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求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点击:  作者:李慎明 等    来源:《求是》  发布时间:2015-07-18 10:55:02

 

1.jpg

  

  【核心要点】

  ■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经验。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对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认真研究、科学分析、正确回答。

  ■ 学术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评价一套理论体系在学术上的高下,除了理论上的自洽,最终还是要看其在社会实践中效果的好坏。如果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和成果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术,这样的理论才真正具有学术价值。

  ■ 学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极为慎重的态度,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动辄上纲,强行压制。否则,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就一定会僵化和衰退。

  ■ 一个政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种思想理论也好,其生命,不能静止,不能停滞,不能故步自封,不能畏缩不前,而必须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生命的动力和活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既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形成许多新的理论认识,从而推动实践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求是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前不久召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提升理论自觉,突出主攻方向,强化问题导向,把工程工作引向深入,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此,我们编发三篇文章,以期有所启发。

 

  一篇:在回答重大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艾四林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研究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情况、新挑战和新问题。

 

  在回答重大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问题中进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基本经验。如果没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的透彻分析,没有对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深入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就不可能创立马克思主义。而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时,列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得出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革命的主要方式、革命道路等一系列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为党领导革命事业取得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突破,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或者说发现时代问题,就更加需要创造性,意义也更重大。因为,把握了时代问题就等于把握了时代脉搏,找到了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须对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认真研究、科学分析、正确回答。现在,我们已经处在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一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政局稳定,人民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等等,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更加凸显,维护和拓展国际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与此同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们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经济上进入结构调整期、增速换挡期和前期政策的消化期,整个社会处于极度复杂、高度敏感的状态,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就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解决的都是深层次问题,必然要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就社会建设来说,如何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非常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解决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一句空话。

 

  自觉地研究回答重大问题,在研究回答重大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和崇高的学术使命,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使命。首先要善于发现重大问题。问题时时有、处处在,关键是敢不敢正视,能不能发现。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发现困扰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立足基本国情、树立世界眼光,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各领域的新情况,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趋向,从而发现需要抓紧破解的新矛盾新问题。其次要善于分析和研究重大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弄清楚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政治原则问题,哪些是群众正当的利益诉求;弄清楚哪些是体制机制弊端造成的问题,哪些是工作责任不落实造成的问题,哪些是条件不具备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只有抓住和解决了关键问题,才能带动全局工作,推进事业全面发展。

 

  二、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李慎明

 

  刘云山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深入实施工程,要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把好质量关,增强工程在思想政治上的引领力、学术创新上的推动力。”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对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引向深入,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十分重要。

 

  正确认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的阶级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术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文化上层建筑,实质上是对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认识。政治与经济一样,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而学术则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经济、政治可以说都是学术认识的对象。在这种意义上讲,政治与学术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所以不能混为一谈。

 

  学术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评价一套理论体系在学术上的高下,除了理论上的自洽,最终还是要看其在社会实践中效果的好坏。如果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能正确指导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和成果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术,这样的理论才真正具有学术价值。同时,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离不开学术,政治需要学术为之服务;学术也离不开政治,学术需要政治保证方向。政治既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又必然反映到文化的上层建筑,并成为文化上层建筑的灵魂。这样,学术也就需要有一个政治标准。

 

  在学术研究中,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是分不开的,二者相互统一、共同存在、共同起作用。有的人总是把政治与学术完全分离或者相互替代,其实,这很不现实。恩格斯早就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因为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都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3卷第169页)列宁也说过:“从政治上评价一个著作家为工人报纸撰稿,不能看他的风格和机智,不能看他才华出众,很受欢迎,而要看他总的倾向,看他的学说给予工人群众的是什么。”(《列宁全集》第2版第24卷第366页)毛泽东同志指出:“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不同的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69页)

 

  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反映,我们要按照真理的标准来检验它的发展成果,就是要按照是否符合“实际”来检验它。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武器,具有明确的立场,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这个立场就是政治标准。就是说,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一个“为了谁”的问题,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前提。立场不正确,马克思主义研究就会南辕北辙,也根本研究不出什么有价值的成果。

 

  坚持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是一个复杂过程。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过去,有的人往往用政治标准代替学术标准,并用所谓的政治标准干涉正常的学术研究;现在,有的人过多强调所谓的学术标准,甚至把党要纠正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各种错误倾向说成是违反了所谓的“学术自由”。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也指明了一个正确的立场,一方面反对夸大政治的意义,反对密谋主义(布朗基主义等等),另一方面又反对轻视政治”。(《列宁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8页)其实,在任何社会,从来没有离开政治的学术自由。有着公民身份的学者,必须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是党员的学者,除了宪法之外,还必须遵守党章的约束,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学术活动。

 

