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一所乡村学校背后的故事
点击:  作者:颜泽    来源:破土网  发布时间:2015-09-11 12:33:43

150911csn023.jpg

  编者按:此文的作者带我们走进了一所最平凡的乡村学校。这些年来,关于乡村学校的各种新闻不断:撤点并校、校车事故、被拐女做教师、留守儿童自杀……乡村学校一边因分散浪费教育资源被诟病,一边又不得不承担陪伴偏远贫穷地区孩子成长的作用。统筹地区、城乡教育发展,不放过任何一个孩子,本是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在教育精英化的背景之下,农村的孩子却成为了被遗忘的珍珠,乡村老师也成为了不受重视的群体,着实让人冷峻反思。

  我们农村老师,辛苦的地方太多了。很多苦谈了也没用,谈了也只能往肚子里咽。”——王老师

  从家里出发,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终于到达明安学校。这是一所乡镇中心学校,位于贵州省遵义地区。初中毕业后的那个假期,我在同学的带领下参观过这所学校。初次进入明安学校,只能用破败来形容它的硬件设施。此次故地重游,心里有些欣喜,学校已换新颜,教学楼虽只有两栋,每栋只有三层,不过还算干净整齐。不过,我内心也有不少困惑,好在这次的导游是明安学校的教务主任王老师。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国发生了多起因拖欠教师工资而起的教师罢工事件,让公众开始关注教师这一职业的劳动情况和生活状况。乡村教师,作为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因所在的劳动环境不同也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们的劳动情况如何?他们有怎样的工作体验和职业认同?他们对乡村教育有着怎样的看法?我不奢望这次明安学校一日游可以解开这些疑问,但至少会让我们对上述问题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我们农村老师真不好当!”

  现在我们农村老师真不好当!就说毕节那四个留守儿童喝药自杀的事情,有一个老师光家访就去过六次,每次去孩子都不开门,老师只好跟他们邻居打招呼,让邻居多留个眼睛照看一下。结果呢,一出事,这个老师受到的惩罚是最重的。如果这个老师一次都不去家访,孩子出事了他一点责任都没有。你说这不是让老师寒心吗?”——慕明老师

  一谈到乡村教师的处境,慕明老师毫不掩饰对当前乡村教师尴尬境况的不满。从教30年,慕老师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和困境有深刻理解,也对乡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和面对的难题有切身体会。

  1985年,年方20的慕老师正在读高中,因所在村庄急需一名教师,慕老师选择放弃高考机会,回到村庄,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教师之旅。

  慕老师虽然站上了教师岗位,然而他的身份并非国家公办教师,而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虽然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前景都有着巨大差别,但慕老师并不计较这些。从教13年之后(1998),慕老师才从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30年从教生涯中,前25年,慕老师都守在自己老家的村小——明风小学。明风小学实行全天上课制,早上9:30开始上课,下午4点左右放学。所授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设,包括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每一个老师都是多面手,不仅要承担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也要处理学校行政事务和开展学生工作。因为实行包班制(每个老师承包一个班级),慕老师要负责相应班级各科课程的教学工作,也要当班主任,照管全班学生。此外,慕老师还是学校负责人,行政工作繁多。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不过慕老师一直兢兢业业。自从走上这个岗位,就非常热心这个工作是慕老师对自身工作热情的简单概括。

  由于身在农村,慕老师还要种地、做农活。虽然只有几亩农地,不过由于山区耕作条件差,多靠肩挑背扛,农活难做且需耗费众多精力。然而,因为还肩负着学校的教学工作,慕老师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家做农活,平时的农活只能交给他的妻子承担。为此,慕老师总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家里活路多,都是她一个人做,我也没办法帮忙,想起来就觉得有点对不住她

  2010年,因撤校并村,明风小学教学点被撤销,合并到明安学校——一所乡镇中心学校。慕老师的教学地点也随之转移到明安学校。

  转到明安学校后,慕老师的工作压力减轻了不少,授课科目大大减少,教学任务也缩减了。根据教学经历和专业所长,慕老师在明安学校担任数学教师,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每周12节课。从表面上看,这样的工作量较小,不过这样的工作安排对于慕老师来说并不轻松。

