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仅仅从水利这一点,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毛主席了!
点击:  作者:综合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  发布时间:2019-09-08 09:20:35

 

1.webp (31).jpg

1.webp (32).jpg

 

中国人喝的是毛主席的水,毛泽东治水27年顶几千年。中国人现在喝的都是毛主席的水。年轻人愕然。

 

如果你是首都北京人,你喝的应该是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这些水库都是毛主席领导修建的。

 

1.webp (33).jpg

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视察并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建设

 

老徐曾经在山东淄博工作,那里是老工业基地,最大的水库太河水库是供应城市用水的,是毛主席领导建设的。

 

老徐现在在深圳工作,香港和深圳供水是深圳水库,被称作东部供水工程,也是毛主席领导建设。

 

我家在山东的一个山区,村子里自古从河道的一口古井取水,天旱时经常枯水,几个村子为争水,曾发生过械斗。建国后,几乎每个村子都建了水库,基本保证人储用水,水库的功能是涵养水源,井水不会枯竭。这些水库就是我们小时候游泳的地方。

 

建国后几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子,都修了水库。难道,我们不是喝的毛主席的水?

 

1.webp (34).jpg

毛泽东治水27年顶几千年

 

来自农村的毛泽东,深知水利对农业的影响。在延安,他又把“兴修有效水利”列为提高农业技术首位的方针。

中国治水几千年,所有的功业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几十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这些水利工程初步控制了普遍的洪水灾害,稳定了七大流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神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江大河再无大灾害

从西方圣经大洪水的故事,到中国的大禹治水,洪水就是危害人类的猛兽。看看汉、唐、宋、清的电影电视剧,都有黄河决口等洪水灾害的危机。天佑中华,新中国建立后,大江大河再无大灾害。

毛泽东三次提出要根治淮河

建国之前,淮河是一条害河。那时,淮河流域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重灾地区。“根治淮河”、“治好淮河”,成为淮河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1.webp (35).jpg

1.webp (36).jpg

毛泽东就治理淮河问题给恩来的批示


当年,治理淮河的决定,受到淮河流域数千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到处出现了爹娘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父子同上工地的动人场面。虽然已到冬天,千里淮河沿岸,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豫、皖、苏三百万民工奋战在淮河工地上,解放军水利工程队赶赴治淮第一线,华东大中专院校学生纷纷响应号召参加治淮工作,中央到地方大批白衣战士活跃在工地前沿……

1.webp (37).jpg

淮北人民听到毛泽东根治淮河的伟大号召后,无不为之振奋纷纷请战参加治淮工程


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

 

在治理淮河的同时,毛泽东非常关心海河水系,1950年9月24日毛泽东致电华北局领导人请他们向水利部接洽并帮助该部拟定华北水利计划。

1.webp (38).jpg

1951年10月,治理海河的第一个项目官厅水库工程开工,1954年5月竣工。竣工之前的4月12日,毛泽东视察了工地。


1.webp (39).jpg

 

竣工庆祝大会上,水利部长傅作义向大会授旗,旌旗上是毛泽东的题词:庆祝官厅水利工程胜利完成。


1.webp (40).jpg

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审阅天津市委抗洪救灾材料的时候写下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

 

 

毛泽东批准“荆江分洪工程计划”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当地人每年汛期都在提心吊胆过日子,故有“荆江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
1951年冬,毛主席亲自审阅并批准长江水利委员会向中央报送的《荆江分洪工程计划》。该工程于1952年6月20日胜利建成,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工程仅用了75天的工期,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

1.webp (41).jpg

 


毛泽东四次视察黄河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叮嘱。这次视察黄河,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此后,毛泽东又于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三次视察黄河,了解、掌握治理黄河的情况。

1.webp (42).jpg

1952年10月下旬,毛泽东在济南视察黄河。在柳园口(音)了解了那里河床高出济南市区五米,高出古城开封十米的严重情况,毛泽东说:“真是悬河,悬在人民头上的河,不可掉以轻心呐!


