传播体系的依附,形成了不平衡的国际信息传播秩序。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并日益向纵深发展,地区性多边关系使原来的边缘地带打通成节点,节点之间形成网络,这有利于从传播渠道和环境上打破过去西方控制下的全球传播格局。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在各个国家(地区)、社会组织间通过多媒体运营、企业经营、文化服务等多种形态进行传播。

第三,科技革命从西方主导到新兴经济体的深度参与,保障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融合性与智能化。近代以来全球已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英国引领的以纺织、煤炭为主要产业的第一次革命,德国、美国引领的以电力、铁路为代表的第二次革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领的以电子、信息和信息网络为标志的第三次革命。正是由于在这些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发展中国家没有率先抓住发展机遇,生产力比较落后,进而在国际传播格局中也处于不利地位。当前,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主导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酝酿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而在此次新一轮技术变革中,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的优势技术领域在增多,并推动这些国家加速提高数字化、专业化程度,生产形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国际传播领域的多媒体融合、智能生产、精准发送等智能化传播完全依赖于技术的发展。中国在这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中,快速赶超态势逐步凸显,在一些重要领域已开始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技术创新无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中国媒体能够根据传播目标、需求和时机搭建综合的新兴媒体平台,量身定做契合的传播终端,选择最优的智能算法模式,增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力。
第四,当今世界各种政治思潮相互激荡,增大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可能空间。近年来,新社会主义运动、新共和主义、生态主义、左翼社会主义等纷纷兴起,挑战了传统的西方自由主义,世界政治思潮呈现纷繁复杂的格局。这也预示着未来世界政治思潮将改变过去以自由主义为主的西方中心主义统治格局,朝向各种思潮多元化发展,这就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当前国际社会对未来发展方向感到迷茫,“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各种弊端积重难返。国际社会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治理理念等智慧与方案能为世界提供新思想新理念,这意味着世界需要了解和认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会越来越多。

2.意识形态斗争加剧成为新挑战

大变局也意味着国家间意识形态博弈会更加隐蔽和激烈,从而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认可和接受。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一方面,中美两国彼此联系日益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年大变局的宏观视野中对中美关系的定位。另一方面,两国摩擦有所增多。美国在2017年底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保护主义、霸凌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不断增强。美国联合其他西方盟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对中国崛起进行遏制打压。

世界各国政治秩序在反全球化、民粹主义、激进的宗教民族主义等极端政治思潮冲击下面临重构,民粹主义与右翼极端势力在一些国家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政治力量,这必将进一步导致这些国家外交政策的保守性和自利性。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喧嚣中积蓄实力,但总体上国际力量仍然是“资强社弱”,百年大变局引发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较量的领域更广泛、方式更多样、形势更复杂,这都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上广泛传播。


国际关系的变化会导致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更激烈。美国学者赫尔曼和乔姆斯基在《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中指出:“美国媒体是为控制着它并为它提供资金支持的强大社会利益集团服务并代其从事宣传的。”在大变局条件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上更加强调西方价值的正确性以维护国家外交政策,比过去更多地渲染“中国威胁论”,将“一带一路”指责为地缘政治霸权的扩张、“马歇尔计划”的新版本;将世界环境问题归于中国的发展,夸大中国环境污染的程度。在传媒渠道上,表现在新闻报道中以冲突框架、冷战框架报道中国,在纪录片中以表面中立的采访不断强化中国人“霸道”“自私”的形象。在阐述手法上,以数据对比凸显中国“举动”导致其他国家的经济下滑,以图片技巧放大中国的碳排放比例,以颜色符号渲染中国与世界的紧张关系。显然,这样的媒体环境增强了国际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感知。近几年,尽管发展中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稳定上升,但是一些发达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却出现下滑,这不是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做得不够,而是在世界大变局下西方媒体不实报道中国、打压中国媒体的直接结果,也是西方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实表现。

3.国际传播能力不足构成现实困境

近年来,中国把提高国家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目标。尽管让世界理解中国需要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努力,但是“中国不能掌控西方如何理解中国,所能掌握的是如何创造各种条件让西方来了解自身”。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国际传播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的不足也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效果。

