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侯惠勤: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考
点击:  作者:侯惠勤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30 08:29:57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大变革时代的要求,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自觉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主体性问题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是指这个主体不是别的,而是当代中国,这是继承了五千年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中国,这是彰显了五百年社会主义进步运动精神的中国,这也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初步实现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迈向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因此,不能把民族性、主体性片面地定位在“传统中国”或“文化中国”。要说传统,不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社会主义和革命文化也是传统。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就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依托,以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为追求。从这一定位出发,我们必须澄清两个重大问题:


  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似乎已经成为定论,其实,这不准确。马克思主义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现代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对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外来的”,同时又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的。说其是外来的,就是因为工人运动不能自发产生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它必须从“外面”灌输进来。因此,无论哪个国家的工人阶级,都有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践相结合、从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的过程。说其是内生的,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其对自身历史使命和根本利益的自觉认识,是工人阶级解放的内在需要。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是外来文化,而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实践指导,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练就的“真经”,是当代中国的立国之本。

 

  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定位问题。本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这点似乎从来没有异议,但如何表述这一指导地位,则一直没有真正解决。近代以来,有关“中学”、“西学”关系的争论就从未间断,“中体西用”是一个时期较为进步的看法。但是,过去的“中学”都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学者为了争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地位,在“中体西用”前加了“马魂”一类,但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试想,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现在也被习惯地称为“国学”)是“体”,马克思主义只是“魂”,那么魂要归体、魂必附体,到底谁决定谁?如何谈得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作用?时下那种盲目抬高“国学”、把国家文化软实力完全依托在“国学”的倾向,那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意识形态”而排斥在学术体系之外的倾向,使我们不得不要重新反思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既然如我们前面指出的,主体性是当代中国,那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就是其核心和根基。我们应当超越过去的“体用”之争,体魂根用都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内核、核心话语和基本学术范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今天马克思主义在学术上实际存在的被边缘化的危险。

 

  第二,核心话语问题

 

  核心话语是由历史观决定的。唯物史观和西方自由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就是人民主体论和个人本体论的对立。我们努力构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确立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批判抵制以抽象个人为出发点的学术导向。思想史上抽象人性论、人道主义和唯物史观的争论,本质上就是个人本位和人民主体的争论。自由主义也讲人民,但人民是个人的集合体,因而只有个人是真实的,而人民是空的。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人民不是个人的集合体,而是以先进阶级为核心、劳动群众为基础、一切顺延历史发展的个人为外延的有机整体。

 

  人民主体与个人本位的对立必然导致不同的研究导向:一是是否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以客观真理和客观规律为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必然要研究事物的本质,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而个人本位的研究导向,由于把个人理性视为人类理智的极限,否认认识客观规律的可能性,则必然停留在现象,止步于日常生活,热衷于“细小叙事”,在方法论上就是迷信经验论和实证主义。

 

  二是是否以人民的需要和实践为根据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必然关心人民的需要,深入人民的实践,把社会效益和学术追求统一起来。而个人本位的研究导向,必然把人民的需要和社会效益视为空洞的“宏大叙事”,视为非学术的意识形态予以鄙视甚至拒斥,游离于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外;必然只把个人的需要看作真实的需求,把自利性视为最根本的人性,因而个人利益的博弈是其全部学术的根基。

 

  三是是否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为人服务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是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而批判错误思潮、引领社会风尚、提升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觉自由,就是其内在要求。而个人本位的研究导向,则崇拜自发性,鼓吹自发自由,对西方亦步亦趋的“洋教条”以及否定党的领导和先进思想指导的民粹主义,就是这种研究的两个怪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昆仑策网: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