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
点击:  作者:洪银兴    来源:《经济学动态》  发布时间:2016-11-07 09:30:20

 

1.webp (1).jpg

 

  经济增长转变的关键是加大消费对增长的拉动力。进入后危机阶段,推动经济复苏固然还要投资需求继续发挥作用,但消费需求应该有更快的增长。研究并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特别需要重视马克思的消费力概念。由单纯重视生产力转到同时重视生产力和消费力,反映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转变。消费力直接决定消费需求,培育和提高居民消费力就能提高经济增长能力。

 

  我国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9年下半年起进入后危机阶段。这是经济停止下滑,复苏尚未开始的阶段。从经济周期分析,危机是短期的,发展是长期的。进入后危机阶段,意味着需要及时地由保增长转向求发展。推动复苏,需要全面启动投资、就业和消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以后,我国所采取的扩大需求的反危机措施,基本上是靠投资需求拉动,消费需求的增长趋于稳定状态,一直保持在15%的水平。一般说来,进入后危机阶段,推动经济复苏固然还要投资需求继续发挥作用,但消费需求应该有更快的增长。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危机阶段,政府为刺激经济扩大投放的货币,没有企业和居民的积极响应,后危机阶段可能要停留较长的时间,甚至因为由信贷扩张所造成的流动性显著增加,没有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来消化,就有通货膨胀的威胁。

 

  一、增长方式转变与消费需求拉动

 

  反危机阶段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为了保增长。而在后危机阶段扩大消费需求则要同促发展联系起来,最根本的是以此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根据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拉动转向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其中关键是加大消费对增长的拉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生产停止消费也停止,消费停止生产也停止。对经济增长,生产和消费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有两个链条。一是投资拉动的链条:扩大投资需求(投入)—增加供给(增长)—扩大投资需求(投入)。二是消费需求拉动的链条:扩大消费需求—增加供给(增长)—扩大消费需求。突出消费拉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标志性意义。其背景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长来拉动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的增长质量不高的效应已经明显显示出来。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的链条,这是投资拉动型经济的特征。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基本上是以投资求速度,以大投入求高增长。这种经济拉动链条在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可能是有效的。原因是整个经济处于短缺状态,只要有供给就会有需求,因此有投资就会有速度。

 

  而在转向需求约束型经济后,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由投资增加所增加的供给,不一定能够被市场所吸收。没有被市场接受的供给是无效的供给。这么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单纯靠投资来追求增长,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能源、原材料的供给跟不上投资需求,经济一热就要调控;另一方面由投资推动的增长没有相应的市场需求扩大,由此产生的产能过剩导致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下降。

 

  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弊端就是不顾及消费,也就是马克思所批评的:“生产只是为资本而生产,… …为生产而生产”①,由此不可避免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我国在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后,增长就不能仅仅依靠投资的拉动链条,需要特别重视消费的拉动链条。虽然在宏观经济中,消费和投资都属于总需求的范围,但消费需求拉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具有特征性意义:

 

  第一,与投资需求相比,消费需求属于最终需求,进入投资需求的产品还只是中间需求。经济增长的效应还是要看最终需求。

 

  第二,GDP的增加可从供给和消费两个方面来说明,从供给方面看,每投资一分钱都创造GDP,从消费方面看,每增加一分钱消费都会增加GDP(当然消费不等于浪费)。投资产出的GDP和消费产出的GDP相比较,由投资产出的GDP如果没有被消费就不能成为有效的被市场接受的GDP,而消费的GDP都是有效的GDP。现实中由投资拉动导致了许多领域的产能过剩,问题不是产品多了,而是消费需求不足。

 

  第三,就增长的目的来说,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基本上属于为生产而生产,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真正体现发展是为了人,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所有这些表明,真正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反映增长方式转变的是消费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

 