第一,传播主体国际传播意识有待加强。其一,一些国际传播主体“走近”意识不够。中国国际传播主体既包括各级新闻媒体机构、中国各级政府、外事办和承担公共外交的机构组织,也包括孔子学院、高校的海外教育机构、在国外的各类留学生、在国外参与建设和投资经营的企业与个人等。在全媒体时代,每一个中国机构、组织、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全球传播的一个节点,也是国际受众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但是,当前一些传播主体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的每一个政策、行为、话语都可能传递着中国价值与中国历史,代表着中国形象。世界从这些细节上了解中国这70多年自主发展的历史,体察中国人民关于民主、自由、发展等价值的理解与智慧,学习中国政府在精准扶贫、提高治理能力上的经验。然而,一些传播主体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意识到世界希望了解中国的迫切性,没有意识到国内事件会成为国际传播热点,更不用说细分受众制定传播策略,这些都影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其二,个别传播主体“变局”意识不够,没有领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故而他们在报道、评论、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时难以厘清大变局中的“变”与“不变”,以及大变局背景下中美关系、全球治理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议题的理论逻辑,进而难以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和重要贡献。

第二,人工智能和算法推荐创新性运用不足。人工智能能够提供用户分析的场景化与精准化,新闻生产的机器化与分布式,传播方式的传感化与智能化。算法推荐作为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技术运用,已成为移动互联网语境下新闻分发的主流模式,它让“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实现用户偏好导向下信息与人的精准匹配,这为国际传播的细分、精准和分众奠定了技术条件。如何根据不同的国际社会化媒体平台提供不同的传播内容,通过智能化算法向不同的国际受众推荐不同的中国信息是直接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效果的可行做法。传播是技术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过程,如何利用技术创新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大限度地接近受众是大变局中国际传播的新课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目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既要着眼于大变局中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化,也要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成就和未来发展贡献。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目标与中国文化以及其他领域国际传播目标有显著区别。

1.根本目标:提升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利益

在全球大变局下,我们既需要把握国际格局、政治思潮、信息革命的“变”,也必须厘清变局中的“不变”:全球力量结构没有根本性变化,民族国家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变,应对变化的主体诸如国家、国际组织等没有变,其承担的责任没有变。因此,国际传播根本目标仍然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属于国际政治传播。国际政治传播主要指一种由政府主导、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展开信息交流的特殊意义上的跨国或跨文化传播,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国际传播。国际政治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政治性,突出表现在“传播是以国家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利益,并以国家的国际战略及外交政策的制定为转移”。归根结底,国际政治传播的本质就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

由于国际传播理论正在发生从国际传播范式向全球传播范式的转型,使得人们可能会忽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本质属性,进而忽视了这一思想国际传播的根本目标。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区别在于,全球传播不是一国对另一国的有目标和指向性的信息传递,而是信息、符码、观念在全球范围内跨越国家边界的共时性流动,在新闻制作、社交媒体、环保传播、健康传播等平台和领域,全球传播实践越来越广泛。在大变局中,国际政治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从单一国家发展为以国家为中心多主体参与;说服的技术更加娴熟,从强劝服到潜移默化;传播渠道更加凸显全媒体性,由单一媒介转向全程化、全息化媒体。不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际受众中的传播仍然属于国际政治传播的范畴,这是由其传播内容和传播功能决定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政治思想,是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它更多关注现实,包含一系列引领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和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种思想与商业广告、文化观念、体育精神等有根本区别,它不具有娱乐性,也不以创造商业价值为直接目标,企业、组织和个人缺乏主动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动力。而且,在大变局下,西方仍然控制着政治话语权,对于中国等国家的发展,他们会凭借技术、资本、信息和话语等优势发起意识形态战略攻势,维护他们的国际舆论制高点,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这种情势要求中国必须敢于“亮剑”,针对经贸、科技、金融、民主、人权等各领域的话语争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回应,不陷入西方话语陷阱,起到设置国际舆论议程、提升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效果。

2.基本目标: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在国际传播战略中,根本目标是内核,基本目标是实现根本目标的具体方向,对国际传播体系建立具有导向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基本目标,应当根据国际形势变革的需要,以及国际受众对中国的认知需求而设定,以营造更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全方位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奇迹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急切想知道中国为什么能创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奇迹,中国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取得稳定且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为什么在国外长期“唱衰社会主义”的环境下能不断开创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道路的新纪元,以及“一个不断取得成功的中国将如何影响世界”。向世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的最佳途径,这一思想能够解答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自我革命、全面提升执政能力,中国如何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将社会主义理论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也存在各种误解与困惑,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对“党是领导一切的”存在理解偏差,对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仍然能不断创新引领中国发展存有质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比较狭隘,仅限于反腐败工作、强军目标、外交领域等方面。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就要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全面从严治党方略;讲清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就要说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以人民为中心指导我们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就要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阐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等。三大基本目标的确立基本囊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确立既便于国际传播主体把握传播主旨,又有利于国际传播受众全方位知晓与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体系构建


在大变局下,“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机制上全方位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实现传播领域全覆盖、传播受众零距离、传播效果潜移默化,更好向世界宣传和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在传播主体上,设计多元传播体系