  上了45岁以后,明显感到身体有变化。以前在明风的时候,那么多工作,一点不觉得累。现在每天上两三节课就感觉精力还行,如果上五六节课就受不了,身体吃不消。看来,真的是老了。慕老师自我调侃道。

  村校的消逝,乡村教育的衰落

  撤点并校,是20世纪90年代末就已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2001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决定》公布后,各地开始逐年推行合并农村中小学的措施,大量农村原有的中小学教学点被撤销,学生集中到乡镇/城镇中心学校。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http://baike.haosou.com/doc/7546733-7820826.html)

  在撤点并校这一大趋势下,慕老师守候了25年的明风小学消失。慕老师和他的学生都被合并到明安学校。从感性方面讲,慕老师不愿发生这样的事情,可是他也无可奈何,到明安学校后,这样的无奈感依然笼罩着他。

  原本,明安学校是一个集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根据当地教育局的规定,从2016年起明安学校将只承担小学教育功能。今年91日,我到达明安学校的时候,正是明安学校开学第一天,小学部正常招生,中学部却不再招生了,只有一个初三班级还在上课。分管教育工作的教务主任王老师表示,送走这批初三学生,明安学校的中学部也就寿终正寝了。

  18年的教学经历让王老师见证了明安学校的变迁,如今的明安学校已经不再是18年前的明安学校。1996年,王老师通过教师招考进入明安学校,成为一名语文教师。那时候,明安学校的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红红火火,成绩优异,有不少学生可以考入县城高中。可如今,明安学校的中学教育已经接近尾声,小学教育也黯淡无光。根据今年入学报名学生人数统计表,明安学校学生总数为365人,其中一年级43人,二年级48人,三年级63人,四年级72人,五年级49人,六年级46人,九年级(初三)44人。明安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弱,全校教师总数为27人,其中有5人为今年刚到的特岗教师。

  学生人数少、师资力量弱、学生成绩差是明安学校的特点,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当前乡村教育的现状,是当前乡村教育衰落的体现。从教多年的乡村教师们亲眼目睹了乡村教育的没落,却无力改变。

  我们这里的教育一团糟,差得很,还赶不上山那边的县。说起来我们这里经济还不错,政府也重视教育,但就是搞不起来。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系统有问题。王老师毫不讳言当地教育的弊端。

  对于当地教育系统到底存在何种问题,王老师没有明说,慕老师的说法倒是可以管中窥豹。

  我们这里的教育,我认为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经常让教师去培训,去学习其他地方的教育经验,这个假期就去学了三三教育模式,不过好多老师反映不知道这个三三教育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关键是根本不适合我们这种学校,没条件搞。我认为教育模式没必要那么死,不一定非要学哪个地方的模式,照葫芦画瓢是没意义的。每年我们都去学新的教育方法,不断地学习,但是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二是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比如说班班通,我感觉这种多媒体设备对于学生来说是更好的,有了这些设备,老师教学更轻松,学生也更专心,成绩提高更快。我们也跟教育局反映过,申请安装这些设备,但是一直没落实。”——慕明老师

  除了对教育系统颇有微词,老师们对于当前农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态度也不满意。慕老师从教30年,能明显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在他看来,上世纪8090年代的学生与今天的学生对学习有着几乎相反的态度。

  那时学生的基础更扎实。那时经济条件差,没有电视机、手机,学生都很勤奋、踏实、单纯。现在条件好了,学生看起来都很聪明,就是不学习、不专心,根本就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课余时间就知道看电视,电视瘾很大,如果家长不管的话,看通宵都可以。学生在学校,我们老师可以管,但是他在家里怎么样,我们就管不着了,也没精力管。其实农村教育最头痛的是学生不给力,家长不给力。”——慕明老师

  我在明安学校接触过的几位老师都比较认同慕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判断。不过老师们表示,其实问题并不仅仅在于现在的学生,造成当今学生不重视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家庭、个体等因素。从社会因素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引下,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改变,金钱取代道德成为衡量个人品行和价值的标准,教育不再受重视。从家庭因素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家长纷纷外出打工,剩下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而这些三留人员可能并不重视教育或无力辅导子女学业。从个体因素看,小学生本性贪玩,并无良好的自律意识,缺乏学习热情,难以集中精力专注学业。此外,科学技术和社会媒介的发展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生们会可以模仿、学习社会媒介中展现的人类行为规范,却不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在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村学生学习热情不足,乡村教师管不住学生,乡村教育日渐式微。