  马克思关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分析说明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明确指出,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再生产中,不只生产是起点,消费也可以成为起点。有消费才有人去生产,一件产品只有在进入消费过程才完成生产过程。消费作为起点是指:“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②具体地说,人们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产生对产品的新的需要,给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再生产提供了动机和目的。就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关系来说,生产创造消费,从一定意义上说是静态的,消费创造供给,则是动态的。

 

  因此,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根据社会消费需要来进行,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而且,只有消费需求增加,才能扩大生产规模,只有消费层次提高了才能提高生产层次。这就明确指出了消费对生产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消费力和生产力的互动关系

 

  研究并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特别需要重视马克思的消费力概念。在发展观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到买方市场后,就有必要从马克思的理论宝库中挖掘出消费力的概念,通过培育和增强消费力来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不仅有生产力概念,还有消费力概念。马克思所解释的发展生产力途径,既包括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包括提高消费力。这就是他所说的,“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③所谓消费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生产力与消费力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④另一方面,提高消费力实际上是提高生产力。在这里,马克思是把消费力的发展看作是生产力的发展,把发展消费能力和发展消费资料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把消费能力的发展看作是个人才能的发展。经济社会越是发展到现阶段,消费力的这一意义就越是凸现。

 

  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中,人们特别关注甚至是惟一关注生产力,而消费力概念长期被忽视甚至是无视。讲到经济发展,就是讲发展生产力。这可能同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在整个经济处于短缺状态时,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供给能力,因此经济发展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而在经济的总体状态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转向市场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时,消费力就不能不重视了。由单纯重视生产力转到同时重视生产力和消费力,反映向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转变。马克思在理论上说明了消费力的决定因素。消费力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种形式。

 

  个人消费力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而社会消费力则决定于社会的分配关系。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矛盾时说明了社会消费力的决定因素及其宏观影响:“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种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⑤正是这种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根据马克思关于消费力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重要启示:

 

  (1)社会消费力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宏观经济的均衡关系,实际上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均衡关系;两者的矛盾可能导致经济危机。但两者的均衡关系是动态的。生产力的提高可能提高社会消费力,社会消费力的提高可以容许社会生产力达到更高的水平。

 

  (2)消费力取决于收入水平,其背后是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因此,提高消费力的基础是提高收入水平。与此相关的收入分配制度,既包括宏观范围的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也包括微观层次上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关系。为了支持经济增长,需要以收入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消费力,从而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拉动力和空间。

 

  (3)消费力与消费结构相关。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分析,消费需要包括生存、享受、发展等三个层次,消费需要由生存到享受到发展层次的递进也是消费力的递进过程。高层次的消费需要即发展消费涉及教育和文化消费。消费需要越是突出发展需要,消费力就越强,其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大。原因是发展消费体现个人才能的发展,本身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成为现代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突出发展消费,意味着其他两个方面的消费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与消费结构相关,消费力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阶段,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增长,例如IT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产业、汽车产业等等是现代产业升级的方向。这些产业的发展固然需要投资来推动,但更为重要的是其产品和服务有较为旺盛的消费需求。研究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可以发现,中等收入者对电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相关的保健产品、汽车产品有更大的需求。如果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小的话,这些产品生产出来了也没有市场。所以要推动我们的产业升级,就应当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此来增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消费力。既然消费力直接决定消费需求,因此培育和提高消费力就能提高经济增长能力,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三、以培育消费力拉动内需

 