要突破传统国际传播主体以政府和中央媒体为主体的格局,从整体上对传播主体进行战略布局。首先,从层次上,以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为主导,以各种媒体平台为传播载体,构建政府、主流媒体、智库、民众等多元传播主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体系。每一个层次的传播体系明确自身的传播定位和目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传播机制,并且互相交流,避免出现逻辑矛盾与话语偏差。其次,从话语类型上,根据不同的话语内容和话语目标形成不同的传播话语体系,充分调动各类传播主体的国际传播意识。具体说来,以政治话语为主的政府机构、主流媒体、学术机构传播团体,运用多线并进的传播渠道、多模态传播方式、权威性传播信源,影响国际舆论;以学术话语为主的智库和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组成的传播团体,通过多节点传播渠道、算法推荐传播方式、说理性传播修辞,达到说服大众的目的;以生活话语为主体的各类社会组织和各类社会化媒体平台,通过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渠道、可视化传播方式、共识性传播议题,达到感染国际受众的目的。

2.在传播对象上,打造全效精准传播体系

“第四媒体”的兴起强化了“受众中心”的传播格局,传播态势也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精准传播”转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更需要注重传播效果、提升传播精准度,因为在国际舆论场域,国际受众层次众多,价值观差异较大,分众无法穷尽所有受众,如何精细化区分受众并提升精准传播能力对增强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传播体系就是将恰当的传播者、恰当的媒介、恰当的事件、适当的受众、适当的信息、适当的效果、适时的反馈这七个精准传播因素贯穿体系始终。按照区域、受众阶层、话语类型的不同,分别构建不同的传播体系。首先,分区域精准传播体系是基础。由于不同区域意识形态、政治信仰的不同,不同区域受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有较大的差异,可以具体建立英美地区、欧洲大陆地区、拉丁美洲地区、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等传播体系。其次,分特征精准分类是前提。在不同地区通过数据挖掘、特征辨识等技术手段将受众的阅读习惯、知识水平、政治行为进行辨别、整理与归类。最后,分事件精准投放是主体。在特征识别数据库基础上以算法推荐方式向不同受众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国际传播的精准投放并不是完全以个人喜好的信息为主,而需要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基于个人偏好预测受众的理论接受程度和政治关注领域进行推荐。简单来说,要主动引领国际受众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仅仅取悦于他们的价值观。

3.在传播内容上,热点追踪体系与应急议程设置体系并重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内容的重点是在阐明中国发展和治理中,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如何克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难题,中国如何通过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等。这些问题都是国际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而国际传播是包含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发展理论、跨文化研究、经济全球化等多方面实践和理论的综合领域。这就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在传播内容上要有所侧重,从国际受众的需求和关注入手,形成内容上的问题链,建立热点追踪体系,对重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持续性地论述,使国际受众对相关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避免片面化。其次,要建立应急议程体系,对于突发事件要有预先判断并集中攻关,一旦事件发生,有恰当的传播流程和翔实的内容予以议程设置,防止陷入西方话语陷阱。事实上,国际舆论界长期以民主、自由、人权等西方价值框限中国报道,如何在中国议题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理论、话语和实践正面回应西方报道的责难是大变局中增强中国声音的关键。

4.在传播机制上,构建内外传播联动体系

当今世界,传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成为传播权力关系的焦点,互联网的兴起进一步以时空分离的方式建构媒介化的社会情境,使得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息息相关。国际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对外传播,不是指国家或组织向国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宣传该国的政策与发展,而是指当传播的活动跨越国界,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的”直至“全球的”活动,这样的传播就被冠以“国际传播”。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主动的对外传播活动是国际传播的一部分,而国内的政策、事件、组织和个人行为也可能不自觉地成为国际传播的一部分,甚至产生“蝴蝶效应”。这必然要求在传播机制上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内外传播联动。首先,在观念上传播主体要增强国内传播可能引发国际关注的警觉意识,国内新闻生产不仅立足国内受众也需兼顾国际受众,以全球视野传递新闻价值。其次,在组织上建立网络化联动机构,比如各级政府的新闻办公室与对外宣传相关智库等建立相应的联络小组,依据国内国际事件报道之间的关联与反馈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再次,建立多种主体融合传播机制,政府、官方媒体、智库、各类媒体平台等传播主体在分工基础上相互融合与协同,实现话语内核一致、传播形式多样态、国内外都传开的全域传播目的。最后,实现多层次受众共振传播机制,根据受众需求和情感特质,主动设置议程,以特定事件撬动不同层次受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潜能,进而引起他们在自己圈层的多级传播,实现同层次国内国际受众的共振,带动不同层次国内国际受众的共鸣。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实现路径