  面子化的良心工程

  从事教育这个行业,三十年来我都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搞教育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学生。这是个良心工程。只要对得起良心,搞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至于成绩的好坏,不是我们想象和操作的问题。教育不是由老师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和老师合作完成的。”——慕明老师

  慕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教学岗位,并不仅仅是因为看重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高,也不只是因为教育行业的教学相长有利于提高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因为教育是良心工程,从业者还能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收获自豪感。多年来,慕老师教学热情不减,一心做好良心工程,然而近些年的教育改革政策(主要是撤点并校)却让他感觉到良心工程已变味。

  在慕老师看来,如今的教育改革是一种表面化的工程,乡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只得到了一些表面的好处,却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

  撤点并校过程中,一些村校被撤销,原先就读这些学校的学生不得不到其他学校就读,可是这些学校往往离家更远,好些学生往往要花一两个小时才能从家走到学校,于是一些家庭稍远的学生只能选择住校。考虑到乡村学生住宿的经济压力,教育部门对学生的住宿实行补贴政策。小学生住宿半学期补贴500元,这500元涵盖了住校生的早餐、晚餐和住宿费用,学生不需另外缴纳住宿费和生活费。食宿问题解决了,可是住校生的课后学习却是个大问题。在明安学校,只有初三的学生有专门的晚自习课,而其他年级的住校生混杂在一起上综合自习课。综合自习课会有专门的老师监管,但是这个老师只负责学生的安全问题(只有学生在自习课上不打架、不乱说话就可以了),却不负责辅导功课。由于自习课老师不负责辅导功课(好多老师也没有能力一个人辅导各年级学生的所有课程),一些住校学生贪玩好耍,不爱学习,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出现学习成绩严重下滑现象。对此,家长有不少抱怨,后来直接不让孩子住校了,而是让他们回到家中居住,花钱安排车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在乡村学校,撤点并校产生了不少问题,而国家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通常又称爱心午餐计划)也出现了一些意外。

  20111026日,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每年拨款160亿元,按照每个学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普惠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学生,其中贵州有65个县市纳入营养改善计划。20123月,贵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正式启动。在明安学校,小学生的午餐每餐补助3元,学生自筹1(半学期85),中学生的午餐每餐补助4元,学生自筹2(半学期170)。慕老师指出,这一政策虽好,却造成了学生的肆意浪费。在明安学校,大多学生打来的饭菜都会剩下,食堂每天要倒掉大量的剩饭剩菜。慕老师调侃道,浪费的粮食已经够养肥几头猪了。对于学生的浪费行为,老师们不得不花费精力进行勤俭节约的意识教育。实际上,爱心午餐政策产生的浪费并不仅仅出现在学生身上。由于爱心午餐的菜米油盐都是定点配送,学校食堂会定期收到统一配送的食材,然而这些食材一车又一车送达之后,不一定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耗掉,一些食材坏掉之后只能倒掉。在慕老师看来,爱心午餐政策是好的,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培养非常重视,可是这项投入却是盲目的,其中的浪费大大损害了政策的效果。

  不可否认,不论是基于资源整合的撤点并校还是基于营养改善的爱心午餐计划,其初衷是善的,只因未因地制宜和没做好应对之策而生出不善之事,如此一来难免给人良心工程面子化、流于形式的感觉。对此,我们不能对这些政策一票否决,而是应该审慎评价,积极建言献策。就如慕老师所言,这些政策是好政策,说明国家确实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培养,只是当初谁也没想到会产生这些坏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要取消这些政策,想办法来解决问题更重要,我认为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法解决的。

  走出明安学校,我忍不住回望,绿荫中露出的白色小楼在夕阳下风光无限,煞是怡人,只是这样的景致背后竟然藏着那么多故事,不曾走近,从未远去。

 

责任编辑:高天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一所乡村学校背后的故事

    2015-09-11
  • 内容 相关信息

  • 一所乡村学校背后的故事

    2015-09-11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