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尚存,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紧推行“再工业化”、工业4.0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也适时推出“中国制造业2025计划”,倡导全面创业、大众创新。今天,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既是我国中长期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也是当前面临复杂国内外形势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骨干力量和全民意志的体现,不仅有责任带头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更要通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新常态”。国有企业既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又要做全面深化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排头兵,为继续做大做强中国制造业、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尽管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已取得不菲成就,为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国有工业企业总体上尚未彻底摆脱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普遍面临高能耗、产能过剩等共性问题。大多数国有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不利地位;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一些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重要基础件、关键新材料,包括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仍大量依靠进口。与一些跨国公司和先进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理念、意识和管理上存在较大差距,创新驱动的内涵成长模式尚未真正形成。新常态下,亟须加快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增长、调结构中发挥引领作用。
完善国有企业创新导向的经营者选拔任用与激励考核机制
企业经营者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为此,要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制度,加大自主创新激励的力度,从而激发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创新热情。
尽管在现有体制和激励机制下,一些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但不具有普遍性。对于所有国有企业来说,能够持久推动其自主创新的有效保障只能是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激励性制度安排,其中主要是国有企业经营者及主要创新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有关部门要把工业类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绩效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经营者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把经营管理者和研发人员对企业、行业、国家的自主创新贡献与其长远利益和荣誉相挂钩,建立奖优罚劣的长效机制。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考核,可以通过建立一系列指标体系测算技术创新对企业的贡献率来进行。考核机制有效性的关键在于用于测算的指标体系的科学构建。测评指标的设定应该是灵活的,宜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设定不同的测评指标。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国有企业经营者,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竞争上岗”的动态用人机制,为打造出一只高素质的经营者队伍提供制度保障。考虑到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有限,而创新投入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有必要将合理的科技研发投入在考核时视同利润处理,让企业经营者消除后顾之忧。
营造国有企业优胜劣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公平而充分的市场竞争以及由自主创新所带来的合理权益与超额利润,是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动力。只要国有企业还存在权力寻租和资源垄断,存在低成本获得生产要素的特殊资格,大多数国有企业就不会去努力自主创新。因为创新从来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一方面需要高投入,另一方面短期内不但不能获得相应回报,还可能面临失败。尤其是在法制不健全,专利保护不当的情况下,创新者“良币”往往被模仿者“劣币”所淘汰。
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动力来源于企业对创新的渴求,这种渴求是自发的、强烈的,因为不创新企业将无法生存,更遑论发展,企业自主创新水平越高,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创新收益。
由此可见,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打破国有企业不合理、不必要的垄断地位,引入竞争机制,让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有机会展开充分的竞争,使自主创新成为国有企业的必然选择。强化市场制度建设,强调市场竞争的作用,加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消耗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目标。
创新型国有企业应当凭借创新实力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国有企业由于占据我国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其独特的行业垄断性决定了企业的垄断利润。作为创新型国有企业,只有主动在市场竞争中增强创新实力,才能形成持久的、不可摧毁的竞争优势。
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并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
进一步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是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当前,国家科技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应起带头作用。国有工业企业应积极建立研发专项资金制度和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水平随企业发展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应进一步拓宽研发投入资金来源渠道,除了自身资金积累外,要广泛吸收来自政府补贴、资本市场、银行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渠道的科技研发扶持资金,为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的筹集提供更为广阔的资金渠道。同时,继续推进与金融领域的合作,通过加强国际自主创新技术合作,企业可从国际合作中取得自主创新的资金,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在加大资金数量上的投入时,不能忽视资金运用效率的提高。为此,国有企业一是要提高企业科研开发的软实力,提高企业及时识别风险和发现市场机会的能力;二是要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率,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如加强科研与市场的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产业化管理能力等。
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协同创新
自主创新并不等于闭门创新,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是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国有企业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推进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科学计划,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
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并购国外科技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聘请国外专家等多种方式整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弥补自身不足。国有企业要主动通过协同创新进行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攻关。协同创新可以在同一产业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等各种方式,使创新资源能够实现对接共享,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例如,鞍钢集团公司等大型生产企业以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为依托,联合上海大学等高校,钢铁研究总院等研究院所,组建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先进钢材品种研发,开发国家急需的钢材品种,就是一个较好的尝试。
国有企业应积极通过各种机制、渠道加强与民营企业在研发创新上的合作。尤其在涉及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和行业整体利益、社会公共与公益事业时,国有企业更要主动与民营企业联合,打破彼此间的隔阂和壁垒,一同朝着大目标、大方向去努力,携手前行,协调运作,充分挖掘各自潜力、发挥各自优势,使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
当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保增长、调结构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保驾护航,国有企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与生态环境、坚守制造业主业不放松等,但当务之急,是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11BJL02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来源:光明日报)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