话语是传播的载体,建构传播主客体之间的权力关系网络,主导政治话语能够引领国际舆论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目标;故事是传播的形态,形塑传播主客体之间的沟通机制,好听的故事能够消除隔阂打通“最后一公里”;智能是传播的技术,推动国际传播主客体向融合性、协同性纵深发展,智慧全媒体将成为国际传播发展的未来趋势。综合运用话语、故事和智能传播是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路径。

1.核心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国际地位的清醒认识和世界新形势的冷静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核心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的显要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了国际交往新范式,体现了中国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大国责任和担当,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刻内涵。在世界大变局的环境中,国际民众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旨与价值关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行动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力量。

在理论层面,当前国际舆论和智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一些误解与偏见,如“战略扩张说”“利益需求说”“大国焦虑说”“能力不足说”等,这些质疑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需要澄清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学者从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共同直面国际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误解,向国际受众全方位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政治上强调对话协商,安全观上倡导合作可持续,经济层面提倡合作共赢,文明层面提倡交流互鉴,生态层面提倡绿色低碳。

在实践层面,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机构,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建设,加强全球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等举措。这些具体实践是国际传播的载体,能够让国际受众通过身边的中国援建项目、中国企业、中国机构了解、认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都是因为通过相互接触才能更加了解,因为了解更能理解对方。

2.故事叙事:讲好中国发展大故事和百姓富裕小故事

国外精英最关心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国外普通民众最关心中国老百姓如何脱贫致富、中国共产党怎样治理腐败等问题。讲好中国发展的大故事侧重于从宏观上驳斥“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以新中国70多年发展成就展现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可能,以中国国家治理效能展现中国各项制度的优势。2019年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系列庆典活动等都是这类大故事。讲好中国小故事则重视从情感上感染国际普通民众,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传播就是“人与人的对话和交流”,特别要重视通过国外媒体讲清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基础设施的小故事,外国人参与中国发展将中国经验带回本国创业的小故事,外国人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是能够引起国外民众情感共振、价值共识的叙事方式,也是他们潜移默化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途径。

3.智能传播:依托大数据和超级算法

大变局不仅是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也是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范式转移,未来将是人工智能、数据应用、物联网的世界。国际传播也将更加注重新兴媒体、新兴技术、新兴终端的运用,使用多终端、善用大数据、立足多场景和追求高智能将成为未来国际传播发展的四个关键点。近几年来,在国际传播领域,已经开始运用以大数据、VR/AR、语音模拟、人像识别等智能媒介技术为基础的产品拓展国际传播场域;以数据算法实现内容的精准化抵达。未来中国在5G技术和相应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将助推中国国际传播的智能化发展,如利用大数据生成更精准的海外用户,定做专属的个体对外传播方案;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创新媒介终端,实现打破语言壁垒的国际视频社交终端;运用区块链技术增强国际传播信息的信任度,破解“后真相时代”假新闻泛滥困局;应用传感器、机器深度学习向个体提供情境式国际性信息;运用智能化新闻核查技术有效增强国际新闻生产的可信度;运用4K超高清电视节目优势引领视频传播方向。通过技术的人性化和智能化,使国际受众依赖传播技术,日益接受以新技术所传载的中国价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现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西方模式”不再是现代化唯一模式。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每一次大变局都伴随着新思想的世界传播,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兴起推动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奠定了西方对于非西方民族国家的绝对优势,加速了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在世界的传播,巩固了西方模式的理论优越性。在此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是现实的需要,时代的呼唤。在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明显上升、治理赤字有增无减、重大突发事件挑战全球安全的时刻,人类更需要在思想上加强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又放眼世界,体现了博大的人类情怀,对世界各国提升治理能力具有借鉴意义。因此,不是中国刻意要输出自己的政治理论,而是世界格局的变化需要有全新的政治理论出场对这种变局背后的逻辑予以解释;不是中国执意要与西方主流思潮一争高下,而是面对东西方日渐平衡的世界格局需要有一种有别于西方理论的东方思想,而且这种思想不是空中楼阁,是已经实践且获得巨大成功的理论;不是中国要向世界有意宣传本国的治国理政思想,而是在国际社会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的时候需要倾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方案,借鉴中国经验,吸收中国智慧。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意味着国际传播范式的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将突破原有国际传播范式的局限,创新国际传播理念,立足于维护本国利益,但不拘泥于宣传本国价值观,是发展具有共同体视野的世界传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4]刘燕南、史利:《国际传播受众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5]荆学民:《中国政治传播策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
[6]金东寒主编:《秩序的重构——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年。[7]柴尚金:《世界大变局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关系重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0期。
[8]廖卫民:《新世界主义与对外传播战略——基于“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穹顶模型的理论思考》,《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作者:颜军,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菁,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马克思主义研究”,原刊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