  在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和后危机阶段都会提出扩大消费需求问题。如何拉动消费需求则需要一定的机制和宏观政策。马克思在论述相对剩余价值时指出,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就像扩大生产范围一样扩大消费。其途径包括:“第一,要求扩大现有的消费量;第二,要求把现有的消费量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产出新的需要,发现和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⑥所有这些扩大消费的要求都同培育和提高消费力相关,其中包括创造消费需要和创造消费者。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看,培育和提高消费力关键是提高居民消费力,其途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收入增长、消费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相关性,培育和提高消费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水平与购买力直接相关。就目前市场情况看,许多商品供过于求,不是生产太多,而是购买力不足。因此增加收入就是增加购买力,从而提高消费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提高消费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的安排上适当提高消费率;二是在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安排上,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2)消费力与消费弹性密切相关。一般说来,低收入者对增加收入的消费弹性最大,几乎每增加一元钱的收入都会进入市场用于消费。在苏南地区整体消费力较强。其主要说明因素是这里有集体富裕的传统,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其他地区小。其基础是低收入者的收入高于其他地区。因此提高消费力要特别注意消费弹性最大的那个群体。所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扶贫,更重要的是在增加经济增长的动力。在目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结构中,提高劳动报酬的分配份额对提高消费力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分析,只是增加收入不一定能扩大消费。低收入者只是从补助等途径增加收入并不一定能形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增加的收入要成为现实的消费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机制。一是稳定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稳定就有后顾之忧因此保就业就是保内需二是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果失业、养老、医疗等有保障,增加的收入就能成为现实的消费力,从而成为内需,否则增加的收入就会被存起来以备后需,不会形成现实的消费需求。

 

  (4)从消费意愿和消费范围关系分析,居民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必然会提出新的消费需求,例如,文化、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需求。社会为此提供相应的消费渠道,就可使其消费力得到充分释放。从这个意义上说,开辟新的消费渠道可以创造新的消费者,释放新的消费力,也就可以创造供给的动力,释放新的生产力。从全社会讲,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固然有科技进步的因素,但不能忽视新消费者产生和新消费力形成所起的导向性作用。我们还注意到,尽管新的消费意愿一般是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提出的,但是由于消费攀比和模仿的作用,低收入群体也会产生与高于其收入水平的群体相同的消费意愿,就如现在的文化、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低收入家庭即使收入不足也会把家庭收入集中起来以满足其这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支持低收入者的发展需求(特别是文化教育),用马克思的话来讲,体现道德的因素,从长期看,也是培育其消费力。

 

  5)消费力可以突破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原因是金融机制在起作用。其可能性是消费力不仅仅限于当期的由收入水平决定的消费力,未来的收入水平预期也会影响当期的消费力。当然这需要一定的金融制度安排。美国的金融制度安排实际上鼓励居民将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美国爆发的2008年次贷危机就与此相关。而我国国民与此相反,常常是存今天的钱用于明天消费。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既有文化传统也有金融制度安排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扩大内需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达到美国那样的过度超前的消费,但在免除后顾之忧和对未来有好的预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今天的收入用于今天的消费,甚至一定程度的超前消费还是可以的。这就需要金融制度的创新。例如银行信贷由生产者信贷转向消费者信贷,发行信用卡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消费力还会受资本市场上虚拟经济的影响。虚拟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信心经济。尽管现阶段的金融危机起因于虚拟经济领域中的过度投机。但是,属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这种财富效应直接影响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市场。这意味着在实体经济处于不景气时,活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可能增强居民的投资和消费信心,刺激起内需市场。但是虚拟经济市场的投机不能过度,特别是在进入后危机阶段后,如果房地产市场投机过度造成房地产价格飙升,产生投资绑架消费、富人绑架穷人的效应就会直接削弱居民消费力,居民消费力被削弱,就拉不动消费需求,从而阻碍经济起飞的进程。

 

  由于现阶段的低收入者主要集中在农村,扩大内需必须特别重视扩大农村特别是农民的需求。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培育农民的消费力。苏南模式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城乡一体化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在这里有集体富裕的传统,城乡差距相对较小,因此农村的内需较大。现阶段扩大农民内需,城市化是有效途径。因为在经济不景气和后危机阶段,城市化成本是最小的。可以在农村发展小城镇,通过小城镇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就可在较大范围扩大农村内需。

 

  总而言之,适应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研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消费力研究,消费力既要培育,也要充分释放,其意义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样。

 

注 释:

 

  ①《资本论》第3卷第279页,2004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25、225~ 226页。

  ⑤《资本论》第3卷,第272~ 27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91~ 392页。

 

  (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来源:《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3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