  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相统一,还要正确处理“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关系。我们大力提倡“双百”方针,就是为了有效保护新生事物,保护新观点、新学派和新学说,从而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繁荣和发展。在学术研究中,要旗帜鲜明、一以贯之地坚持“双百”方针,要像毛泽东同志1919年在著名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大声疾呼的那样,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去寻找什么是真理。鸦雀无声,一片死寂,决不是我们的方向和希望出现的局面。要始终防止那种“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的极“左”指导思想的重新出现。要引导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鼓励各种流派、观点相互切磋,切不能听不得不同意见。要严格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对待科学、理论、学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极为慎重的态度,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能利用行政力量,动辄上纲,强行压制。否则,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就一定会僵化和衰退。在坚持“双百”方针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不顾安定团结,那就是对这个方针的误解和滥用。坚持“二为”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同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遵守政治和宣传纪律,时时注意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是衡量我们学者和研究成果的第一位的标准,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总之,我们所说的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根本表现在以下两条:一是学者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去研究。二是其成果也必须放到社会实践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去评判。这是学者任何时候都应牢记的历史责任。

 

  三篇:把研究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李忠杰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运而生,也需应时而进。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前提下,进一步把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方法的根本要求。当年,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所作的变革时,曾经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250页)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过程论思想,从根本上界定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历史方位,为我们在许许多多问题上解疑释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既然一切都是过程,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任何绝对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达于顶峰而至高无上的东西,那么,我们迄今走过的,仅仅是漫长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阶段。历史、现实,目标、任务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道路还很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往前,我们要依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前进没有终点站,发展没有休止符。只有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因此,一个政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种思想理论也好,其生命,不能静止,不能停滞,不能故步自封,不能畏缩不前,而必须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生命的动力和活力。马工程推出了一大批成果,加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新形势下,要更加注意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最新变动和发展。不仅要回首过去,更要面向未来。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更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要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永葆青春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奋斗史,又是一部理论和实践探索史,还是一部自身建设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始,就始终面对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在这种回答和探索中,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共产党事业和理论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忠实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中国发展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有这些实践部署和理论思考,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切实把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要把学习阐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工程的重大任务,在研究阐释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上下功夫,在研究阐释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研究阐释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上下功夫。特别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宣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推出更多更有质量的研究成果。

 

  回答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重大课题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既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形成许多新的理论认识,从而推动实践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与理论认识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要保证实践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取得成效,就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深入研究现实提出的各种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智库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始终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在回答和研究现实问题上展示其价值、功能和生命力。马工程把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上,努力回答人们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新形势下,必须更加注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敢于正视问题、敏锐发现问题、主动聚焦问题,更加突出地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攻关,深入研究和回答党和国家工作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要围绕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战略部署来确定研究重点,深入回答事关全局的实践课题,加强对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更好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在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和理论成果。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作用,也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来源:《求是》)

��� 9����"}��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4卷第250页)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过程论思想,从根本上界定了世间一切事物的历史方位,为我们在许许多多问题上解疑释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既然一切都是过程,世界上就不可能有任何绝对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达于顶峰而至高无上的东西,那么,我们迄今走过的,仅仅是漫长过程中的一个很小的阶段。历史、现实,目标、任务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前进的道路还很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往前,我们要依次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前进没有终点站,发展没有休止符。只有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我们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因此,一个政党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民族也好,一种思想理论也好,其生命,不能静止,不能停滞,不能故步自封,不能畏缩不前,而必须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生命的动力和活力。马工程推出了一大批成果,加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新形势下,要更加注意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最新变动和发展。不仅要回首过去,更要面向未来。不仅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更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要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永葆青春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部奋斗史,又是一部理论和实践探索史,还是一部自身建设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始,就始终面对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在这种回答和探索中,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共产党事业和理论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忠实地完成时代赋予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把握中国发展实际和世界发展大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了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特别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有这些实践部署和理论思考,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升华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和战略工程。所以,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切实把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攻方向。要把学习阐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工程的重大任务,在研究阐释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上下功夫,在研究阐释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研究阐释系列重要讲话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上下功夫。特别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和宣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推出更多更有质量的研究成果。

 

  回答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重大课题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既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规律,形成许多新的理论认识,从而推动实践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样一个实践活动与理论认识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要保证实践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取得成效,就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思想路线,正确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深入研究现实提出的各种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智库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始终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大局,在回答和研究现实问题上展示其价值、功能和生命力。马工程把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上,努力回答人们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新形势下,必须更加注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敢于正视问题、敏锐发现问题、主动聚焦问题,更加突出地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攻关,深入研究和回答党和国家工作中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要围绕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战略部署来确定研究重点,深入回答事关全局的实践课题,加强对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更好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在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和理论成果。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作用,也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