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是从徐州观看黄河故道开始的。沿着黄河故道西上,毛泽东来到东坝头。这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而今黄河正从这里转向东北奔腾而去。毛泽东查看了石坝和大堤,了解了修坝、修堤的情况和防洪能力。

毛泽东第二次视察黄河,了解了不修邙山水库转修三门峡水库的理由和情况,询问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以多高为宜以及水土保持和水库寿命等问题。

毛泽东第三次视察黄河,了解了水土保持和黄河规划情况。

毛泽东第四次视察黄河,询问了引黄灌溉及如何解决盐碱化问题。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利用规划”的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治理开发宏伟蓝图,也是人民共和国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江河流域规划。

根据规划,一场规模空前的黄河建设高潮在大河上下蓬勃兴起,迎来了大跃进的一年。1958年汛期,黄河花园口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这是1933年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经过河南、山东两省200多万军民的艰苦拼搏,取得了防洪的伟大胜利,避免了滞洪区分洪的重大损失。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洪水有害,但水可利用。认识到和利用水利的,毛泽东也算中国历史第一人。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根据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1.webp (43).jpg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中国每一个农村的农业运动。“红旗渠”是典型一例。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 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8年11月1日,毛泽东在去新乡的专列上,毛主席认真听取了杨贵关于林县“青壮年劳力出来大办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群众住在野地里,大家都用棉花擦屁股……”的情况汇报。

 

毛泽东听后心情十分沉重地说:“好不容易了水渠和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大炼钢铁不能再上人了,已经上去的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马上撤下来!一部分人收庄稼,一部分人搞水利。要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

毛泽东在专列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大家解开了“紧箍咒”,杨贵也有了主心骨。不久,林县数万大炼钢铁的村民愉快地回到了丰产的农田,回到了兴修水利的工地。

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即“红旗渠”工程)动工。县委书记杨贵号召全县人民,排除万难,高举红旗前进!从此,一场“人定胜天”的战斗打响了。这天,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吃过饺子的林县民工就浩浩荡荡地从全县15个公社同时出发了。他们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小推车,赶着马车,向着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濁漳河结集。

毛主席领导中国治水过程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年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2、大跃进中的水利建设

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以加快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生产建设运动。它反映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迫切要有一个生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经过“三大改造”运动,生产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就生产力和物质基础来说仍是历史的、落后和贫穷的。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是靠人力和畜力,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薄弱,水、旱、虫灾频发,农业产量低而且不稳定。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更不计其数,气势豪迈。在仅仅三年的时间内就兴建了那么多的大型工程,可谓功绩卓著。如果不是在当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这样的壮举是不可能有的。

1.webp (44).jpg

3、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其主要特点是由过去的偏重防洪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发展,贯彻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主要解决农业用水和抗旱问题。为此还开掘了许多新河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枢纽工程,治水规模和投入进一步扩大。到了七十年代末,就总体上实现了对江河、湖泊水情的控制。不仅基本消除了大的洪涝灾害,而且达到了灌溉、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显著效果。

 

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的外,绝大部分是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修建的。七十年代竣工的大型水库工程,如:1972年福建晋江山美水库竣工。1976年湖北省黄龙滩水利枢纽工程竣工。还有湖南省的欧阳海水库、双牌水库等等。

 

据统计,止于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八万多座。同时,开掘、兴建人工河道近百条,新建万亩以上的灌溉区五千多处。灌溉面积达到八亿亩,是1949年的三倍。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用水的问题。

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由此江河洪水基本形成由人控制、服从人的设计和摆布的格局。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扭转了几千年来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些工程大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实施和完成的,历时十多年。

如此艰巨豪迈的工程、如此宏伟的业绩,在历史上什么时期曾经出现过?古今中外孰能与之相比?这样的人类奇迹什么时代才能创造出来!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摘编自网文)

 

2.webp.jpg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